追求方格内的圆融,学会戴着镣铐跳舞(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4:17: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追求方格内的圆融,学会戴着镣铐跳舞(网友来稿)

◆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组 程璐

追求方格内的圆融,学会戴着镣铐跳舞(网友来稿)

作为迎对1998年的全国语文大讨论,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新课标》出台,教科书的改版等,但惟独考试变化不大(听说正在变革之中)。这种现状本身就是一种尴尬,再加上九年级的特殊性,中考的压力等,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或者说是“半调子”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九年级”、“中考”、“临时制度”等就是一种规范,就是教学的指挥棒,它们就像是写字时的“方格”,加在手脚上的“镣铐”,如果对之缺乏充分的认识,就会被其牵制,走上一条畸形的语文教学之路,从而把语文带上一个死胡同,其后果是可怕的。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迫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深入地探求语文教学规律,研究中考特点,将素质教育设想与应试教育现状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追求一种方格内的圆融,学会戴着镣铐跳舞也精彩”(钱梦龙语)。面对武汉市2007年中考试卷,站在九年级语文教学的角度,从理念、实践、生态三个层面来审阅我们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以为要处理好六种关系,做到六个方面的突破:

一、 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避免人文性的泛滥,回归语文的本体(理念层面)

随意翻阅《新课标》和鄂教版语文教材6册36个单元的课文,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这种气息在2007年武汉市中考试卷中一样可以轻松找到它的身影。我们承认,新课标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性质的争论,回归到了文道统一的层面,这种理念是先进的。

或许是新课标的过重的强调,或许是我们喜新厌旧、追求时髦,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地宠爱“人文性”,而将“工具性”冷落一旁。于是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观摩课、展示课、比赛课上出现了丢开文本,架空分析,对基本的读写知识传授不屑一顾等舍本逐末的一些做法,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

2007年武汉中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精读的大变脸(文言文考课内,现代文考写法、考主旨),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这样的题对学生基本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那些仅靠九年级一年速生型的学生,大多考得不理想。这一点促使我们反思平时的教学。我们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回归到本体上来。即注重语言的学习,注重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将人文性“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不能轻视教材,忽视基本功闹革命。要向课堂要效率,向语文素养要成绩。具体说来,可以做如下尝试:

1、 注重朗读教学。“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不同形式的朗读,能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接触语言,感受文情,领悟文意,产生联想、想像,进行形象思维,形成鉴赏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母语教学,古代私塾先生是这样教过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的读书神情,不是极大的影响着大文豪鲁迅先生吗?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证明,谁抓住朗读,谁就抓住了成功:全国知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凭着对朗读的细化处理,形成了教读、学读、写读、品读、联读……丰富多彩的课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洪镇涛老师则更是反对架空分析,主张面对一篇文章,应让学生朗读,先“吞”下去,以后再“反刍”,慢慢消化。

试想我们平时,语文教学的如果失败了,是不是太轻视了对文本的利用,大搞架空分析,大搞思品性式的说教了?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过于重视肢解性、应试性的分析,而忽视了朗读呢?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学,它是不仅不会忽视朗读教学,而且还会研发出针对不同文字材料、不同能级的诵读、品读、赏读等朗读活动。

2、让学生体验。新课标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主张“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针对我们的语文教堂教学现状,有人曾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一个厨师在向师客滔滔不绝地介绍某道佳肴,吸引得食客们垂涎欲滴、跃跃欲试,可是厨师介绍完了后,却将菜拿了回去,不给食客吃。我们的老师就相当于这个厨师,语文就是这道佳肴,学生自然是食客了。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老师吃了很大的亏,学生却进步不大。试想,如果“厨师”先不讲,让我们“食客”先来品尝“佳肴”,然后谈食感,厨师再来介绍,效果又会怎样呢?

回想一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死气沉沉,因为你垄断了课堂没有让学生去体验呀,难怪有的专家生气地说,课堂中老师的讲话不得超过15分钟。再回想一下我们刚结束的2007年武汉语文中考,哪一道题又能脱离学生的语文实践体验呢?没有平时的活动组织与参与,能做好第6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题吗?没有平时丰富的积累实践,能做好“文言文阅读题”吗?没有平时大量有形式、有内容的阅读实践,能做好现代文阅读题吗?没有观察能力的培养,没有关注生活的体验,缺乏写作实践,能写好作文“学会留心”吗?

其实,让学生体验,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的体现。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接手每届九年级,我们总要感叹,这届学生真差!差在哪里?缺乏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写字习惯,没有动笔读书的习惯,没有列提纲写作的习惯,没有审听话审题的习惯,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等等。而习惯的养成是有“季节”性的,有些坏习惯一但养成,很难更改。所以我们的七年级、八年级语文教学不妨多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关注孩子的语文习惯的养成,少搞应试训练。

二、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课内求生存,向课外图发展(实践层面)

列宁说过,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任何只顾课内或只顾课外的极端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

这次中考前面的“积累与运用”中的选词、名句填写直接来自于课内,就连文言文阅读都直接源于课内。所以平时用足教材的充分利用,复习整理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盯住了课内,只是换来了一种内心的稳定,因为我种好了该种的地。但“马无野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而要想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线生机,多次考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向课外垦荒了的班级,往往能收获意外的惊喜。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平时教学还得动动脑子,向课外多下功夫。

如:针对教材诗文背诵量大的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背诵比赛;针对单元话题的多向理解特点,开展几次辩论会;结合仿写与综合性学习,来点对对联活动;为让学生动口讲话,学会讲话,组织课前3分钟演讲;为了教会学生读书,介绍三步自读法,让学生学写自读杂记;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可编印主题阅读系列训练(如去年八年级)和《作文快报》(如近几年的九年级)等。

三、处理好教材的外在的无序与教学的内在有序的关系:在无序中求有序(实践)

由于为了张扬人文性,我们的六册教材都采用了了以“主题”为单位的构块模式,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散其中。让各类知识,如语法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退居二线。如果缺乏清醒的头脑,我们就会仿佛进入迷魂阵,深陷其中,不能自拨。要知道,主题是无穷的呀!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擦亮自己的慧眼,针对年级特点,学会处理教材,整理出一些知识的内在序列,无痕地融入教学之中。

如:写字教学的序列:写好楷书→写好行书→适当学会草书等书体,学会鉴赏。或写得正确→写得工整→写得美观。

文言文阅读教学序列:简单的寓言故事→写景文→写人记事→论说文。直译→意译

诗词诵读的教学的序列:诗(格律、古风)→词→曲;朝代的序列

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的序列: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作文教学的序列:常规文体→非常规文体;定格→变格;有话真说→有话可说→有话好说

语法知识的教学的序列:拼音→词性→短语→单句→简单复句

在以上教学序列中,我们对阅读的投入往往要多于其它序列,即使是阅读序列也往往出现割裂与不到位的现象。除了关注以上教学知识序列外,我们还应研究一些辅助序列:如九年级的复习备考序列有:①月考序列:组织教学→研定月考试卷→组织复习→考试→质量分析→按新方向奋斗;②中考序列:扎实完成新授课的教学→第一轮复习,依文体整理教材→第二轮,依知识与能力点,合理组建若干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依据试卷与考试说明,组织对题复习→第四轮复习,进行应试心理辅导。

可以说面对九年级的复习备考序列,我们抓得是比较扎实有效的,而对平时的教学序列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的。

四、 处理好语文可教与语文不可教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向不可教的领域拓展(生态)

面对这次中考,我们可发现一个现象:没有经过精心复习的现代文精读题,功底深的同学依然能得高分,成为一匹黑马;而只在课堂上学语文,平时很听话的某些“优生”却砸了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其实这是语文的内隐性学习在作怪。,。面对语文中考试卷,很多东西你是没有办法教的,比如:综合性学习中的“话动项目”,作文中的“真情实感、内容充实”等,它要靠学生的悟性。要想迎对考试中的变脸现象,我们就语文教学在的内隐性学习,我们与学生都不能只满足于做“考试”的“顺民”(听话的孩子),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自我提升。

在这方面,我们尝试着做了一些事情:

1、每周针对学生的阅读与作文,印发了一些助读资料,并且每周拿出一节课来,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自读。

2、帮学生订阅《学语文报》,结合四个栏目,定期(一般是两周一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读报活动。

3、长期坚持了《作文快报》的评选、编排、组读、推荐(已发表4篇学生作文)活动,已经形成特色,深受学生的喜爱。

当然,我们做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如果有可能,我们还应大力进行这样的一些学习:

1、组织学生对名著的册读,而不仅仅是单篇文章的支离破碎的泛读,避免只见树木要,不见森林。

2、培养自读习惯(点线阅读),适时教会学生一些读书的管用方法(如带着“什么”“怎样”“为什么”三问式的读法),避免漫游式的阅读。

五、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呵护之间的关系:传授知识,更应关注心灵(生态)

前沿研究早已表明: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情商高低”起着主导作用。现实状况是我们对孩子智商的开发可谓空前绝后,而对情商的开发还不太关注。谁占领了情感高地,谁就占领了教育先机。回想我们班上的一些自以为是的冷面高手,他们往往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此。

钱梦龙在小学武钟英老师的呵护下成长为名师,台湾作家三毛被小学数学老师伤害自尊,从而陷入自杀的泥潭不能自拨,最终还是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的例子正好一正一反地应证了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把“情商”的开发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研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灵。知识的学习可以随时进行,而情感一但缺失,难以弥补。可以说,进行情感的呵护是一个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

自从“情智并重,以情优教”课题揭题后,我们这几届九年级非常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开发。我们的做法是:思想上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公平地对待他们;课堂上,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每一位孩子;教学管理上,针对月考,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班学生,组织不同形式的谈心活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换来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是收获着许多意外的惊喜。

六、 处理好放手与收手的关系:把准年级特点,掌控火侯,做到收放自如(生态)

由于受考试排名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急功近利,出现了三个年级都盯着考试教学的局面。这种过早地“收手”的行为,使得三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原地踏步的状态(如七年级讲仿写,八年级讲仿写,九年级讲仿写,三年用一样的方式,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窄,这也使得原本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面目可憎。

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各自为阵短视行为。我们应该针对三个年级的不同特点,依据学情来统一规划我们的语文教学,走一条生态的、良性循环的语文之路。我以为三年的教学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初步认为七、八年级应学会“放手”学语文,九年级应“收手”迎中考。当然每个年级的同时期也应有一个相应的收放过程。

具体说来,七、八年级语文教学不能过早地“收手”,应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养成,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形成。放手让学生去读几本书,读一些好的文章,感受阅读的乐趣;引领学生去诵读,去品析,去争论,感受合作与交流的快感;组织学生去读作文,写作文,评作文,一起动手办报,投稿,找到一种成就感。

无论什么活动,我们都应试图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牧养,我们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通过这样的一些做法,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思想的人。有了前两年的训练底子,到了九年级,我们再适当从考试的角度,帮学生归纳总结一些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孩子去考试会失败吗?

以上六条是经验,也是教训。总之,语文教材,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语文教学的“冰山一角”式的幻像,而潜在的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占领理念的高地,在实践中去开拓,从孩子的终生发展上去生态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欣欣向荣。请记住:放长线,方能钓大鱼,任何短视的行为,势必劳而无功。最后用屈原的话作结: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邮箱: chenglulaotu@163.com

【追求方格内的圆融,学会戴着镣铐跳舞(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诗文相糅:戴着镣铐跳舞(教师中心稿)04-14

学会宽容(网友来稿)04-14

语文,需要怎样的追求(网友来稿)04-14

打不破的镣铐--谈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网友来稿)04-14

让孩子学会自育(网友来稿)04-14

要学会记(网友来稿)04-14

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网友来稿)04-14

学会品味文题(网友来稿)04-14

学生作文:学会释然(网友来稿)04-14

认知根本:学会观察(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