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高三)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高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高三)
(一)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如果不……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的时候,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①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②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这里”“由于这个原因”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用它来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竟至于,结果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何其:多么;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
33、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34、得以:能够
35、俄而:不久,一会儿
36、而况:何况,况且
37、而已:罢了
38、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39、既而:随后,不久
40、可得:可以,能够
41、乃尔:居然如此,竟然这样,这样
42、且夫:再说,而且
43、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44、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45、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46、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47、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48、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49、无几何:没多久,不久,一会儿
50、无虑:大约,大致
51、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52、无庸:不用,无须
53、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54、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55、相率:竞相,一起
56、向使:假如,如果
57、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58、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59、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60、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61、之于:对待,对……的态度(做法);同,对于;同……相比
(二)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以是) 译为“因此,所以”。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4、何……为(wéi)/哉、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5、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26、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①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27、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8、诚……则…… 译为“如果……那么(就)……”,例: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②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9、既……且…… 译为“又……又……”。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30、谓……曰…… 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例:孟子谓齐宣王曰。
31、无以……为 译为“用不着”。例:“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32、以……故…… 译为“因为……所以……”
33、何所……? 译为“所……的是什么?”。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4、安(宁)……哉/乎? 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①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5、独……耶(哉/乎)? 译为“怎么在……呢?”
例: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36、何其……也! 译为“怎么那么……啊!”
37、直……耳! 译为“只不过……罢了!”,例: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8、庶几……欤? 译为“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39、其……其……也……? 译为“是……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0、何如哉? 译为“该是怎么样的呢?”,例: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41、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4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43、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44、……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45、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46、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47、.……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48、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文言文意译翻译技巧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主人客人下马上船。
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下例类推。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
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些句子直译就使句子的意义不全,要重新组合,相互补充,意译出正确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组合后,放到一起翻译。
2、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②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的原因)。
“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出其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3、借代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译为“平民百姓”、“百姓”。
②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古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杏坛”代教育界,“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乡里,“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乐,“笔墨”代文章,“朱门”代富家,“而立”代三十岁,“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或剑,“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们翻译时就应该把它译出来。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大败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翻译时要懂得典故,译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③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
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汤问》中的典故,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高三)】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09-24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10-06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教师中心稿)10-16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高考复习指导)09-03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教学论文)09-18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20个古今异义词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08-25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08-13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08-18
高考文言文翻译 学案 (高三)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