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子规》赏析

时间:2022-03-03 16:13: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顾况《子规》赏析

  《子规》是唐代诗人顾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顾况《子规》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基本解读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三)鉴赏要点

  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顾况《子规》赏析】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说课稿06-27

三顾茅庐教案09-12

三顾茅庐说课稿01-13

《弟子规》教案10-0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3-30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01-05

三顾茅庐读书笔记03-29

精选《三顾茅庐》教案四篇10-28

《三顾茅庐》说课稿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