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时间:2022-12-30 11:20:28 蔼媚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在平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原文和译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既然自己让心灵被形体所奴役,为什么还要悲愁失意而独自伤感?

  (来:助词,无意义。兮:语气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时译为“啊”“吧”。胡、奚:疑问代词,为什么。为形役:为,表被动。)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

  译文:我觉悟到过去所作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变,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可以挽救。实际上,我步入迷途。

  (之:主谓语之间。谏:谏正,劝止。追:挽救,补救)

  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还不算远,我认识到今天做的是对的,而过去做的是错误的。

  (其:副词,还,)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

  译文:船轻轻飘荡着前进,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早晨光线朦胧,亮得太慢。终于看到。

  (遥遥:飘遥放流的样子。以:而,表修饰。飏:舟行使轻的样子。征夫:行人)

  衡宇, 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

  译文:自家简陋的房子,我一边高兴一边向前飞奔。僮仆欢快地迎接,小儿子守候在门口。院里的小路将要长满荒草。

  (衡宇:简陋的房子。载:一边。稚子:幼儿。三径就:三径,院中的小路;就:将要。)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眄。

  译文:松和菊还幸存在那里。带着幼子进屋,已准备好的美酒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悠闲地看着。

  (携:带领。引:取,拿。眄:随便看看。柯:树枝。)

  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译文:庭院里的树枝,使面容出现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傲世之情怀,觉得这狭小的地方很容易使我心安。

  (怡:使……愉快,使动。颜:面容,脸色。审容膝:审:觉察,自知。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译文:每天在庭园散步已成了一种乐趣,园门虽然设置了却经常关闭。拄着拐杖走走歇歇,不时抬头看着远方的天空。

  (涉:漫步,散步。策:拄着。扶老:手杖。流憩:到处走走歇歇。)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

  译文: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冒出来,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巢;日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仍手抚着孤松而徘徊。

  (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以出岫”“以将人”:以,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而:表修饰。)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译文:回去吧!让我同世俗之人(官场之人)断绝交游。既然这社会和我的愿望相违背,再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

  (息交以绝游:断绝交游,“息”“绝”同义。“交”“游”同义。驾言:指出游,言,助词。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宾前。)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我喜欢和亲人说心里话,喜欢用弹琴读书来消解忧愁。农夫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地去耕种。

  (悦:喜欢。亲戚:亲人。乐:喜欢。以:用来,表目的。以春及:以,把。有事:指耕种之事。畴:田地。)

  或命巾车, 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译文:有时驾着有车帏的小车,有时划着小船,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走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

  (棹:划船的浆,这里用作动词,划。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崎岖:高低不平。“以”“而”: )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译文:泉水缓缓地流淌,我羡慕自然万物适时生长繁荣,感慨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涓涓:细流缓慢的样子。始:只,仅仅。善:喜欢,羡慕。行休:将要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译文: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愿任其生或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矣乎: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曷:为什么,委:随,顺从。去留:指生死。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到。)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登。

  译文: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以达到。趁着美好的时光,独自前往,有时把手杖插在地上去除草培苗。登上

  (帝乡:仙境。期:及,至。怀:趁着,良辰:美好的时光。以:而。植:树立。耘:除草。耔:培苗。)

  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以天命为乐,还怀疑什么呢?

  (皋:高敞之地。聊:姑且。乘化:顺应生死变化,听其自然。归尽:指到死。乐夫天命:安于命运。)

  简介: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赏析

  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序文文笔雅淡自然,是极为纯净而渊然有深味的散文佳作。

  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樽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写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悠游从容之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钟书认为此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豳风·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