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时间:2022-04-14 15:48:2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

 一、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我们知道,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研究、了解的方便,我们在教材中把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心理准备阶段的“虚静”、感知阶段的“感物”、心意层面的“会心”和神志层面的“畅神”等等。其中,“会心”和“畅神”比较难以理解,在这里着重谈谈审美体验的这两种精神状态。 

  我们用了“会心”这个平易的词语,就暗示了审美是发生在一切人生活中的现实体验,一点也不神秘。我们常说,心领神会,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说的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这种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就是“会心”。“会心”,是审美体验的第二层次或第二种境界。不过,我们应明确指出,对自然现象的审美体验中的“会心”,是在一种比喻的意义上说的。意思是说,主体精神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的互相作用而引起的愉悦,像两个人在倾心对话一样。 

  心意层面的“会心”,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精神活动。这可以更具体地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从对象方面说,它的形式和结构所体现的存在,传达了一种活跃的生命。人们常说,山含笑,水含情,风在呜咽,云在流连……无非是说山水富有活力,显得生机勃勃。在这些景象之中,人读懂了天地的“心”。第二,从主体方面说,他的情感和想象运动把一切对象都变成了心灵跃动的符号。“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外在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情感的运动模式形成了一种异质的同构,白鹤飞翔在晴空,诗人的情感也升华到碧霄之上。主体与对象、我与物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了,精神在这种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中获得了愉快。“会心”,就是对事物生命的把握,又是主体情感的投射。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单方面对心灵的感动,也不是主体向事物的单向度移情,而是主体和对象的互相对答、同情与共鸣。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说,“会心”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这里的心,不是逻辑的心,而是妙悟的心。妙悟是通过直觉一下子就切中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被体验着的对象的“心灵”。“对象的心灵”就是事物默然运化的节奏和韵律,是宇宙内部的“生生之条理”,通俗地说,就是事物的运动规律。主体心灵和“对象心灵“的交会,就是主体精神与事物运动节奏、与宇宙秘密韵律的契合,这种契合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是对事物生命的妙悟。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两句诗深刻地描述了这种以生命感悟生命、以心灵领悟心灵的审美体验:“谁沉冥到/那无涘(si)际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宗白华译)。“沉冥”,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以主体生命的整体去感悟事物的深度;“热爱”,意味着情感的移入,情感的交流,实现普遍的同情,达到心物合一,应和共鸣的境界。不论从那一方面看,“会心”,是人与物之间的双向交流,是主体心灵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

  再说“畅神”。这个词语在中国的六朝时代非常流行,它表示人对自然的审美达到了相当高的阶段。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简单说,是主体因精神意志的通达、舒展和生长而感受到愉快。所以,“畅神”是神志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的第三层次,或第三境界。如果说,“感物”是直接感知事物的形式和结构而获得的感官愉悦,“会心”是主体心灵与对象心灵交会而产生的心意愉悦,那么,“畅神”就是主体对意义的瞬间感悟而获得的一种自由感、解放感,即神志的愉悦。

  关于这种神志层面上的愉悦,我们应该强调两点:它首先意味着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其次它意味着精神意志的提升。为了便于记忆,可以把这两点简化为“通畅感”和“提升感”。

  先说“通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通畅感呢?这是由于主体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在交互作用中达到了契合的境界。从对象方面说,它在人的审美体验中已经渗透了主体的情感,因而客观的自然景象就具有了主观的生命情调。草色云影,已经是心爱人儿的音容笑貌;余霞中孤雁的鸣叫,已成为天涯断肠人的哀歌;波澜壮阔的大海,蕴涵着无限自由的元素。总之,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从主体方面说,他在审美体验中已经感悟到了客观对象的深刻本质,默然觉察出事物内在节奏,因而主体就通过想象活动把客观对象变成了心灵的符号。“豪华落尽见真淳”,可谓平淡极了,也自由极了,通畅极了,心与物、人与天之间的契合也深刻极了。这种由审美体验带来的通畅感,说明审美就是对自由的体验。

  再说“提升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提升感呢?因为审美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人的多种需要之中的高级需要,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对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人生有如植物,开花的季节实在是太短暂了,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自由与快乐的时间实在是在短而又短的瞬间。而审美体验,就是这样的瞬间,但审美体验更多地是对自我价值与意义的领悟,是象征性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的一瞬间就产生了一种强度体验,一种极度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就是在一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落魄。这种体验可能出现在漫不经意的时刻,像婴儿梦中的微笑一样,令你忘却生活中的苦恼;可能出现在充满激情的恋爱中,似水的柔情和火热的情波,让热恋的男女感到天下之美尽在己;可能出现在创造的快乐中,如那全神贯注的讲演者在听众狂热的眼光中眉飞色舞,妙语连珠;可能出现在对大自然的观照中,登山则情满青山,观沧海则意溢于海……在这一瞬间,人的精神意志仿佛一下子被提升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审美体验在一瞬间领悟到自我最高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感到精神意志的提升,这就是“畅神”。

  所以,“畅神”,是神志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意味着人因为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和提升而获得的快乐。

  把这两种发生在审美体验中的精神状态总结一下:“会心”,就是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心灵通过直觉对事物生命的深刻把握。“畅神”,是神志层面上的审美体验,意味着人因为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和提升而获得的快乐,是在一瞬间领悟到自我最高的价值与意义。有必要指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可以发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的心理事实,任何把它们神秘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审美体验与艺术

  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展开,作为意义的瞬间生成,它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艺术活动正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关联着审美体验。我们今天讲艺术创造环节上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审美体验是意义在在一瞬间的生成,那么,艺术创造就是人在符号实践中创造性地赋予这一瞬间以感性形式。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一般我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在各个环节上审美体验对艺术创造的作用。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兴发阶段是指艺术主体创造欲望的兴起和创造激情的发动。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这是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由此激活了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操千曲而后识其器,这是音乐家的丰富体验;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的丰富体验;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这是深刻的文学家的丰富体验。体验越是丰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越是巨大。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几样事物在诗人心中组织成如此凄美的审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情感浸透、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诸种意象,通过想象生成为审美意象。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贝多芬与邪恶的命运、凶狠的死神搏斗,最后是在他那些雷霆万钧的乐章中把痛苦的生命化为崇高的旋律,永远催人战胜苦难;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都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其中满纸荒唐言,实在是一把辛酸泪。从上述两个例子看来,无论是音乐的旋律,还是小说的形象,都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而审美意象正是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无形影象,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关于美感的培养与美育,可以认真学习教材的内容。

 

【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相关文章:

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04-14

《根的形态》教案03-06

挖掘审美意蕴 培养审美情趣--《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网友来稿)04-14

大力贯彻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4-14

怎样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网友来稿)04-14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高校审美教育研究03-03

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研究05-07

浅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04-14

世纪末散文的审美态势04-14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