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施教,情教结合

时间:2022-04-14 16:04: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情施教,情教结合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田家炳中学 李宏安

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以及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情施教,情教结合。以情施教,情教结合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和谐融洽的审美氛围,并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节奏美;可以使学生走入一个艺术的天地,完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链接词: 情感参与 -- 情感共鸣 -- 审美情感 -- 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老师授课时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和难点,但一节课下来,总发觉很多学生没有情趣,消极接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往往大惑不解。究其原因,一个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上情感的作用,即未能以情施教,情教结合。

一、以情施教,情教结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看,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不但是人们实践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人们思想情感世界的反映,诗有“意”,散文有“神”,小说有事“情”,戏剧有剧“情”。也就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再现和表现,“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地描述,是感性的;“表现”是作者对生活的情感和思想态度,而思想态度又是建立在深厚情感基础上的理性感悟。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把社会生活还原给学生,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再现,而没有用建立在这种社会生活基础上的思想情感感染学生,即未能实现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只能说这种教学是低级的不完整的。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性质以及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不断地交织融合,从认知生活到感悟生活,达到三者情感的共鸣,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传承人类丰富的人文生活和精神,认识真善美和假恶丑,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美育特征。事实上,相对于自然学科(如数理化等)的教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是独到的,也是最明显的。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是实现语文教学美育功能的基础,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离开生动、具体的形象,美感就无由产生,更谈不上美。然而,美育必须以“情感”为中介,离开情感的介入美育就很难进行,因为情感是作为评价的尺度参与整个审美过程。既然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体现对学生的美育,而美育又必需情感的参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介入自是必不可少的,并发挥着无法的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学生情感的参与,既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极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的美育。

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以情施教,情教结合,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和谐融洽的审美氛围,并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节奏美。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美育,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情感的合拍与默契。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搭建一个顺畅的自由的教学交际平台,而情感的触发、沟通、共鸣则是完成这些要求的最好手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进入持久审美需要的环境,假如一个语文教师用几乎一成不变的而不是具有“情感磁性”感染力的语言去讲课,用近似呆滞的教学面部表情而不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情感外露式地授课,怎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更何谈参与整个审美过程?一个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面带笑容进教室,在平等的课堂仪典结束后就进入富有情趣的情境教学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在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或手段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种传达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既是忠实的又是合理想象的。语文教师运用作品本身的情感起伏波动,以情为“线”,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为“针”,“引线穿针”地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逐渐地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共鸣--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同时,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在完全自然状态下得以完成,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教学过程。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教师的微笑,带来了教学交际顺利进行的情感基础;教师的情境导入,给学生开启了欣赏美的大门,吸引学生去欣赏--审美兴趣和需要产生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甚至“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表演,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的联想想象空间,学生的美感体验更加强烈、丰富、深刻,甚至沉醉其中并得到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整个教学过程的节奏安排来说,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教学情境有序迭出,措落有致;教学内容前后关联,层层推进;教学情感张弛有度,舒缓自如。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跳动的节奏感,并给人一种形式美的享受。

以情施教,情教结合,可以使学生走入一个艺术的天地,完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方法中最有功效的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最能体现语文的教学特点。“境”是基础,“情”是“境”中情。境由情出,情由境生,情境交融才是妙境。一些语文教师先描境再融情,到后来往往要做一些画蛇添足的补救过程,拙劣了。整个情境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情导--以境铺--以情诱--情境悟。所谓“以情导”,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选择相一致的情感导入教学,如杜甫的《兵车行》要用悲凉的情感介绍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为整个教学渲染悲凉的气氛,给学生创设一个进入诗歌艺术境界的审美欲望和心理。所谓“以境铺”,就是语文教师在情感的渲染下进入社会生活画面的铺写,“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通过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和带有情感的讲解,以及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获得的形象补充,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身临其境的画面,而且带有学生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对美的感受在画面的展开中逐步得到实现。所谓“情境悟”,就是语文教师须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鉴赏美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部分美与部分美的机械相加而获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境”与“情”的关联互通,让学生对形象美进行理性的感悟,但绝不是逻辑推理。在浓烈情感渗透下对美的形象做感悟(审美思维),这是语文学科理性认识与自然学科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语文学科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情感需要的理解,是情感上升到一定阶段的迫切需要。当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使人柔肠寸断催人泪下的送行场面及“行人”的悲惨下场,自然会产生许多的疑问,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进行情感的诱导,完成情感上的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悟”的层面。这种语文式的(美的)理性认识是思想、形象和情感的结合,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成为学生的审美观,并启诱和指导学生对美的创造。其实,在学生感知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情感的同时,学生会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通过联想、想象等形式,进行创造或再创造,创造出尽可能独具个性特色、传情达意的审美对象,在这个创造美的过程中,离开语文教师的情感诱导是无法完成的,即使有创造,也是消极的肤浅的破碎的。

以上虽然是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诗歌《兵车行》为例,其实,只要是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戏剧等,语文教师都可以以情施教,情教结合。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即使是叙事性很强的作品)有“表现”就有情教的实施的条件和必要,毕竟,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理性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美育过程,情感教育的过程。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也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以情施教,情教结合,也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带着微笑的情感表现进教室,带着“声情”及“眉语”“身段语”等表情达意的手段导好课,以情串教以情悟理达到作者、教师、学生三味一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审美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 

 

【以情施教,情教结合】相关文章:

寓教于乐,以情施教04-14

以情感培养兴趣04-14

因才施教变成因财施教,教育失落了什么04-14

情在何处--我教《项脊轩志》(网友来稿)04-14

幼儿园保教结合心得02-08

因材施教的现代内涵与实施04-14

以情激趣,以点带面(教师中心稿)04-14

因材施教,发展自我议论文06-20

以情为话题作文(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既教作文又教做人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