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之方法(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6:40: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之方法(网友来稿)

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第二中学:余永正

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之方法(网友来稿)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理念的形成,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渗透 审美教育 方法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型写的艺术。”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抓住美的特征,“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语文教材中,蕴含有人们相互敬重、无私奉献、“五讲四美”的社会生活美,容纳有“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雄,燮门天下险”的自然之美,包孕有飘渺的情致,特殊韵律的艺术美,既有使人惊心动魄的崇高美,也有催人泪下的悲壮美……美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载有美育教育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简介法:

就是教师在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简单介绍中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陶冶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作者、背景材料中隐含的美,通过简洁的介绍或巧妙的引题,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作者的背景材料中蕴含着诸多美,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的正义美 ;既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浩然正气美;有“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中国人的气节美;有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而赴汤蹈火的悲壮美;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美…..美无处不在,无处不存,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作者或背景材料中蕴含的美,掌握正确的方法,适时点拔,学生就能在精炼而简短的叙说中领悟到美,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

二、比喻法:

语言的美有时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各种语言的美,我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不同语言给人的迥乎不同的感受。比如用学生喜欢的演员作喻:就语言之美而论,《阿房宫赋》有如关之琳,艳丽无比;《空中楼阁》有如梁咏琪,清秀可人;《项脊轩志》有如林凤娇,朴素清雅;《绿》有如周迅,活泼俏皮。都是美,却美得各有特色。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喻:鲁迅的语言像麻辣烫,辣得有滋有味,百尝不厌;孙犁的语言像素汤面,素得清淡自然,余韵悠长;郁达夫的语言像白兰地,醇厚而略带苦涩;朱自清的语言像碧螺春,纯朴而不失芬芳。学生对这种比喻兴趣浓厚,有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也会有不少奇妙而准确的比喻呢。

三、导读法: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在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应抓住课文生动感人之处锤炼出发,晓喻学生以理,振奋学生斗志,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如《岳阳楼记》,它感慨时事,写景抒情,议论风发,集史才、诗笔、议论之长,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文中精髓之笔。教学时,抓住这个千古传诵的名句,用一解二评三想四写的导读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使这个人生乐曲的主旋律在学生头脑中萦绕。先解名句含义,理解“先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学生感受其思想美。再评作者彼时彼地提出这个抱负的积极意义,在评论过程中,学生了解为岳阳楼题诗作赋撰文的名家名流甚多,唯独《岳阳楼记》流传千古而不衰,这是由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高于常人,进一步领略其思想美;三是想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须紧廹地培养自己吃古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四写自己的壮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美应该是形象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塑造学生的心灵。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的甘苦能为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散步》中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的父亲;《七根火柴》中的用生命保护火柴的无名战士;《藤野先生》中的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这些都是课文分析欣赏的关键。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会,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欣赏美、感悟美。这样导读,既让学生领略到思想美;又能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

四、朗读法:

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再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审美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文字本身并没有音符,但它们一经文学大师们的巧妙组合就会跳出美的节奏。诗歌是很讲究音韵节奏美的,在教学中学生较容易感受到,而在散文中就需要用心去感受。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心体会这段优美的文字:字面相对,音韵也相对,句式错落有致,语言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简洁地表现了诗情画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达了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表的美感。学生通过审美感知,就能清晰地感爱这段文字参差错落的节奏美,和谐统一的声韵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这种审美感受在现代文中同样能获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文字:“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时此刻学生准确流畅而富有表情地诵读,就能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读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文字,而是如小提琴琴弦在耳畔轻轻奏出的一支小夜曲。是一种令人赏心悦耳的审美感受。

  在诵读的审美活动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情感节奏。在教学中我采用两个步骤:一是整体感受;二是“见文生情”。如在《荷塘月色》诵读中,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受,理解作者既宁静又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情感节奏,这一情感节奏是渗透在那无边的荷香夜色之中,又体现出作者的心路历程。然后“见文生情”,学生诵读文句,体会内涵,激发情感,在脑海中萦回,在胸中激荡,从而把握好作品诵读时语调的高低徐疾,揣摩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课文的情感节奏就容易领会掌握,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感受。

  由此看来,诵读一定意义上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发挥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充分感受美。

总之,“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蔡元培也极力主张“教育上应特别注重美育”,我国很早已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并通过美育教育,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理念的形成,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⑴《学校教育科研全书》柳斌总编 。

⑵《中国美术教育》2002.3

⑶《审美的心理描述》泰守尧著

⑷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编《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2版。

⑸中学语文课本及教参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⑹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于1795年发表

作者邮箱: yuzhrngy1963@126.com

【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之方法(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04-14

让语文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绽放思维之花(网友来稿)04-14

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要走综合渗透之路(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