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庄子》

时间:2022-04-14 17:00: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庄子与《庄子》

《庄子》一书基本上是庄子及其后学所作,成书于战国时期,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全生保身是道家学说的中心问题。庄子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说: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自身形骸与观念的束缚,也就是由“有待”和“有己”造成的。“有待”就是有依赖和依靠,要凭借外力;“有己”就是有私心和看重自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要让真正的自我从功名利禄、是非善恶乃至从自己的形骸和观念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达到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境界,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与道为一: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一是直觉主义的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齐物”就是发现并取消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这种方法使人在精神上从贵贱、寿夭、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差别对待的自由世界。“体道”就是按照一定的修炼程序,不用语言和概念,以达到与道为一的直觉体验。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哀乐情绪的干扰,否弃日常世界,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与超越。

无为而治: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他用“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来说明仁义已经成了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手段。庄子认为,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及争斗也会随之产生和激化,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是按照必然上升的进程前进。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统治者应任社会的自然发展,不要加以人为的治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庄子心目中的“至德之世”就是:没有贵贱尊卑的隔阂,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功名利禄的争逐,人人过着无忧无虑、安闲自在的平等生活,身心获得完全的自由。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庄子哲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死哲学。在庄子的生死哲学中, 庄子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生死问题是庄子哲学体系建构的基点。庄子生死哲学充分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本体关切:生死与世界的创生同步,生死与“道”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与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万世,却又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载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庄子与《庄子》】相关文章:

永远的庄子-----读庄子随笔04-14

庄子《则阳》04-14

庄子《寓言》04-14

庄子《渔父04-14

庄子传奇04-14

庄子的困惑04-14

庄子与惠子: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04-14

庄子《说剑04-14

庄子《列御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