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语(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4 17:31: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议三语(人教版教学论文)

万成

浅议三语(人教版教学论文)

浅议“三语”

黄程碧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繁复的认知与探究过程。其关键不在学会了什么,而在于是否学会了“学习语文”。“学会了什么”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积累层面,而学会了学习则是认知能力的提高。一个高中生认知能力达到了相应的高度,学习便有了方法,习惯便日趋良好,知识积累便更加丰富,应用知识的能力便越来越强--总之,就是“语文素养”提升了,应试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这里以学习语言表达为例。很多同学不论说话还是写作文,总能够运用一些美妙的词语或经典的诗文,而且总是用得恰到好处,自然就增添了语言文字的色彩和表情达意的效果,让人听得明白,看得清楚,得到启迪,有所享受。因此,我们通常用“出口成章”或“才华出众”等词语称颂他们。然而,也有少数同学经常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让要说的话的断断续续进行不下去,使要写的作文拖拖拉拉完不成任务。这样,即便终于把话说完了,而意思去没有表达到位,甚至说到相反的方面去了,听众或者读者莫明其妙,脾气不好的人甚至送他一句“真是莫名其妙!”

那么,怎样学会语言表达呢?这里,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感。汉语言是美丽的语言,不仅“字正”,而且“腔圆”。所以,读书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睁大眼睛,更要敞开嗓门,以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恰到好处,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值得强调的是,要学会读,就必须学会聆听:认真听老师范读,仔细品名家录音。听得真切,才能读得准确;听出了情调,才能读出味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令人百听不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更是让人读了想读。听得多,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就深刻,积累就丰富,领悟就透彻,运用(当然也包括高考)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其次,我们要懂点儿语法。一些同学说话、写作文前言不搭后语,滥用词汇,甚至生造词语,原因就在于语法知识贫乏,语法意识淡薄。一个词有几个音节,一个短语有几个词,一个句子有几个词或短语,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语法知识;但考试起来,绝大部分同学都失分严重。譬如,给你一段文字,要求从中筛选出几个双音节关键词,或运用其中几个某种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语段的意思,我们往往束手无策,乱答一通。再如,仿写、缩写一类的试题,考查的原本就是最基础的语法知识和最基本的表达能力,很多同学却拿不到满分。至于作文中因语言表达而被大量扣分的例子,就举不胜举了。

最后,我们要学会分析语境。一个词,一句话,有其本义,也可能有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这个意思”,那句话在那篇文章里要“那样理解”,我们说,这就是语言文字的语境义。例如“天真”这个词语,用来修饰孩子的天性,其义为“心地单纯,性情直率”,作褒义词;倘若用来修饰成年人,就成了“头脑简单”的同义词,是骂人的曲词或曲笔。再如“花朵”一词,我们通常用它来比喻或借代少年儿童,不仅有视觉美,甚至产生了嗅觉美。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千金”,用在“一掷千金”里就与用在“一诺千金”里大有区别,这个本来什么感情色彩也没有的词语,因为“掷”与“诺”的语境不同,就令人有了明确的憎与爱。所以说,学会分析语境,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学习语言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而通过学会“三语”(语感、语法、语境)来学习语言,则是学会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了。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会学习”,实在是比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高明得多呀。

 

【浅议三语(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分层教学浅议(网友来稿)04-14

浅议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语文版教学论文04-28

浅议作文教学中的创新04-14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网友来稿)04-14

为了我们的太阳--浅议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德育论文)04-14

小学课堂提问浅议04-14

浅议递进复句(网友来稿)04-14

浅议写作中发展等级的训练04-14

浅议作文的评分艺术(网友来稿)04-14

浅议班风建设(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