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与文化,颂其诗,读其书

时间:2022-04-14 17:46: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人与文化,颂其诗,读其书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孔子:人与文化,颂其诗,读其书

【原文】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1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13)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14)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15)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16)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17)靡有孑遗’,(18)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12)《诗》云:此处诗句引自《诗小雅北山》,相传这是首讥刺周幽王的诗歌。(13)率土之滨:犹今言四海之内,赵注云:“率,循也,遍天下循上之滨。”(14)贤劳:赵注、朱熹均释为“以贤才而劳苦”。(15)以文害辞:朱熹《集注》云:“文,字也;辞,语也。”(16)逆:推求、揣测。(17)《云汉》:《诗大雅》篇名,相传这是首赞美周宣王的诗歌。(18)孑(jié洁):《方言》云:“孑,遗也。周郑之间或曰孑,青徐楚之间曰孑。”

【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我已经聆听了你的教诲。《诗》说:‘整个苍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天子的土地;全部土地之上,没有一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是怎么回事?”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样讲说的,乃是为天子的事务操劳而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天子的事务,只有我最操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因为词句而误解诗意,要用自己的心去推求诗意,这才对了。如果只看词句,《云汉》的诗篇说‘周室余下的庶民,没有一个存留’,确实如它所说,周室就没有存留的民众了。

【段意】此章仍然是讲君臣父子的大义,两者之间既有从属关系,又不能偏废。咸丘蒙在谈论中引用《诗》未作证明,孟子告诫他,对《诗》的理解应首先注重大义,不能以文字上的涵义来曲解语句,不能因为语句而误解《诗》的真正涵义,要用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者的本意。这是孟子对于学习《诗》的见解,在《诗》的研究上很值得重视、很有影响。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①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②。”信斯 也,是周无遗民也。①逆:揣测。②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 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 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 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 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 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 ①尚:同“上”。②颂:同“诵”。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 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读解】

  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 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 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只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 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 问题了。

  实际上,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 世”的主张。它与“以意邀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 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 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 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 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 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ǔ):舂米 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 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 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 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 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著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 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 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著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孔子:人与文化,颂其诗,读其书】相关文章: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赏析03-03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心得03-03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中该如何停顿04-14

《饮酒其五》教案02-15

香菱其诗其人管窥(教师中心稿)04-14

把其语,解其味--戏剧人物语言的深层意味(网友来稿)04-14

《饮酒其五》教案优秀03-22

《滕王阁序》山原旷其盈视中的其(网友来稿)04-14

《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个句子中的其如何理解?(网友来稿)04-14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及意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