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03 13:57:1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平实而又蕴含的丰富情感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借助对对比的手法的分析,以及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2、向父母询问故乡的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说,难得见到来自故乡的友人,想问的要问的该问的事情很多,可为什么作者一概不问,却问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预设:梅花代表了故乡,成为自己思念故乡的载体,问梅花即问故乡,这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一条河、一碗野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

  二、讲授新课

  (一)散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散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文中描写故乡藕与莼菜的句子。

  请同学注意这些词的读音,是否在预习中已经查过。

  濯(zhuó) 拣(jiǎn ) 担(dàn ) 嚼(jiáo )

  贾(gǔ) 沽(gū ) 埠(bù) 譬(pì)

  2、交流书中故乡藕与莼菜的描写,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感情。

  学生交流“藕”的描写

  解说:唐韩愈用“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来形容藕,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发绵绵的联想:从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联想到故乡清秋出产的藕,藕是那样鲜嫩玉色、清淡甘美,令人垂涎;想起藕就联想到莼菜,那么莼菜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莼菜”的描写

  解说:莼菜:嫩绿的颜色,丰富的诗意。还有无味之味令人心碎。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说“诸菜之中莼为第一 ”, 这些只是故乡的藕与莼菜,作者当时生活的地方有这么美的菜肴吗?

  (二)再读课文对藕与莼菜的.描写部分,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1、请同学们阅读圈画文章中“这里”的藕与莼菜的描写,并对比感受。

  藕 莼菜

  故乡 多、 洁白、玉色

  清淡、甘美

  鲜嫩的、长节的 多、嫩绿的,诗意的,令人心醉 无味之味

  这里 瘦、涩、老、

  少、被着锈斑 、 难得吃上,

  用瓶子装

  2、朗读品味“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突出藕在上海的稀少。

  朗读品味“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这里藕的瘦和涩,突出故乡藕的诱人,

  解说:作者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手法,从故乡的藕写到远离故乡的藕,两者从数量、价格、外形、口感方面对比,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也溢于言表。

  3、还有“我”和孩子们吃藕的对比(看情况是否需在课堂讲)

  解说:这句话写的是孩子觉着这来自故乡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满意,以至于吃完了半个钟头还不想再吃别的东西或做别的事。这样写表面上写的是眼前的藕,实际上是与上文我吃这藕的反映作比较,孩子没有吃过故乡新鲜的藕所以觉着这藕好吃,我吃过故乡的新鲜的藕所以觉得这藕难吃,这样侧面写出故乡的藕的新鲜甘美。

  小结:唐朝张翰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莼菜,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更有很多诗人李白、白居易、崔颢等都写过莼菜的诗句,难怪作者要说它充满诗意了。有这么令人垂涎的藕和充满诗意的莼菜,才会“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板书)

  (三)朗读品味第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

  1.作者难道仅仅是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吗?

  (不是,还因为故乡有亲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难舍难分的情结。)

  2、再读第一节,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情感。

  学生交流文中写了故乡人的哪些方面。(健康美、勤劳美、道德美)

  解说:这是一段故乡清秋图的描绘。这个描写截取了劳动场景美的三个画面,男女藕农的外貌衣着、担藕的矫健风姿;劳作时对藕的珍爱和休息时的随意闲适,淳朴憨厚,展示给我们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请同学朗读,感受作者对故乡人的喜爱。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感受作者深深的故乡情。

  1、读最后两节,理解句子的含义:

  过渡: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是由许多人、事、物、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听叶圣陶先生把这样一些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我们也感染了那份平实的真情的流露,可是作者却说自己向来不恋故乡,这是真的吗?

  请大家散读文末两节,再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①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作者是真的“不恋故乡”吗?

  解说:作者是恋故乡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比如文中第一句:“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 “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触引”——具有家乡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拨起作者的乡情。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解说: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③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作者恋恋的到底是什么?

  指导:作者恋的不仅是故乡的藕的洁白,让人想起高品的东西;而莼菜的无味之味更令人陶醉。更是由藕到莼菜让人联想起了家乡纯朴的民风和憨厚的故乡人。从而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师配乐朗读文末两节。

  解说:或许你们这个年纪,还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怀乡之情。作者叶圣陶二十多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三十多岁时写下这篇文章。而我离开家乡也已经有十年了,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下最后两段,仅供互相交流。

  3、学生朗读,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师:谢谢,像我现在,偶然被这篇文章所牵系,所以也就怀念起故乡来了,下面借助这首《思乡曲》,请大家散读一遍这两节,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4、同学来朗读,点评。

  三、小结:

  作者所神往的,正是与小村水土相连的藕和莼菜。尤其是那诗情画意的“鲜嫩的玉色”和“嫩绿的颜色”。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它们的文化意味则是历久弥重的“无味之味” 。正是这“无味之味”的乡思,激起了作者深浓的情绪,引发了他对能够舒展疲惫身心的“故乡”的强烈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查找“莼鲈之思”的典故。

  2、拓展阅读《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3、向家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自己的故乡,看看故乡有哪些名胜古迹,有怎样的风俗习惯。为活动课“寻根记”做准备。

  五、板书预设

  藕与莼菜

  叶圣陶

  藕

  与 故乡 人 情

  莼 可爱 健康、美、淳朴 深浓、眷恋、怀念

  菜

  童丽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内容特征的分析

  《藕与莼菜》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淡雅的文章,作者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然而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或华丽、或幽默、或严肃、或朴实,这是每位作家在长期的写作过程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下积累形成的。因而引导学生品味本篇文章的平实的语言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此外,因为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所以对于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也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要点之一。

  二、学生特点分析:

  首先是对于作者本身的了解不足。

  其次是因为各方面因素影响,学生对于自己故乡的印象不完整,造成其对故乡情感并不深刻,对于激发其自身的故乡情怀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布置一定的预习作业来唤起学生对于故乡,对于故乡某一事物的记忆

  因为单调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往往容易被华丽的语言所吸引,而忽视那些看似平易实则不平的语言,加之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也就不容易把握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2、感受本文平实、淡雅自然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乡之情。

  2、难点:学习对比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当秋风乍起时,想念起南方故乡的莼菜鲈鱼之美来,于是慨然辞官,千里迢迢奔回故乡。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时,一块小玛德兰点心,勾起了他对童年往事的记忆。食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生理的需要,还带给人精神的享受。也许是那一串田间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许是那金黄香糯的米糕。但无论是什么,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只是闻到那熟悉的味道,都会想起故乡。

  终身难忘的美食,不仅在于味觉感官的刺激,更在于这种滋味中沉淀了悠长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绿的莼菜,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无尽的乡思。

  (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朴素、平实、淡雅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1、作者简介

  2、检察字词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划。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给读者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板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答要点:四个方面加以描写——勤劳、质朴、健康的男女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

  (可以从“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红衣衫的小姑娘”、“白头发的老公公”,他们挑着拣着玉色的藕等等方面看到一幅生动的故乡新秋图,这些语言质朴却很贴切,不仅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藕的怀念,也写出了他对故乡人的怀恋之情。)

  (3)故乡的莼菜又有什么特点?(具体板书)

  “几乎天天吃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嫩绿的颜色和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令人心醉”、“是太湖里捞出来的”、“能日餐一碗”

  (三)激疑探究、讨论交流:

  1、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思考:这里的藕与莼菜与家乡的有什么不同?是什么缘由让作者能细腻地将两者区别开来?

  引导学生通过归纳两地不同的藕与莼菜的特点;作者对于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印象太过深刻,使之虽长久没有吃过故乡的藕与莼菜,却还能记住那难忘的味道,不仅仅是新鲜的缘故,更在于藕与莼菜连起了自己与故乡。体会文章中对比的手法来凸显作者对于故乡的怀念和热爱。

  3、作者难道只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么?

  细品最后第两节,抓住关键词句:

  “因为在故乡有所恋……怀念起故乡来了”“牵系”、“家人”、“故乡”

  藕与莼菜是联系起自己和家的纽带,真正的家在故乡,因此怀念故乡。藕与莼菜虽然寡淡,却是故乡生活的味道。

  (四)小结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于故乡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间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乡联系了起来。

  (五)板书

  藕与莼菜

  故乡新秋图:藕农、(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产藕的池塘和城外弯弯曲曲的小河、(纯朴的)买卖交易

  故乡的藕洁白、甘美、鲜嫩对故乡的莼菜天天吃、令人心醉、满仓盛满莼菜

  这里的藕瘦涩少比这里的莼菜难得吃上用瓶子装

  所牵系:不仅仅是藕与莼菜,是对故乡的人的怀念和故乡的热爱(主旨)

  (睹物思乡——借物抒情)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藕与莼菜教学设计07-30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设计(沪教版高一选修)07-29

沪教版《哦,香雪》课堂实录07-29

沪教版一下Unit8《Dinner》教案08-25

《心术》(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3-11

《师说》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07-29

师说高一人教版教学设计08-02

沪教版九年级艺术 明信片里的城市说课稿11-02

《湘夫人》高二人教版教学设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