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案例(七年级选修)

时间:2022-04-14 19:50: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进行“汉外比较”,使学生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交际工具──汉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重点是了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几个主要特点:汉语有区别意义的声调;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虚词和语序很重要。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比尔为什么会闹笑话

这个课堂活动以外国人说汉语常常出错的“音节的声调、词语的搭配、名量词和动量词”三个问题,引入对汉语若干特点的讨论。

一、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或表演。请学生阅读课文,或者在课堂上模拟中外人物,现场表演这三个故事的情景。然后讨论,鼓励学生开放式思维,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讨论意见分别列在黑板上作为分析时的参考。 

(2)分析和讲解。教师应分别讲解外国人说汉语时闹笑话的原因。故事“杯子?被子?”主要说明汉语“声调”的重要;“男狗?女狗?”主要说明汉语的词语搭配特点;“我给了他一刀?”主要说明汉语“名量词、动量词”的用法

(3)举例和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闹过的笑话或者犯过的错误,想想是汉语的什么特点影响了外语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了解汉语和外语的区别,加深对汉语特点的认识。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声调。声调是汉语等少数语言特有的语音现象,是依附于音节(汉字)的音高变化。音节(汉字)的声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不但对外国人来说声调是学习汉语语音的最大困难,对于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调也是一个难点。

(2)词语搭配。不同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思看起来相同,其实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关系,只是部分重合。除了教材上提到的“男、女”与“male、female”的区别之外,又如汉语的“大”也不完全等同于英语的“big、large”等。如汉语可以说“年纪大”,英语里年龄却不能用“big”或“large”修饰;而英语“a great city”,在汉语中可以译成“大城市”。

 

(3)量词。量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词类,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汉语在表示名物的数量时一般要在名词前面加上“个、本、辆、件”等名量词。名量词与名词有各种习惯性搭配,如“狗、鱼、蛇”用“条”,“猪、牛”用“头”,“马”用“匹”,“鸟”用“只”等。使用什么名量词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如“条”一般用于长条形的物体,如“鱼、路、标语”等;“张”一般用于能展开的较薄的物体,如“纸、地图、照片”等。但也有一些量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一下子说不出什么道理,比如为什么“牛”论“头”,“马”却论“匹”。汉语也有直接用“数词+名词”的形式,如“给了一刀、踢了一脚、看了一眼”等,但都出现在动词后面,是表示动作的量,“刀、脚”实际上也变成了量词,即动量词。典型的动量词还有“去过一次,叫了一声”等中的“次、声”。此外汉语中还有出现在动词后面表示时间的量词,如“等了一会儿,玩了三天”等中的“会儿、天”。 

2.2 补充课堂活动 

●我教老外学汉语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分析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虚词不恰当而造出的病句,了解汉语几组虚词的作用。活动可以分以下几组进行: 

(1)“不≠没”,“又≠再”

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 

①来中国以前我不学过汉语。

②我眼睛近视,所以昨天不看见你。

③我一直对战争片没感兴趣。 

④她的男朋友以前没抽烟,没喝酒。 

⑤他才丢了钱,昨天再丢了书。

⑥今天我再发烧了,还不能去上课。

⑦我没听清楚,请又说一遍吧。 

⑧别着急,又等一会儿他就会回来。 

汉语缺少词的形态变化,即动作的时态主要不是由动词本身来表示,而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或上下文中特定的词语来表示。汉语中有一部分副词在意义上大体相同,区别就在于有的只用于已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有的只用于未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有的则要用在经常发生的动作动词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副词“又”和“再”、“不”和“没”。上面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注意句子中动作发生的时间而用错了副词。如①、②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没”;③、④两句表示经常性的情况,应该用“不”;⑤、⑥两句表示已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又”;⑦、⑧两句表示未发生的情况,应该用“再”。

(2)“或者”还是“还是” 

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

①你用汉语还是英语讲都可以。

②他每天晚上12点还是1点才睡觉。

③你喝点什么?啤酒或者可乐? 

④你们是明天回国或者后天回国呢?

汉语里有一部分虚词的用法要受到句子类型的限制,比如连词“或者”和“还是”就是这样。而外国学生在使用这些虚词时,常常忽略句式的区别。所以这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不同句式中选用的连词不当。如①、②两句是一般陈述句,不能用“还是”,应该用“或者”;③、④两句是疑问句,不能用“或者”,应该用“还是”。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可以把“或者”用在选择问句里,这里指的是普通话的情况。

(3)让人头疼的“了、着、过”

先请同学们看几个例句:

①在一个村子里住一对老夫妻。 

②她马上拉妈妈的手到小卖部里去了。

③妈妈拉自己的儿子上楼了。

④他们正吃饭着的时候外边下起雨来。

⑤我看见老师正在操场跑步着。

⑥哥哥跟弟弟正在房间里拼命吵架着。 

⑦我昨天感冒了,老流了鼻涕。

⑧以前我几乎每年的冬天都得了感冒。

⑨我很小就发现了我喜欢中国。 

⑩吵架过后,他请求了我原谅他。 

11我在大学学习时打乒乓球过。 

12来中国以后我一次也没有回日本过。

13他长这么大从没有谈恋爱过。 

汉语里“了、着、过”这几个时态助词(动态助词)是最能代表汉语语法特点的虚词。但是因为很多外国学生的母语中都没有与“了、着、过”对应的词,因此这些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该怎么用,就成了最让外国人头疼的问题。上面这一组句子的错误就在于:①、②、③几句中的动词后该加上“着”;⑦、⑧、⑨、⑩几句中的动词后不应有“了”;④、⑤、⑥几句中的“着”应直接放在动词(吃、跑、吵)后面;、、几句中的“过”应该直接放在动词(打、回、谈)的后面。由此可见,汉语“了、着、过”的用法各不相同,并且非常复杂。请同学们思考其中有什么规律。此题只是给学生一些汉语语法的印象,不需要让学生找出严格的答案,教师也不必给出解释。

 

杨如瑞

【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案例(七年级选修)】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04-14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二选修)04-14

教学反思案例03-01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03-04

生物选修1教学计划05-09

《我的江南》 教学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济南的冬天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04-14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04-14

教育教学案例格式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