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维目标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2-04-14 20:14:3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抓三维目标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是什么关系呢?《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明确地把三个维度当作语文素养的内容加以阐述。从语文素养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能增强目标意识和有利于提升教育理念。而要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抓三维目标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弄清了以上问题,那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素养得到提升。具体来说:

  一、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程实践,参与语文教学全过程,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生动活泼、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展有个性的见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是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字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学习方式作为第三条提出并贯穿于课程标准始终。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如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阅读是吸收,也需要倾吐。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这种主动性。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把语文以及自然、社会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多种多样,比如体验学习、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观察、走访专家、查阅资料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注意方法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四、拓展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感情,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要靠每册语文教材中的三十篇文章来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报刊杂志,利用网络资源,开设阅读课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课内外的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补充阅读》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承。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补充阅读》,来落实三维目标。如讲《苏州园林》时,因只讲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而各个园林的建筑风格不同,因而可用《语文补充阅读》中的《苏州园林》相对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懂得如何欣赏园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堂之外,广阔的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又一场所。而利用报刊杂志,不失为使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简单的方法,使语文教学紧紧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开设阅读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使语文贴近时代的脉搏,让学生走进社会,不仅可以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可以把很多事情交给学生去处理,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语文课堂上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落实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地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要有开放意识,只有开放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也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和学生一样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参与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书声朗朗,让学生充分的读所接触到的文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一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更加完善。

  当然,在落实三维目标,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因为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并强调“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追忆

【抓三维目标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相关文章: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追求(网友来稿)04-14

构建人文语文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网友来稿)04-14

体会语文素养04-14

教师素养提升心得体会12-20

教师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11-23

语文教学与语文素养(网友来稿)04-14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心得11-12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心得体会02-25

写好读书笔记,提升语文素养--例谈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教学论文)04-14

充分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