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陕西中考试题来看我校课改

时间:2022-04-14 20:42: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2011陕西中考试题来看我校课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2011陕西中考试题来看我校课改

-从2011陕西中考试题来看我校课改

咸阳市秦都中学  韩云生

一 2011年陕西中考试题总体特征

2011年陕西中考试题的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体现:1、理念-导向正确、稳中有变、强调能力;2、内容-重视基础、全面考察、兼顾均衡;3、风格-体现时代精神、突现人文色彩;4、主题- 和谐、创新、科学、探究。

二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突出

 2011年陕西省初中语文试卷与2010年试题相比,题型稳定,出题稳健,突出了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了历史文化的底蕴,稳重求变,变中求新,让人们看到新的尝试和探索。比如现代文阅读《古蜀栈道》,选文既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又不失为一篇生动准确表达的说明文,出题稳重、规范,沿续了2010年的出题方向。作文命题也可圈可点,《想看见你的笑》,这篇全命题作文,既给了考生很大的写作空间,学生好起笔,叙事也好,抒情也罢,均可信手拈来,但命题又暗设深意,如何诠释“笑”的内涵,推陈出新,需仔细斟酌,方可写出情感细腻,富有层次,情感真挚的好文章。要想拿到高分,还需要考生有真挚地情感体验和细腻的驾驭文字的本领,所以要写出不拘于陈套,不浮不俗而深刻感人的好文章,又难得了。可以说,今年作文命题有深度有层次,出得好。

    细看今年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可以明晰地感受到出题中求变求新的尝试,这种探索的热情难能可贵。但有些方面值得商榷。综合性学习“走进姓氏文化”活动三拟写曹姓小传,所给的三个人物历史跨度大,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加以写三人合传,学生没有进行过类似体例的学习。活动四也是历史人物方面的话题,这样的出题的确深挖了历史文化的思想,拓展了对考生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考查,有新意,但这两个题缺乏出题角度的变化,不够全面多样。又如在《紫阳腰》的阅读中,16题分值太大,一问6分,难答难评。古诗赏析应多关注考生的年龄特征,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21题又以填空方式出现,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既有稳中求变的探索,又体现出羽化成蝶的艰难。纵观2009、2010、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都高举着弘扬陕西文化地域特色和传承浓厚文化底蕴的大旗,彰显时代和人生的精神,关注生活,讴歌人性的真善美。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努力,寻找新的突破。

三 稳定均衡 有所创新

    试题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兼顾两个版本,共23道小题。在稳定均衡的基础上,题型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   1.注重考查语文知识的积累(工具性)。1.积累与运用(共6小题,计17分)。试卷沿袭了以选择题考查字音字形的形式,第1题考查字音,第2题考查字形,每题四组,每组四词,词汇量大,覆盖面广,拓宽了考查范围。同时,每组试题干扰项的错误点由一个增加到两个,明显降低了难度。字音、字形题各一,每题四组,每组四词,词汇量大,覆盖面广;第3题考查词语运用,这是一种新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意义的能力,较去年比也降低了难度。特点是:考查面广;所考查字词均来自《中考说明》附录一;难度降低。第3题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第4题经典诗文默写,试卷在设题中以课程标准规定篇目为依据,继续采用直接默写的形式,与2010年试题相比,形式变化较大。采用从(第(1)- (6)题,任选五题;第(7)-(10)题,任选一题)的新形式。第(1)- (6)题内容涉及诗、词、曲、文四方面,为人教版、苏教版共有内容;第(7)- (10)题是现代文默写,分别为人教版2题、苏教版2题。特点是:现代文默写内容增加;所考查内容均来自《中考说明》附录二;难度有所增加。

古诗文背诵,继续采用直接默写的形式,10选6;文言文17题一改以往“解释词义”的命题形式,以判断题型出现,注重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

    2.注重考查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性)。第5题语段修改题,试题形式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考查关联词、标点的正确运用、病句的修改,对语法知识的考查融入具体的语段中。特点是: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重视语法和标点知识;难度不变。第7题以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设置了有关姓氏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语文素养)。阅读继续侧重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引资料说明说法的理解与运用。第14题颇具创新性,此题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发现、看法。“作者说,似乎得到了‘紫阳女子为什么能生出如此之腰’的答案。他得到了怎样的答案?”依次考查学生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掘其内在价值。

    4.突出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价值观)。说明文《古蜀栈道》,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与古蜀交通历史的思想感情;游记散文《紫阳腰》,引导学生体味陕南紫阳城人文风貌、人情人性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语段修改选用有关“正义”的话题;文言文材料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结尾作者的评论部分,引导学生对古昔良材的思考与评价;诗歌《西归绝句》(元稹)通过抒发诗人归京途中捧读友人书信的兴奋喜悦之情,给予学生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作文《想看见你的笑》,命题强调了学生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四 试题充分体现“三稳”意识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既体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进”的命题意识,又增强了试题的学科性、地域性,导向性。

1、难度适中,注重基础。

结构及难度: 积累与运用14%  综合性学习6%  阅读理解38%   写作 42%  难度系数:0.65左右

难易梯度:易:较易:较难:难(4  :3  :2  :1)

 试卷结构相对稳定,题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设计科学,难易程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试题题型相对稳定,以主观题为主,单纯的客观选择题、判断题所占比例仍保持在10%左右。

    试卷知识覆盖面大,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考查,涉及字音、字形、汉字的规范书写、词语辨析、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关联词、修改病句、古诗文默写、文学名著等方面,具有细、实、活的特点。

    2、稳中求变,适度调整。

    “古诗文默写”环节,在分值不变的情况下,由去年的A、B两组,每组6个小题,任选一组,变为今年A、B两组,A组6小题,任选5小题,B组5小题,任选1小题,试题的难度没变,但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很容易失分;文言阅读部分依然考查实词、虚词、语句翻译和文段理解,但在实词的考查上难度略有降低;古诗词鉴赏部分,第一题看似考查表达方式,实则品鉴其思想内容;第二题赏析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还应抓住点活全诗的“临水”二字,这样诗中的气氛、情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结句以景语收住全篇,恰到好处。

    3、亮点突出,特色鲜明。

    阅读部分三篇诗文都极具地方特色,既秉承了近年来关注陕西地域文化的宗旨,又将学生视线从粗犷的关中、陕北引向了柔美的陕南,堪称试卷的第一大亮点。“读经典”、“补家训”、“写传文”、“话相逢”,无一不体现出命题者回归经典、注重能力,提高语文实践性的意图,堪称试卷的第二大亮点。

4、感知真情,启迪心灵。

7.作文《想看见你的笑》(共50分)。选自《读者》,这个作文题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既起到了调动学生独特生活情感体验的作用,又收到了展示自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特点是:大气阳光;体现人文关怀;容易上手。

五 稳中有变 综合考查

      同去年相比,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在总体保持平稳的基础上,难度略有下降,题量适中。试题题型由“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和“写作”四大板块构成,和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基本一致。

      积累运用板块,题型稳定,稳中有变,一是在延续了去年考查汉字“音、形、义”基础上,成语考查环节由去年的知义写词变为今年给出三个词语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答案;二是经典诗文默写环节,改变了去年AB两组任选一组的模式,古诗文默写部分为6选5,现代文默写部分为4选1。这样使学生更易选择,难度有所降低。

      今年的综合性学习,避开了世园会、核泄漏等热点话题,而是以“百家姓”为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前边两道小题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后边两道小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应用语文和创新表达的空间。

      近年来,各地语文中考试题的区域特色日趋鲜明,试题材料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一点在2011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阅读板块中再次体现。现代文阅读的两篇文章从不同层面介绍了陕西的历史文化,对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古诗文阅读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的考查,不同于去年的是今年在题型设置方面有新的变化,把往年解释句中的实词、虚词,变为从几个选项中判断正误,难度相对降低了。

      作文仍采用去年的全命题形式,题目“想看见你的笑”,便于学生联想,使学生有话可说,发挥的空间较大。若想写出高分作文,还应在创造性表述过程中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套试卷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平时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在牢固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二是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注重不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六、从中考试题中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

1、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国际ISCED组织1997对教育的重新定义是“教育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而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一种交流工具。由此可见,语文的实质就是“交流”,语文的实质就是“听、说、读、写”。“听、说”就是“语”,“读、写”就是“文”;听、说是一种口头交流,读、写是一种书面交流。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是由“主题合成单元”构成的,“主题合成单元”就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2、如何理解“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一种符号,是经验的固化,早已存在的,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通常被称为“公共知识”。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或心身能量,是在活动中展现的,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每个人只有对公共知识进行自我认知,并付之于实践,它才会变成一种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不等于有能力。课程改革不只是为了是学生获得公共知识,而是要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个人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如何才能把知识变成能力,关键在于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自我认知世界的过程,特别重视知识“私有化”的过程。如果我们仍采用“我讲你记”的方法,很机械地把知识从书本上搬到学生的脑子里,知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知识仍然是知识,知识没有变成能力,因为它缺乏一个自我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缺乏一个思维发展过程。如果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巧妙地把知识搬到学生脑子里,知识就会变成能力,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认知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实践和交流,思维、行为、语言都得到充分展示。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中就包含里这个道理。所以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建立能力生根计划,进行深度教学,化知识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果说前两点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解决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文以载道”,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目的是化知识美德。

   (4)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不是分项目标,也不是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的目标,而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一个有机体,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三种基本学习方式机械化、程式化。

3、怎样看待目前的课程改革

 (1)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因为课改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为课改是素质教教育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因为我们已经把应试教育推向极致,应试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洞。

因为我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是天下最苦的人。

所以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然要进行改革,寻找一条符合教育规律,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我校课改的现状

     这次中考命题,大家在闲暇时间谈论最多的就是课改,可见课改已经成为大趋势。经过和大家交谈,发现我校的课改已经远远走在前面,比宝鸡和延安早了一年,比西安有些学校至少早一学期。他们正在经历最艰苦的学习和摸索阶段,他们现在很纠结、很郁闷,而我们已经跨越了这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可见我校率先进行课改是明智的选择。宝鸡实行的是“一课三单”,延安实行的是“预学案”,西安实行的是“导学案”,我们用的是“师生共用教学案”。不管是哪一种学案,都是运用三种基本学习方式对 “三维目标”的有益探索,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我校使用的“师生共用教学案”,在时间上已远远走在前头,已经跨越了第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我认为在第二阶段一定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要进行集体备课,要把们大家的智慧起来,对“教学案”进行讨论修改,让每一份“教学案”都成为精品,让每一册“教学案”都成为我们的校本教材。“教学案”就是我们学生学习搭建的一个平台,如果这个平台低,那么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低;如果这个平台高,那么我们的教学质量就高。因此我们在编写修改“师生共用教学案”的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必须科学严谨。这样我们的“教学案”才能确保质量,才有信度和效率。

   (3)如何深化课程改革

2000年我省的课改就已启动,但客观的说我省的课程改革已远远落在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后面。今年5月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了一次全面推进全省课程改革的会议,还成立了专家指导团,目的是深化全省的课程改革。因此我们要抓住这次机会,把我校的课改引向深入。首先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把许校长给我们带回来的先进理念弄懂吃透,像“教育是一种交流”“生态课堂”“高效课堂”“民主课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都是目前教育思想领域一些前沿理念,有些我们已经接受,有些我们还不熟悉,但我们要不断地去了解、去学习。理论引领行动,如果我们不在理论上加强学习,就会在行动是落伍。其次勇于教学实践。我们现在有了 “高效课堂”的 理论, 有了 “师生共用教学案”的 载体, 有了 “读、议、殿、点、练”的方法,但如何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却要靠我们自己。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再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接受新事物是困难的,实践新事物就更困难。在课改过程中难免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只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就像这次中考命题工作一样,过程是痛苦的,结果却是幸福的、美好的。

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学质量提上去。让学生受益,让家长收益,让老师收益,让国家受益。

                                    2011年12月28日

 

韩云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陕西中考试题来看我校课改】相关文章:

语文课改,让学生做主(网友来稿)04-14

信息时代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04-14

转变观念,改进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浅谈初三语文复习中能力培养的问题04-14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07-30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5-15

语文课改心得体会06-28

球面理论与语文课改(网友来稿)04-14

体会语文素养04-14

充分发挥语文自读课功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网友来稿)04-14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语用练习及答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