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时间:2022-04-14 20:55: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并且使这些内容得以保存和发展。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带有极强的人文性质,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现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文本。课文中无论是语言、结构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这些美的因素如何挖掘,才能让学生理解领悟、融会贯通,老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好课文知识层次和知识训练的同时,更要掌握好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充分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等素质,以实现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朔人格的终极目标,这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可朔性,他们的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的天性是出自人类本身自然的冲动。如果用美的观念去引导、启发他们,就能使学生确立美的观念意识,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淀为理性的东西,指导其人生向成功的方向发展,那么,审美教育的在语言教学中的实施,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提供足以激起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 

    审美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系统。这样的心理结构,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行性:如审美对象的感知性、联想的随意性、延伸性及跳跃性、情感的愉悦性、激发性、理解的深入性、完整性等等。 

   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语文课的内容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我们学习《三峡》,对“素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可以亲自体验文字的描述,可以听录音,可以看图片。教师利用一切可行方式,能让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觉、感知,来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萧条、荒凉的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只有通过感知,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情状,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赏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础。平时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人的情感。感知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予以重新组合与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人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许多老师对课文过实、过细的分析,不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被遏制,能力被束缚。没有想象、联想,对知识的认识就不会扩展和深化,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情节等因素,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如在《木兰诗》中的木兰,十年征战生涯,文中用六句匆匆带过,但从后文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引导学生对木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飒爽英姿等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深刻感受这位深明大义,可亲可敬可爱的巾帼英雄形象。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有意识的把“蜀道之难”的形象着力加以夸大,从而表达出诗人所感受到的“蜀道之难”的感情。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信息,因受感染而动情。老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进入一种沉浸其中物我相融的情感共鸣境界。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作出评价和判断。学习《皇帝的新装》,首先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制订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进行情感体验,然后再进行更改的探究。学习《背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情感写作训练,如《背影》、《最后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这样的审美教学,学生既有情绪感染,又有更改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体验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既使情感得到内化,又可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趣,这些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也就是说,审美过程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要有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李商隐的诗再好再美,如果没有理解,里边的暗喻和象征搞不懂,就不能充分欣赏到它的美质,那将失去它的深沉的意蕴和美学的真髓。学习《土地的誓言》在体会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时,不能忽视对文中的那情感迸溅,字字含情的语言进行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由于性格因素、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从审美对象上所产生的审美趣味就会有质和量的差别。 同是明月,晏殊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苏轼则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是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却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同是送别,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上景物相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所以写诗作文“情”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得导、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提升、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吴文俊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关文章:

大力贯彻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04-14

浅谈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04-14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两篇05-0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网友来稿)04-1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04-14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04-14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