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时间:2022-04-14 09:35: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摘要]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引导,特别是情感个性化引导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中的不可缺失的部分。在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中,能弥补在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所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有机的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教育,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情感观和人生观。

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观  情感的共鸣  自我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在新版的《语文》教科书,名著导读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引导,特别是情感个性化引导是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中的不可缺失的部分。如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的个性化引导?

㈠ 选择适当的阅读切合点,设置语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

从阅读的主体来看,学生对教师推荐的经典读物都有排斥的心理。阅读此类读物需要耐心、精力,与学生浮躁的个性、追求时尚的心理相去甚远。结合学生的阅读特点与心理,我精心从名著阅读中选择精彩的片段设置语境,以师生互动的鉴赏形式展开课外阅读课,并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融入特定语境中,使学生已有的文化心理与语境特有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从模糊的情绪感染走向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获得真挚深沉的情感领悟。例如小说《药》的结尾在华、夏两家母亲上坟时有一段环境描写,描写的中心是一只“乌鸦”。“两人站在枯草丛中,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枝树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凄凉、荒芜而又压抑的气氛,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种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已往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乌鸦是恐怖、神秘、不祥的象征,此处乌鸦与坟场景色相一致,营造了一种悲怆、死寂而又压抑的氛围。

引导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与自我对话沟通,以一个恰当的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同时意识到阅读与自我的紧密关系,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科学阅读观。

㈡ 触摸阅读的情感触发点,在作品中获得情感的共鸣。

基于人生的阅历、生活的积累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往往是肤浅和机械的,很难理会其中的蕴意。因此,我在阅读初始先引导学生触摸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并利用这个触发点扣动学生的心弦,在作品中体验情感的共鸣。如作品前两章对祥子买新车时的激动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他“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他把车拉到僻静地方,仔细端详,“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这段描写细腻传神,它准确地传达出祥子这样一位纯朴老实的年青人对车的异常喜爱以及买到车后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使读者可以看到祥子曾经是怎样一个对理想有着强烈渴望与追求的人。祥子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多挣些钱,不肯失去一次生意,于是开始和别人抢着拉车。这时,原本善良的祥子内心是相当矛盾的:“……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决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这些笔墨,极生动地写出了一位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善良时的痛苦与矛盾的心境。它使学生既看到了祥子原本纯朴、善良的本性,又看到了他在黑暗的重压下,是怎样一点点开始滑向蜕变的。

㈢ 搭建心灵交汇的桥梁,移情入文,角色转换,实现学生的自我内化。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因此搭建心灵交汇的桥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情感凝聚物--意象中去,进行角色体验,并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诠释。如《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三十年后的第一次相遇。虽然是鲁侍萍偶然进入周公馆,但从她进入这间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的房子时,她的灵魂其实是陷入了一个新与旧交织的命运的怪圈之中了。这正如她所自语的:“哦,天哪,我觉得我像是在做梦。”命运把她牵入了“寻梦”由不自觉到故意,且时时在诱导提醒周朴园。这当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旧雨衣、这间房子、窗户。这三样是当年与今天周朴园与鲁侍萍生命中的的重要的一笔。在周心目中旧雨衣上面有梅侍萍的气息,鲁侍萍在后面两人有提到。同样这间当年梅侍萍生周萍时住过的房子,这梅侍萍夏天分娩喜欢关闭着的窗户同样有这种气息,“这间房子”可以说曾经是生命与灵魂的栖居地,也是埋葬他们青春美好的坟墓。正因为这种气息,使他心中三十年来一直有一种暖暖的情愫在。三十年来,周朴园保留了他与侍萍共同生活时侍萍喜爱的家俱,家俱上侍萍的相片一放就是几十年而未曾撤换过!这里周朴园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痴情钟情的男性,还是冷酷、无情、虚伪的冷血动物、伪君子,他后面的忏悔是不是发自内心,其对侍萍的情感是不是真情实意的,学生在这里可以体会并诠释。这一角色的转换表面上看是阅读主体对文本局部细节的把握,实际上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唤起后,便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他们的心田,与作品形成共鸣点。在这个共鸣点上,学生敞开内心的情感被作品吸引、感染与鼓舞,主动进行自我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融合,从而实现自我的情感内化,达到自我完善。

    学生情感的发展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中,能弥补在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所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有机的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教育,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情感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陈必隐:《阅读心理学》 1992年9月版

2 《语文课程标准》

3 王增奎、张晓然:《阅读策略与技巧》

 

马敏

【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相关文章:

如何引导学生读名著(网友来稿)04-14

名著的阅读心得11-26

给学生个性化阅读一个力04-14

名著阅读心得体会12-28

名著阅读读书笔记02-16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引导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网友来稿)04-14

《阅读世界名著提高文学素养》教案08-26

个性化教师如何开展个性化教学04-14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文学常识(中考复习)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