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文 本空 白处 不空

时间:2022-04-14 09:41: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 文 本空 白处 不空

                       蚌埠铁路中学  李珍

所谓文本“空白”,就是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也可以说是隐藏在文本当中的“可续性”或“再创造性”。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认为,作品如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壮观、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1/8露在海面上。”文本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含蓄美”,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无声”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读者阅读文本,就是要设身处地、探幽发微,透过作品字面上“1/8”的表层义,去揣摩,领悟“7/8”的言外之意。

新课程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富有开创性,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教学中,如何充分运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空白”,巧用文本的“空白”,设计出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创造性问题,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培养,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利用文本的“空白”,促进创新阅读,深层理解文本,让“空白”处不“空”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总结如下几点方法:

一、在精妙字词处品位“空白”

新课程语文教材,讲究所选文本的艺术性,这些作品形象生动、语言精练。特别是一些古诗文,都是经典作品,作品更讲究“炼”字,它们往往使人回味无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先反复诵读诗歌的最后二句,然后从中找出重读的字词,着重品味其中“空”字的韵味,来品味“空白”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送别,直到望不见远行的朋友,仍伫立在东门外,凝视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沉郁不舍之情达到了高潮。一个“空”字,画出了一幅“风雪送友图”,将诗人的种种情绪凝聚其中,它包含着悠悠的情思:是为“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感慨,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忧虑?是因友人归京而羡慕,还是因自己前途未卜而惆怅?一个“空”字,提升了作品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接着,我引导学生继续寻找类似的句子进行赏析,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学生通过联想,品味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复杂或当时不便言明的情感,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在含蓄微妙处琢磨“空白”

“人贵直,文贵曲”,文学作品的主旨往往是通过含蓄微妙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这些含蓄的语句,在文本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伊瑟尔就说过:“文本中所蕴涵的潜能只能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含义。”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蕴涵的潜能,对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主旨是极其有帮助的。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反复琢磨,得出:“大约”是说作者不确定孔乙己到底死没有,体现语言的准确性;“的确”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太差,孔乙己会死。这句话的重点是作者用这样一种莫能两可的口吻,告诉读者孔乙己的命运根本就无人关心,甚至他的死活都仅仅是通过很久没有见到来判断的。通过揣摩这句留有“空白”的语句,学生明白了小说的主旨意在揭露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抨击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三、在精彩情节处补充“空白”

我们可以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说成是读者对文本的再造想象。我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分成三个层次:再现--补充--领悟。再现就是“语言成像”,是读者通过阅读后再造想象,将作品中的审美形象幻化为具有鲜明直观性的感性形象;补充,即联想,就是读者通过再造文本“空白”,把作者没有直接写到,或含蓄点出的部分补画出来;领悟,就是读者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是读者透过作品的“语义层”,进而深入到“隐义层”,体会作品社会意义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中,引导学生再造情节。作者借酒客之口巧妙地叙述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情节,留下了文本的“空白”,设计的十分巧妙。文本中只是含糊地叙述了孔乙己被谁打和被打的原因,但被打的经过和情形并没有详细说出,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匠心。学生可通过联想,将丁举人毒打孔乙己的具体细节和情态场景进行补充,自然地就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副血淋淋的场景图,进而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造成了命运截然不同的两种读书人:少数人爬上去,成为丁举人之流,是残酷的压迫者;多数人如孔乙己,跌下来,成为科举的牺牲品。

    又如,《最后一课》中,有两处情节可以作为文本“空白”进行再造。一是“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让学生揣摩韩麦尔先生此刻的心理活动,来体会老师的爱国情感。二是“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让学生补充此时教室里将出现的情形,小弗郎士的举动、心理。通过补充“空白”,学生快速地把握了文本的主旨。

四、在议论抒情处感悟“空白”

记叙文中适当地抒情议论可以起到深化主题、感染读者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文本中的这些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提炼主旨。例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时,采用了“找事件--论是非--说感悟”的三部曲。将课文的倒数第一、第二段落议论抒情的语句作为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就事件论是非,然后展开讨论,设想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结合自身经历说感悟。以“文”为本,导入生活。

总之,阅读,是情感的体验,是心灵的对话,是主体对文本的再造。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文本“空白”,自觉得在文本“空白”处品味、琢磨、补充和感悟,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灵动、更加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一定会迅速提高。我想,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让文本“空白”处不“空”,语文教学才会落实到实处,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李珍

【让 文 本空 白处 不空】相关文章:

冰心《空巢》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4-14

空乘工作心得04-19

鹤群翔空教案04-01

空乘自我介绍03-07

空乘求职信09-20

空乘的自我介绍12-19

空乘自我介绍03-08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01-28

空乘的自我介绍01-03

空乘求职信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