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4 09:45:3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诵读---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

诵读---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

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爱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况且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兰亭集序》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预习中,学生读的第一感受是有气势,那么此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尽力去读出气势来,由此就带来问题:气势从何而来?气势如何表现?

这个问题就可以作为鉴赏的线索,循序渐进,一切都能迎刃而解。气势从何而来?找出词中有气势的诗句,“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强虏灰飞烟灭”--大场面、大背景烘托大英雄。再进一步,找出有气势的词语,“乱石、惊涛”中的形容词,“穿空、拍岸”中的动词,“千堆雪”中的数量词,都极力表现了一种雄伟壮阔、惊心动魄之豪放美。这个寻找品读的过程,正是从形象入手,抓住语言进行鉴赏这一诗歌鉴赏方法的最直观体现。

气势如何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语音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配合都可以得到体现,反过来,诵读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带动对古诗文的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而这正是语文课的最终目标。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墨子公孟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证实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每首都可以吟唱。而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音乐文学样式,所以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加吟唱,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美。

既然诗词有音乐性,那么谱之以曲将使学生精神振奋,顿时生趣。如轰动一时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就有一曲《满江红》,根据词意,曲调时而悠扬,时而慷慨,时而激情,深深打动人的心灵。上课时,在适当的时候,可让学生轻声哼唱,亦可作为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共鸣。另外,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诗词都被谱了曲,将这些歌教唱学生,边唱边记,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通过歌曲演唱,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在歌声中体会作者感情。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欣赏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莫大愉悦。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能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张彩霞

【诵读---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经典诵读的教学反思01-12

诵读与感悟的教学反思05-04

经典诵读的教学反思15篇01-1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04-19

激励--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04-14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05-06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03-04

科学复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中心稿)04-14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05-08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