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庄子 教师随笔

时间:2022-04-14 10:32: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读庄子 教师随笔

 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品读庄子 教师随笔

在庄子看来,没有快乐忧愁的境界是人最原本的德性,即“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人之所以有快乐和忧愁,与个人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己有所得就快乐;有所失就忧愁。在人的心境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没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既然没有自己和自己的得失,那也就没有了快乐和忧愁。人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人的本性回归于道。这是人本性最纯洁的时候,庄子将本性称之为德,心中无忧无乐,就是德性最为完美的时候。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除了认识自己的长处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思改进,也才能思考如何改进。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是不会想到改变现状的。所以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将心态时时归零。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受学习过程中新注入的清冽甘泉。还要经常将杯子倒空,因为我们每次学习吸收新东西,很快又会将我们心中的杯子装满。

庄周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是表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能无往而不快乐。庄周梦蝶的故事写得轻灵飘渺,常被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引用。

有人说庄子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庄子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子,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虽然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但是庄周梦蝶是庄周渴望的境界,而蝴蝶梦庄周,也是蝴蝶的选择、向往。

至人无己

 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是小识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而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扔有所凭借和依托,所以也达不到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是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依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追求人生呢?“神人、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追求“至人”的修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金钱地位,否则就会被外物所拖累,让自己生活在烦恼之中罢了。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在《逍遥游》里,讲了同样的膏药,一个利用它得到了功名利禄,一个人却无法摆脱家族世代漂洗的命运,悬殊的结局天壤之别。又例如大樗,人以为无用,其实不夭于斧斤,物无害者,正是其不用之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心思灵活的人眼里,物无弃物,人无弃人。所以物虽同一,而用则有异。境界的大小,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有智慧的人,自会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尽可多的知识,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按自然原则生活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通过自然的原则指引人生,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就会有鬼斧神工之妙。庄子不讲为我,而讲忘我。忘掉人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在做一个乐器的时候,就只是做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而是这种难得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做不好一件事,做不好学问,发明创造比较艰难的时候,阻碍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学问修养,而是人对种种功利的考虑。庄子洞察到这一点,教人按自然的原则,以一种自然忘我的状态,做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按自然原则生活,从偏执的自我中超脱出来,而不是仅仅世故地做事情、过日子。

有些人喜欢急功近利,这种人过度自信、急于成功。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候不是龙头企业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后,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才能的工作。结果任务未完成,但是他们不会冷静下来,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以前的承诺,结果成了长败将军。

心不得志才是疲惫

  庄子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拖着麻绳绑着的破鞋见魏王,借此批判没有遇到好的世道,没有遇到好的君王,讽刺魏王是个昏君。庄子巧用猿猴随境遇改变心态的现象做比喻,揭示了昏庸的君王给社会造成混乱和灾难,导致贤能的人不能施展才华。

对庄子而言,像穿粗布衣服、拖着破鞋这样贫穷只是外在的,是不必介意的,因为相对于贫穷来说,士人的道德不能推行、生不逢时才是心里真正的疲惫和痛苦。

我们今天也有像庄子那样怀才不遇、逃不出环境束缚的人,这样的人内心十分的忧郁的,他们的才能不得施展,理想难以实现啊!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这句话是说,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人才能真正主宰外物。诚然,没有欲望的人,永远是自由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也有欲望,可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是欲望的奴隶。”

然而,人是欲望的动物,要求彻底摆脱欲望是不可能的。物质决定社会生存,不好好工作,那里有好饭吃,好衣穿。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让自己的人生被欲望所控制。庄子告诫我们要冲出物欲的牢笼,学会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庄子借蒲衣子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虞舜心怀仁义笼络民心,获得百姓的拥戴,又不被外务所累,这是“有为”的仁义。而伏羲氏,就如同《大宗师》里描写的“真人”,用不患得患失平衡的心态,不受外物羁绊。

庄子的“无为”、“无私”作为衡量的标准,主张突破一切界限,不怀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无为”不是主张不思进取,是强调要认清现实,尽情地欣赏和享用所拥有的,而不是好高骛远,进行不切实际的追求。

所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刻意的追求,只因为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使付出再多也不见得效果好。现实社会中没有完美,就如同没有完美的工作,没有完美的爱人,没有完美的生活,认清现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反而会事半功倍,让幸福来得更多一些。

学会包容

     庄子一向认为万物没有好坏,顺应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乌鸦的黑与天鹅的白都是出于天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如果按照人的标准分辨天鹅白和乌鸦黑的好坏,这样无疑是对它们的残害,只有顺应自然,包容其黑白并存,天鹅和乌鸦这样的生灵才能自由自在,天地间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们应该彼此包容;每个人都有弱点,在他们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击垮。

适可而止

 儒家认为仁义是道德规范的总纲,没有它社会就会乱套。而庄子驳斥仁义礼智信就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赘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明晰的人来说,搅乱五色、迷滥文彩;对于听觉灵敏的人来说,搅乱五音、混淆六律。这样便造成了过犹不及,而这个“度”就是“道”。合乎道,也就是在度之内,就是顺应自然的。就好像一个香蕉,熟的过分,就会变黑腐烂。

名利便是这样,如果让名利的欲望过分膨胀,就好像人工催熟香蕉,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烂香蕉。

2013-2-14

 

吴培金

【品读庄子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永远的庄子-----读庄子随笔04-14

品读梭罗04-24

论《庄子》中的寓(教师中心稿)04-14

庄子传奇04-14

庄子的困惑04-14

庄子《则阳》04-14

庄子《寓言》04-14

庄子《渔父04-14

品读柯灵04-14

品读豁达作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