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误用原因分析及复习对策

时间:2022-04-14 23:05: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及复习对策

            

                                        张鸿文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其运用情况能反映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而许多学生在成语复习方面往往感到无可适从,因此,或者死记硬背,或者弃之不顾,为此,笔者通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一下成语误用的原因,并提出复习的对策。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高考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项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样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1992年)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几种错误:

    1.感情色彩把握不准

   成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如果把握不准确,就有可能判断错误。如上面例题2中的"趋之若鹜",它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有贬义,与在这句中说画家和艺术家的态度所表现的感情色彩不相符合。又如例题3中的“灯红酒绿”这个成语,有的同学只知道它有贬义(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而不知道它还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个中性词,所以,很多同学都选错了。

   2.不理解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

   由于不理解成语的语素义,对词语作想当然的理解,望文生义,以致错误。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明白成语的出典

   成语是经过千百年积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它的来源有历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话、古代作品中的语句、人民群众的口头俗语等。如果弄不清楚,就有可能望文生义.

   如例题1中的“美轮美奂”,它出自《礼记》,“轮”有高大的意思,“奂”有众多的意思,它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美,而有的同学看到有“美”的意思,例句中又是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的神态,就认为是对的,其实错了。如例题1中的“炙手可热”,它出自杜甫的《丽人行》,诗中说“炙手可热执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说“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而在这一项中将它理解为“热门或热销”,就不恰当了。

    (2)不理解成语的语素义

如例题3中的“巧夺天工”,它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而“苍山”和“洱海”是天然景物,因此,不能用“巧夺天工”进行评价。又如例题2中的“不孚众望”,意思是“不使人信服”,本是正确的,但有的同学把“孚”与“负”混淆了,自然也错了。“万人空巷”是“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的意思,其中“空”是使动用法,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欢庆、热闹的场面,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合。

    (3)不顾及陈述对象

如例题1中的“一劳永逸”,这个成语是从“一劳久逸”演化而来的,它的陈述对象是“人",意思是说“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可是在例句中指“局势",显然不妥当,因为“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3.修饰限制不当

   主要是指前后矛盾或不合事理。如例题2中的“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与“一位”矛盾。

   由此,考生必须要做到:理解语素含义,善于比较分析,积累总结提高。

  (一)理解语素含义,不要望文生义

   语素是汉语词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汉字语义又有多义现象,因此,掌握一词多义,有助于理解成语。例如,“师出有名、不名一文、屡试不爽、文不加点、如坐春风”等成语中的“名、爽、点、坐”,如果理解不了,自然会使用错误。

  (二)从成语的来源探究其含义

   例如“目无全牛”,很多人会认为是“做事缺乏全局观念”,如果知道它是来自《庖丁解牛》,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练、技巧高超”的话,就不会用错了。

  (三)区分成语的语法功能(即词性)

   成语也和实词一样,具有语法功能。比如“司空见惯”,它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像这句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的现象”就用错了。

  (四)掌握成语的感情色彩

   像“弹冠相庆、无所不为”等词,使用时一定不能想当然,看到“庆”字就是褒义,理解为“什么都干”就是中性,无疑就错了。

   (五)分辨成语词义的轻重程度

   有些成语,词义有共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例如,“玩火自焚、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自作自受”,都有“做了某事,自己承受后果”的意思,但是它们的词义有轻有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含义当然不同。

    总之,能正确使用成语并非一日之功,但也并非难于登天,只要有恒心,懂方法,就可以驾驭自如了。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及复习对策】相关文章:

成语复习--褒义误用为贬义04-14

成语误用类(网友来稿)04-14

类说成语误用(网友来稿)04-14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网友来稿)04-14

报刊成语误写误用分类例析(网友来稿)04-15

中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04-15

误用频率较高成语易记口诀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及对策04-15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论坛精华帖)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