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二级

时间:2022-04-14 11:51: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二级)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二级)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二级)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出现。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隶而从者:跟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下见小潭:在下面。 日光下澈:往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 记之而去:离开。俶尔:忽然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形状就象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下里竹子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彻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三、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②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③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或(悲哀深沉)。

④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⑤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⑥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 鱼我所欲也 》复习要点(二级)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二、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四、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七、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A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要点(二级)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他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本文是一篇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未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è)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 :用;被子;//蒙盖。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 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 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言和而色夷:平和。 

3、理解背诵。(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4)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6)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7)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囊萤映雪)。(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戴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耀就像神仙一样。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⑧、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意,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知人了。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还能有所收获。

  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请教。

 (12)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7、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②、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③、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④、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⑤、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⑥、“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⑦、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⑧、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李伟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二级】相关文章:

中考化学重点知识复习资料05-10

文言文精读篇目笔记要点04-14

中考的文言文的部分复习资料02-23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 文言文总复习5天计划04-14

中考自然地理重点考点复习资料03-04

最新人文地理中考重点考点复习资料05-10

初三中考英语重点复习资料05-10

文言文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九年级)04-14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复习举要(网友来稿)04-14

把握重点,巧用方法,搞好中考复习(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