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批评边上

时间:2022-04-15 00:20:1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在批评边上

 

    2001-11-28     张华 

 

    将一个铁笼子一分为二,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一旦在笼子底上通电,狗就会受到电击的刺痛,很快跳到笼子的另一边去,以躲避电击。而当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了。 

    然而,一批同样的狗,被放进笼中受到电击时,它们却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的惨相呢?原来,心理学家曾把这些狗拴在一个铁柱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它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跳跃,但是无论它们怎样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再也不挣扎了。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铁笼中,对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刺痛,它们已失去了对于成功的信心,而习惯于这样的忍受了。 

    应该说这些狗曾经是作出“努力”的,但是心理学家暗地里做了手脚,和它们开了一个玩笑,在这种条件之下,它们看不到任何进展、任何改善、任何希望,在屡跳屡败的打击下,便不再屡败屡跳。 

    我想到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形呢? 

    我们很多人内心似乎对于“严师”都存在在着顶礼膜拜,所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云云。什么是“严”,那当然就是高标准、严要求,自己的弟子学习一定要“步步到位”、做人必须“处处楷模”。于是,一个“严”字便承载了老师们所有的爱心和责任心。学生是求学而来,“学”就其实质而言,其实也就是由不懂到懂、混沌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历程,我想,只要是“学”过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经历这个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也就必然要经历错误、经历失败、经历挫折。这时老师的责任,在很大意义上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激励他们加以克服,逐步走向成功。用于体现老师这种责任的手段无疑有很多,但我们不难发现,批评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学生课堂发言没举手要批评;学生抄写时漏掉一个标点符号要批评;学生做算术划等号没用直尺要批评;学生回家的路上路队排歪了要批评;学生没带红领巾要批评……对于一些不幸的后进生而言,更是被批得“体无完肤”,有些老师甚至还养成了令人感动习惯:觉得一天中不批评一下某个后进生就是自己没有尽责,就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后进生有后进生的难处,尽管他们已经感到四面楚歌,处处小心行事,但总有许多顾此失彼的时候,内心的自责不言而喻。老师的批评警告指责更是如影相随,从和风细雨到狂风暴雨,老师们的耐心被磨掉了,从动之以情加晓之以理,到“惩其然,不惩其所以然”,批评成了崇高的目的。经过无数次的风雨洗礼之后,再看看那些学生--他们已不再自责,他们也不再关心为什么受到批评,心想:“我把破罐子也摔了,你们还要怎么样呢?”。直至在某些后进生看来,老师在哪一天忘了批评自己,内心反而觉得不正常,显得更加惶惶不安。老师们无意中设计的以学生为对象的实验,不幸再一次印证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实验。 

    批评看似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其中却蕴含着教育中很本质的东西,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和对象去讨论批评都是毫无意义的,笔者无意在本文中作这样的理论演绎。然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教育者无论在何种情形之下实施的批评,它的目的都应是使学生有所收益,如果教师们仅仅是养成批评人的习惯,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而言,遭遇不知其所以然的批评是毫无意义的。 

    有人养了一条狗,为了训练它不要在地毯上拉屎,就想出一个办法:每当狗在地毯上拉屎后,训练者就把它的鼻子摁到屎里,并用报纸抽打它的屁股,最后把狗从窗户里扔出去。训练的结果呢,很让人意外:以后这只狗每次在地毯上拉完屎后,就自己从容地从经常被主人扔出去的那个窗户里跳出去。 

    真让人感到啼笑皆非,但仔细一想,一切似乎也都在情理之中。 

 

【写在批评边上】相关文章: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04-12

写在沈从文旧居04-14

批评的艺术04-14

学生习作《表扬与批评》04-14

批评可以如此美丽04-14

浅谈批评的艺术法04-15

批评罗曼罗兰04-14

决战--写在中考之前(网友来稿)04-14

批评失败怎么办?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