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如何出新

时间:2022-04-15 00:53: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散文创作如何出新

张勇

散文创作如何出新

今天在座的都是文学爱好者,都有进行创作的愿望,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问题在于如何写出高水平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要下一番功夫了。那么,散文创作如何出新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

材料出新

所谓材料新,就是说,作为写作的素材,其本身就是“新”的,这类材料或具有时代气息,或是别人没有经历过或很少经历过的,或是习以为常却很少入文的。以《我第一次……》为例,有的同学写第一次上网,有的同学写第一次竞选学生会主席,有的写第一次拿到稿费,有的写与一个肮脏的不负责任的服务员吵架,有的写第一次到商店里玩。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前四则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感,而最后一则材料就缺乏这种新鲜感了。

要想获得新鲜的材料,首先要占有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即使你的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写出理想的作品,材料出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写作的材料,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材料库。其实,搜集、积累材料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既可以广泛地阅读书报杂志,及时地吸收那些有用的东西,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向他人学习以获得材料。获取材料更重要的途径是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捕捉各种事物和信息,做生活的有心人。茅盾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之所以可贵,乃要它能够把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人生的灵魂捉住了,而加以艺术地描写,使人深切地感受了。所以文学家的天职并非仅仅是描写人生,而应把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人生奥秘指出来,换句话,就是文学家应该具有一双特别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到普通人所看不见所忽略的地方,能捉住了这一点用巧妙的艺术手腕表现出来,使不见者成为共见。这便是所谓独到的观察。”

事实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他们都是十分注意观察的。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经要求他的学生莫泊桑:“当你看见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坐在门口,一个挑夫抽着一杆旱烟,或者一辆马车停在门前,你得把这老板和挑夫的姿态以及整个画面贴切地表现出来,而且通过你画家的手腕,显示出他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不至于误认为他们为另一个老板或另一个挑夫。说到那匹马呢,你得用一个字使我知道这匹马和前后五十匹马不同。”莫泊桑正是在老师的教诲下,认真观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

有的同学会说,我每时每刻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看到听到的东西很多,可以说我每天都在观察,可是一旦写起作文来又总觉得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写。其实,客观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还要我们去发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如果不注意观察,或者缺少了发现,创作就会出现失误,闹出笑话。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买到了这幅画,喜不自胜。有一天他把这幅画挂在门上,供人们欣赏,以示炫耀。恰好补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说:“画错了!画错了!”这位杜处士责怪说:“不要胡说,这可是大画家戴嵩的名画。”牧童争辩说:“牛打架时,角用劲,尾巴不用劲,所以尾巴总是垂在屁股后面。这画上的牛,尾巴高高向上翘起,这不是画错了吗?”杜处士只好把画收了起来。的确,从观察上说,戴嵩是不如牧童的,因为他没有发现斗牛的尾巴是下垂的,因而闹出了笑话。莫泊桑曾说:“为了形容草原的树,或燃烧的火,我要站在这树或这火焰前,直至感觉到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

正因为你发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的感受,所以你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有了新意。例如王晓愿同学的《我们村里的新鲜事》。

我们村里的新鲜事

王晓愿

        “礼见大爷一家老少四口要旅行结婚了。”一大早,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声。怎么老少四口旅行结婚?真新鲜!我好奇地随着人群向建军哥家跑去。

       《步步高》那欢快的乐曲不时从远处红砖瓦房内传入耳膜。来到院前,大门上赫然贴着个大“喜”字,是用烫金纸剪的,熠熠发光。门外几个讨喜糖的小孩子吆喝着:“建军哥,讨老婆,得了崽,热心窝,贺个喜,糖一块。”

        院内已挤满了人,真可谓门庭若市了。

        我千方百计挤进了正屋,迎门是方桌、条几,条几上摆放着一台彩电、一台收录机和两个大花瓶。建军哥穿一身银灰色西服,戴着领带,脚穿赭黄色的牛皮鞋,擦得油光锃亮;新娘子穿着一身粉红色连衣裙,脚穿高跟尖皮鞋。一群男女青年正簇拥着他们,在那儿说着,闹着,笑着。

        另一边是村里的大伯大娘向建军爹娘贺喜:“恭喜你啊,才盖了瓦房,又要娶新娘,真是双喜临门啊!”大妈笑着说:“托了共产党的福啊,要不是政策好,怎么会有今天?前几年,我们还超支呢!”一个快嘴大婶打趣说:“听说你们老两口也要旅行结婚?”礼见大爷哈哈一笑说:“对呀,我们要重新‘结婚’”。礼见大娘推了礼见大爷一把,“去!”接着对大伙儿说:“建军和媳妇说我们老两口受了一辈子苦,叫俺趁他们结婚也到上面去好好玩玩。”又有一个大婶子说:“你们老两口好福气啊,儿子孝顺,媳妇贤慧,真叫人眼红啊。”大娘说:“建军这孩子,要不是党和政府早毁啦。”原来,前几年,建军在社会上一些坏人的影响下,经常干些偷摸、赌博的事,乡政府的悉心教育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现在越办越兴隆。提起了这件事,礼见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似乎要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来。我顺着大娘的目光向里望,门上的对联写着:“发财致富不忘党的政策好,浪子回头感激政府再生恩。”这时,我明白礼见大娘的心情了。

        启程的时间到了,门前挂着的一挂五千响的鞭炮“噼噼叭叭”燃响了,建军哥和媳妇、礼见大爷和大娘分别上了车,汽车在人们的欢笑声和赞叹声中缓缓驶动,驶向幸福的远方……

如果说“婚姻嫁娶”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的话,那么一家老少四口同时“旅行结婚”当是这个古老话题中的新鲜事了。作者正是从平时的观察之中,发现了这一个与众不同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

有的同学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生活的圈子十分狭窄,我就没有机会遇到一些新鲜的事,该怎样将文章写出新意呢?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角度出新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在立位时想请画家为他画一张标准像,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悬赏寻求画家。有一个画家应约前来为国王画像。国王拿到画像一看,龙颜大怒,一道圣旨:“斩!”原来国王生来残疾,只有一只右眼睛,并且左腿比右腿还短了一截。可怜的画家虽然画得栩栩如生,怎奈这样一幅尊容如何作得国王的标准像呢?于是继续悬赏寻求画家,又有一个画家应征前来。这个画家接受了前面的教训,小心翼翼地为国王画像,现在你再看国王的这幅画像,两腿直站,两目炯炯有神,显得非常漂亮。国王看了以后怎么样呢?还是一个字:“斩!”为什么呢?你想让一个不是国王的人的像当作国王悬挂出来,那以后国王的号令又有谁听呢?大家知道后,人们不再敢贸然前来为国王画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聪明而大胆的画家,自报奋勇为国王画像。很快画像就画好了,国王拿到画一看,还是一个字:“赏!”你猜,这位画家是如何画的?原来这位画家画的是国王射猎的一瞬:国王左腿蹬在一块大石头上,左眼紧闭,左手持弓,右手拉箭,正准备射箭,让人看上去,非常英俊,十分威武。这幅画像既真实又避免了国王的缺点,国王怎能不龙颜大悦呢?你看,一个巧妙的角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古代还有一个招考画家的故事。一次,朝廷要招考画家,许多人前去应试,朝廷要求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作画。有的画一位骑者踏着满地花草悠然而归,有的画出了马蹄上沾满了许多花瓣,而唯有一张画,画面上不见花草,却只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自然这幅画被选取中了。这是因为画家不是停留在题材表面去图解,而是以巧妙的构思、含蓄的笔调,以不同于他人的新的角度,来引起读者的联想:蝴蝶绕蹄飞舞跟踪,竟误把马蹄当成鲜花,再一看画题材,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解放初,著名画家齐白石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有一天,作家老舍去看他,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一幅画。这是一个难题。我们知道,绘画是视觉艺术,在尺幅之上表现“蛙声十里”的听觉形象,是很难的;而且背景是特定的“山泉”,限定通过山泉来表现十里蛙声,这就更难了。但是难归难,却没有难倒白石老人。过了几天,他拿出了一幅国画交给了老舍。老舍一看,是一幅四尺多长的立轴,上面画的是山涧乱石倾泻出一片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活泼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蝌蚪,高处则抹了几笔远山。整幅画就由这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构成,布局得体,十分和谐。虽然并没有出现一只鼓腮噪鸣的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老舍看了,深深叹服这位经验丰富、善于创造的老画家的艺术构思的巧妙。齐白石的这幅画确实传神地表现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他不拘泥于题目所提供的表面形象,而是借助于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不说别的,单说画中的蝌蚪,如果改为一只乃至几只青蛙,尽管你把它们鼓腮鸣叫和神态鸣叫的神态逼真,还能听得到隐隐传来的蛙声吗?

画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的写出来很平常,有的写出来却很别致、很新颖,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善于选取最佳的角度,是否善于精心构思。例如,以理想为题材写作一篇散文,你会如何写呢?也许你会写要当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一名闻名世界的大文豪,或是当一名作家,或是一位诗人等等。材料本身不算新颖,而韦余芹同学有志当一名乡村教师,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材料更是普通而又平常了。然而她却将文章写得新颖而别致。她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盼着太阳从西边出来》。

盼着太阳从西边出来

赣榆县中学高一(3)班    韦余芹

妈妈说,好好学,拼上三年,除了晚上睡觉别休息。考不上大学别回家,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于是,我打点行李,背着这沉重的包袱走出家门,跨进这陌生的学校--一条能把人升为大学生也会把人贬为庶民的重要通道。从此,便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早上,宿舍--教室--食堂;中午,教室--食堂--宿舍;晚上,食堂--教室--宿舍。只有到了昏黄的灯光暗示该休息的时候,才能得暇投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于是,一天的劳累化作苦咸的泪水,在梦中又把泪水变成五彩的希望,遥寄那缀满天际的星星,请他们去求太阳公公发发慈悲,让他明天从西边升起……

爸爸说,啥?你想以后当“孩子王”,当“臭老九”?--没门!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出来。

        萌发了多年的念头,做了几百夜的美梦,就这样给爸爸的一声断喝,吓得再也难圆了。我只得另树目标,向着爸爸心中更高的枝头攀援。可我怎能忘记乡村孩子喊着“我要上学”的哭声?怎能忘记那张张走进结婚登记处时的满是迷惑、满是幼稚的脸庞?又怎能忘记山里那“宁要神,勿要医”的愚昧?茂盛的枝头要依赖于强大树干的支撑,而树干的成长又要靠繁密的树根、充足的肥料。爸爸!为了能使家乡的子弟都长成参天大树,我愿舍弃枝头而作树根、作肥料,可你……唉!我最终会失败的呀!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侥幸爬上枝头,可又怎能承受得了那不断吹来的社会改革的飓风呢?

        奶奶说,西边太阳没出来前,跳出农门才是唯一的出路。

        哦,奶奶,您听我说,现在,野外的荒草已被铲除,开辟出的大路已不止一条。尽管路上的行人有多有少,尽管道路或宽或狭或直或弯,但那尽头都盛开着鲜花,都是那么美好。只要下定决心,向着目标前进,哪条道路都能到达。

       可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为何总是连连摇着头说,要想走得通,只有路一条,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于是,我把求助的双手伸向太阳。我盼望着有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一天,阳光洒满人世,照亮心间,我终于寻回梦中的我,找回我爸爸、妈妈禁锢的我,讨回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生机勃勃的我!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渴望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以早日改变家乡愚昧落后的面貌,以使更多的家乡子弟早日成才。作者以当代中学生的现实心态为写作对象,细腻地描写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长辈们的不理解,使作者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心理之中,于是作者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以求得长辈们的理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全篇以“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并以此串联全文,构思新颖独特,心理刻画细腻生动,感染力强。

例如:

我的老师记性坏

吉林     王惜春

        “真的,我的老师记性真好!”闲谈之际,常听到其他班的同学这样说,赞扬之意溢于言表。然而,每当听到类似的话,我的心理总是在想:“可惜,教过我的老师记性却都是那么的坏。”这是真话,你别看我的老师有的老当益壮,远近闻名,有的年轻有为,卓有成就,然而他们的记性确实很坏。真的,非常非常坏。不信,我就随便举几个例子给你听听。

        我的启蒙老师姓张,是一位二十刚出头的男性公民。哦,血气方刚,多有生命力的年龄啊!可惜有一个缺点,那还是我去他家时偶然发现的。

       中秋节前一天,张老师很晚才回家,老母亲迎出来:“白面买回来了吗?”“白面!哎哟--忘了!”张老师呆了好几分钟,才说出口,那样子连“忘了”两字也给忘了。“放了一下午假,你干什么了?白面没给我买回家,却抱回来那么多木头块子,真是!”张奶奶埋怨地唠叨着。张老师笑笑说:“这是做教具用的。”

        一年以后的春天,我们换来了一位新老师。女的,四十多岁,姓王的,性格开朗、爽快。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路上。当时张老师笑着向我介绍说:“她的记性可好啦  。”我像获得了什么把柄似的,冲张老师挑战似地一笑,嘴里没说话,心里却想:“反正不会像你的记性那样坏。”可是后来呢?后来却叫我大失所望。

        我班有个绰号叫“万人烦”的男生,是上个年级“强行”派下来“留学生”(留级生)。他最好惹是生非了,风平浪静的课堂,只要他的手脚一动,或眼睛一眨,便能搅得风起云涌。任课老师越对他严厉,他越闹得越凶,简直成了一个“刀枪不入”的人。王老师向我“私访”时,我把他的这种情况全盘托出,并暗示老师,先给“万人烦”来个“下马威”,给他点颜色看看。

        第一节课,王老师在致“开场白”:“咱们虽然刚接触,但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我对大家却都了解了。咱们班的同学一向有团结、勤劳的美德,尤其是XXX同学,爱劳动,敢于……”我的脑袋“嗡”的一声,怎么?王老师表扬起“万人烦”来了?这家伙还宠得了,管还管不好呢!

        我急得在椅子上坐不住,王老师记性怎么这么坏,把我对她说的话,怎么全给忘了!再看那“万人烦”,他却稳坐在座位上,看样子,他不想再惹人烦了。

        时光在愉快与幸福中飞快地过去了。如今,我已是一位初中生了。然而大概是命中注定吧,我现在的老师竟还是一位健忘者。你看,放学了,同学们陆续地走出校门,他却还畅游在同学们写的一篇篇作文中。天,黑了。灯,亮了。老师,又忘记吃饭了。

                                                                                               

老师,由于职业的特点,一般说来,给同学们的感觉是记性都好。老师记性坏,如果到上课时,备好的课忘记了,那还怎么上课呢?而作者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表现老师们的忘我的精神。作者紧扣题目选材,写了三位记性坏的老师。他们有的忘了买 面,有的“忘”了同学身上的缺点,有的忘了吃饭。他们的“忘”,表现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文章似贬实褒,没有对老师一句赞扬之词,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散文创作出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

立意出新

立意出新,就是要能够从大家所熟知的材料中推出新意,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怎样才能做到立意出新呢?记得元代戴师初说过这样的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番话可谓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学习领悟。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创作《雄关赋》的经过。峻青同志在第一次登临山海关时,激动异常。作家望着那高耸云天的雄关,那绵延起伏的山势,那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心潮起伏,感触良多。但一时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立意,因而就没有动笔。当第二次登临时,心情更加激动,创作的欲望也渐渐地强烈起来。作家为了写好这个题材收集了许多材料,但苦思多日,仍然难以找到新颖的立意,于是决定暂时搁笔。直到后来看到一份材料,谈到十年动乱后,某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并举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作者十分震动,于是“忽然火花一闪”,一个新颖深刻的立意就产生了: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于是,脍炙人口的《雄关赋》就这样产生了。可见,要想使立意出新,首先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思索,避开陈言,以求有新的突破。

例如以“助人为乐”为写作题材的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而有位女同学以这一题材写了一篇题为《雨中小事》的散文。文章写的是一天上学途中,下着大雨,“我”主动打伞送一位抱着小孩的农村妇女上车站的情景。这是一个平凡而陈旧的故事了,而这位同学却将这个陈旧的故事赋予了新意:“在回来的路上,想起了那小女孩疑惑不解的神情,我不禁暗自笑了起来。其实有什么不解的呢?将来她长大了,也一定会像我这样做的,而且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多、更好。”从这个结尾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助人为乐不仅仅是雷锋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这一辈的事,也是小女孩那一辈的事,以至千秋万代的事。这样材料不仅显得新,而且显得深了。本书所选的肖晓同学的《雨中》可说与这篇《雨中小事》有异工同曲之妙,同学们不妨一读。让我们再看一篇文章:

我 和 他

金 昕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落在地上、屋上,溅起了朵朵雨花。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跑去。在密密的雨帘中,街上的人已稀少了。

        我低着头向前跑着,突然我把一个人撞了一下,我急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扶住了墙。“对不起,对不起!”我忙道歉。“噢噢,不要紧的。”

        在朦胧的雨中,只见他中等个儿,瘦削的脸上一双木然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啊,他是一个盲人。我心里一阵内疚:“大伯,我扶您回去吧!”“谢谢你,小同学。”

        我搀扶着他向前快步走着。突然,我被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盖板,我便嚷了起来:“谁把下水道盖板拉到一边,也不放好,太不像话。”我拉住盲人向旁边走去:“大伯,您这边走,小心绊倒。”他迈了一步,又停了下来,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旁,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说不定还会有人经过这儿,会被绊倒的。”他终于摸到了那块下水道盖板,并让我帮他把下水道盖板盖好。

        他直起身来,想从口袋里摸手绢,我赶紧把自己的手绢拿给他擦手。他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只见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在我的手绢上擦着,我似乎看见了他那双被雨水打湿的模糊的眼睛也在发光。是的,我看见了,看见了他心灵的窗户,看见了他那颗纯洁透亮的心,那是一颗能够想到别人的心。我感到,我浑身的血都在沸腾。

        雨仍然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

        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个盲人,又是我的引路人。

金昕同学所写的事情也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但是作者通过雨中“我”和“他”相互帮助,相互引导的事情,既写出“他”在困境中还处处想着别人的崇高境界,也写出了“我”在“他”的感染下所受到的教育和激励。将平常的事赋予了新意。

记得高尔基在一篇文章提到他儿时的一件趣事:当他读到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朴素的心》时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他竟然跑到屋外太阳下面,把小说对着太阳照着,想看看小说中究竟藏着些什么,能使他如此着迷。小说中藏着什么呢?藏着巨大的语言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震撼着那颗幼小的心灵,使他如痴如醉,终生难忘。如何才能使语言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这就是要谈的第四个问题--

语言出新

所谓语言出新,就是说语言要有新意,不落俗套。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一粒沙子微尘那么小的新,也比一座大山那么大的俗套有价值。”那么语言怎样才能做到出新呢?

传说在苏轼小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据说是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晚上,苏轼跟父亲苏洵在园中游玩。此时,轻轻的东风吹拂着长长的细柳,溶溶的月光映照着淡淡的梅花,景色十分宜人。苏洵就对苏轼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使句子更加切合这眼前的景色吗?”苏轼想了一会,说:“句子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父亲摇摇头说“太平淡,少韵味。再想想。” 苏轼又仔细观察了一会,思考了一番,将两个字改为“舞”字和“隐”字,念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听了点点头:“有点意思了,但还不够味。”苏轼苦想了好久。这时夜已深了,月光透过丝丝垂柳照在地上,轻风拂动细细的柳枝,如乳的月色中梅花的色彩淡了下去,与月色融为一体。苏轼看得入了神,有两个字突然跳入他的脑中,他吟诵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多美的句子!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着细柳,婀娜多姿,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又传出春风的情意。一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融为一体的意境: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朦胧美。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最初先写“春风又到江南岸”,用了一个“到”字,后再改为“过”字,接着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十多次的修改,最后才选定了“绿”字。正是这个“绿”字,将江南春天的勃勃的生机形象地刻画出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使你的语言出新、出彩,就要认真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最准确、最鲜明、更生动地表情达意。正像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语言出新还要做到向生活学习语言、向时代学习语言。生活永远是我们学习语言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开始写作的时候,感到掌握语言的困难,对创作十分灰心,后来有人送他一本法院里审问犯人的记录,里面记着各种各样人的口供,几乎都是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他就是依靠这个宝藏,成功地创作出了他的小说《诱惑》。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常常是一口“学生腔”,满篇“书生气”,读起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之感,索然寡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去向生活学习,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学习的东西,处处都可入文。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使用一些流行语言,像生活俗语、世风顺口溜、社会笑话、流行歌曲、人生箴言等,只要留心观察,适时引用既可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使文章生动活泼,又可点化文章,增大文章的思想容量。本书中司维同学的《彩色广告彩色风》就以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入文,从广告的变化来写家乡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很有时代气息。王艳红同学的《圆也中秋,缺也中秋》中则以学生中的流行语入文,中间不时穿插了一些诗句,既恰切地反映了当时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还是让我们看一篇习作:

长 胖 的 感 觉

湖北  顾莹

本来长胖是没有感觉的,虽然在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笑的时候酒窝加深了,原来瘦瘦的瓜子脸也开始“横向发展”。直到有一天坐上老友婧的自行车,看见她吃力的样子,随口问了句:“累不累?”--本来是想客套一下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质量”不大,可她一扭头说:“那当然啦!你长胖了嘛!”顿时我的“玻璃心”就“碎”了。

胖了吗?“胖”这个词对我来说挺陌生的,虽然小毛毛时的照片是胖乎乎的,可慢慢长大后,就瘦小下来。记得是上小学时,我是个很瘦小的小女孩,上中学时,坐在我后排的男生总说一些夸我苗条的奉承话,借此把桌子往前移,侵占我的空间。正凭这种“资本”,我才会固执地坚信自己“体态轻盈”。于是安安心心地做我的小馋猫。

转念一想,长胖也是必然的。每天在学校里,我总是放不下美味的糖果、巧克力和果冻,有亲戚来我家串门时偶尔也会说上一两句:“哟,莹莹长胖了。”我听了也会悄悄瞟上两眼镜子里的我,是真的比原来胖了,但我也没往心里去。自打听了婧的“友邦惊诧”论,便拉着她去“过秤”,谁知两脚刚踏上去便听到了婧的惊叫声:“哇,你比我还重呀?”重就重呗,我比她高,可婧竟在一边比划:“这么一大块肉……哈哈!”

我长胖,最高兴的要数我妈了,吃饭时就笑眯眯地盯着我的脸看,哼,一定是早有预谋的,要我长胖。我说:“老妈,你从来不好好看我,今日却看得如此之专注,真让我受宠若惊--是不是在欣赏你的阴谋?”妈妈倒笑嘻嘻的:“长胖了好,身体好才能搞好学习,就要你胖呢!”一听这话,我气得推开碗不吃了。

试探地问问同学:“我和胖之间是否已有了真感情?别隐瞒,对我说,别怕我伤心……”还没等我说完,她们个个都幸灾乐祸了:“长胖了最好,胖乎乎地多可爱呀!”“胖乎乎”?还不至于用这个词吧!不过长胖了就要和零食分手,我才不干呢!看来得实施一个“减食计划”了。放弃甜食是不可能的,我对“甜甜的,味道好”的东西感情根深蒂固。做早锻炼似乎也不会成功,暖暖的被窝对我来说更是难舍难分。对了,听说“心宽体胖”,那如果伤心会不会变瘦呢?可我偏偏是一个标准的乐天派,所有的烦恼忧愁总在一瞬间里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拼命想有什么难过的事儿,努力地收敛爱笑的神情。婧见我紧绷着脸,怪怪的样子,禁不住问:“干嘛呢!玩深沉吗?”我一皱眉,摆了个极“酷”的造型:“我不是‘深沉’,而是‘身沉’啊!--顺便问一句,我这个样子是不是很‘酷’啊?”“酷你个头!”我忍不住笑起来。瞧,要我不笑实在太困难了。长胖就长胖呗,别和自个儿过不去呀!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世界上最胖的黑人女模特,因为不愿意勉强自己,从来对高营养食品来者不拒。尽管她的体重吓人,但她很洒脱,笑容有了另一种风韵。看了这则报道,我便把“减肥计划”抛到了一边,而且我本来就不胖嘛!现在算“比胖不足,比瘦有余”。不过也不要再发展了,因为没有哪个女孩愿和巧克力说Bye-bye的,不是吗?

这篇习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生活中的语言写生活中的事。写作时,作者没有拿腔作调地为文,而是以风趣调侃的语言,将生活的原汁原味向我们全盘倒出,让我们在她幽默风趣的语言中看到了一个洒脱、乐观的女孩。文中“哇”、“酷”等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又将“我”的眉飞色舞的乐观心态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上面谈了写作如何出新的几个问题,当然写好一篇作文远不是这几种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做到细观察,勤思考。同时,我们还要向书本学习,学习别人的好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从中受到启发,进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本书中所选的习作都是我们身边的同学的创作,它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希望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或许你会有更多发现,更多的创造,更好的作品问世。我们共同期待着。

【散文创作如何出新】相关文章:

散文创作的真谛(高二选修)04-14

新教材 如何教出新教法04-15

灼理于政 弘德于史--关于梁衡的散文创作04-14

善用素材活化出新04-14

如何让陈料出新味――和中学生谈写作中老题材的运用04-14

风格迥异的创作-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距离美和女性美04-14

出经验出新人促教改04-14

硫酸伤熊事件引出新课题04-14

考场作文材料出新的技法(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