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院

时间:2022-10-10 10:46: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院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文案吧,文案用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感悟。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独特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院,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院1

  日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酝酿住进养老院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昨天,记者获悉,钱理群先生早已卖掉住房于今年6月底入住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在昨天的社区“重阳敬老”活动上,钱老首度回应为何入住养老院,他认为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住进养老社区后,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卖房子住养老社区

  昨天,北京只有十几摄氏度,钱理群老先生不顾天气寒凉,出现在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的重阳节活动现场。当天,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也受邀来到现场,与钱老相谈甚欢。

  钱理群被誉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今年7月初,一则“钱老正酝酿入住养老院”的消息传出后,舆论普遍感到错愕,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但记者昨日获悉,钱老早已经卖掉了原来的房子,于今年6月底入住了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

  钱老表示,早在2014年他就有住养老院的想法,他跟老伴也慎重考虑过,住进养老院也是希望能借此避开很多琐事,专心进行写作。他们最终选择的这个养老社区,房间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为此,他和老伴卖掉了原来的房子。

  钱老说,他的很多学生反对他卖房住养老院,但这只是他和老伴个人的选择,卖掉房子去“租房”养老,也是他能够承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我的想法。”

  告别琐事专心写作

  钱老说,以前他不怎么锻炼,搬到养老社区后开始锻炼了。现在只用做3件事儿就行了,第一是休养身体,第二是写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

  让钱老非常满意的是,养老社区里吃饭很省事儿,到点儿就能吃饭,不用他和老伴操心。钱老说,自己是一个写作欲望非常强烈的人,搬入社区最大的好处是,社区为我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到这里来,我可以不用操心琐事、集中精力写作。”

  钱老说,基于上述好处,他决心卖房入住养老社区,“我认为我是适合养老院生活的。”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居民,目前跟其他住户还没有特别多的交往。“我只是天天自己在这里写作,好多十年前想要写的东西,到这里就写出来了。”钱老说。

  钱老同时透露,自己在养老社区早上7点就起床,每天要看5张报纸,上午10点多便开始专心写作,平均每天能写2000到3000字,但现在还没考虑发表,“以后有机会再说。”

  北大教授钱理群卖房入住养老院2

  学者钱理群进养老院的消息,一如当年他抛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论”,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谁叫他老人家总是触到中国社会的“痛点”呢?

  事情是这样的:钱理群和老伴卖掉自己的房子后,今年7月“悄悄”入住了位于北京昌平区的一家养老院。在养老院,二人的住所100多平米,每月住宿费15000元,伙食费等另计——现在你知道了吧?没有一定财力,这样的养老院是进不来的。

  日前,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钱理群。还没进到这一高档社区,记者就感受到了某种孤独意味——虽然花园和各种设施齐备,但整个小区与市民的烟火生活依然稍显隔膜。对于自称“宅男”的钱理群来说,这正合他的心意:他需要一个安静、便利的环境读书写作,安享晚年。

  这是记者第三次访问钱理群。住在养老院的他,还是那个眉开眼笑、满脸慈祥的可爱老头儿。迎我们进屋后,钱老的老伴端上了热茶。谈到三个多月以来的养老院生活,钱理群多次强调“挺好”——他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学术状态,毫无功利,只为自己为未来研究和写作。

  钱老还带领大家欣赏了客厅墙壁上的一幅照片,这是他上世纪90年代拍摄的,照片里两只差不多大小的船自横于富春江的碧波上,钱老解释道:“这两只船,一只是我,另一只是我夫人,我们在养老院这个港湾里。”——瞧瞧老人家的浪漫想法,80后记者当时就醉了。

  谈养老院生活

  看5份报纸、写两三千字,最好的学术状态

  新京报:上次采访时你谈到了“告别”,这次进养老院又说到“告别”,不过很有些人觉得你无法真正告别。

  钱理群:关注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绝不可能脱离它。我不懂网络,我也会看新闻。我现在每天也看五份报纸,包括《新京报》《贵州日报》《文汇报》。告别的意义,其实就是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退出来按照自己的本意(生活),不再对公共问题发表言论,不参加直接对话,我现在也不在青年中讲学了,也不给人写序了——除了贵州。(笔者注:钱理群在贵州教书18年,视此地为北大之外的另一个精神基地,因此,在不讲学、不写序方面,贵州地区能成一个例外。采访过程中,养老院生活管家送来《贵州日报》,这是由贵州当地给钱老寄送的。)

  新京报: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目前的心境?

  钱理群:我觉得,我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一个自由的写作状态,我追求的也是这样。跟以前不一样,我现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不用评职称,也没有什么顾虑,不以此为生,不考虑发不发表的问题。现在完全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得到一种表达。当然,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观察意识,也不可能脱离现实。在我看来,现在是我最好的.学术状态。当然不能要求别人啊,比如你们。(笑)但我现在有这样的特殊条件。

  新京报:你现在一天能写多少?

  钱理群:如果没什么活动,(写)3000字。有活动的话,每天大概也是2000字吧。我写得多,出得多,都不敢送给别人看,因为写得比他们读得还快。

  谈卖房养老

  中国人的观念是房子不能卖,我不是这样

  新京报:你现在介入了一个很热的问题:卖房养老。对于财务状况好一些的人来说,你这也算是一个示范。

  钱理群:我比较认同这一家养老院的理念,把养老当一个事业做。当然,我有思想准备,到这里来可能是一个冒险。

  新京报:你花了多长时间考虑住进养老院这件事?

  钱理群:(去年12月和学术界告别时)我说我要过半隐居的生活,那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想法,然后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选择了这里。以后要护理还要另外付钱的,以后这里也还要涨价的。长远来说,以后的问题还有很多。

  中国人的观念就是房子不能卖,以房养老。我不是这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新京报:据说你不会做饭?

  钱理群:老了当然希望便利一些。吃东西我觉得不重要,只要能吃就可以,不满意自己也可以补充。医疗呢,现在问题很多,北大的国际医院就在这附近,这方面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另外地铁离这儿也比较近,空气也比城里好,这里空间不大,但是很精致,居民的素质也比较高。服务目前也比较卖力,不算很理想,但已经很好了。我没有子女,就对钱财看得比较淡。

  谈知识分子的晚年

  健康之外,还得有精神追求

  新京报:你曾说过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要研究儿童文学?

  钱理群:这就是我的浪漫主义。到了老年的时候,想做这些。我跟很多青年讲,现在的青年时代和我们那时是不一样的,我们那时候是向上的、快乐的,而现在很多人的青年时代被剥夺了。

  新京报:你对知识分子的晚年有什么想法?

  钱理群: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包括小孩,都活得很累。没有目标吗?那就以这个为目标——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健康不完全是医疗能解决的。老年人,健康快乐就可以了。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涉及到一个“意义”——还得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新京报:这个话题可以反过来说到晚年的好处,到老年的时候,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

  钱理群:其实我刚说到这个,到老年,写作就是这样啊——没有功利性质,就是自由的、自己的。当然,这也是个人的选择。为了子女而活着也是有意义的,也是个人生活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