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时间:2022-04-14 13:33:5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k12  李镇西 

  198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迷上了魏书生。那时魏书生还远远不是名人,但《语文教学通讯》一篇介绍他的小文章,就足以成为我“画瓢”的“葫芦”。于是,我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尽可能“*真”地向他看齐:“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控制“三闲”……不能说这些学习一点效果都没有,但从总体上看,我并没有取得魏书生老师那么辉煌的成绩。当时,我很苦恼,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教育思考的深入,我才渐渐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是的,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期) 

  如果要比较“学术”地解释什么是“个性”,我想在众说纷纭的答案中选取这样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教育大词典》)事实上,这个解释并没有完全揭示我们平常使用这个词时约定俗成的含义。平时我们说的“个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关于个性的重要性,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顾明远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虽然这话当时就引起了争议,但我想至少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让教育充满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所谓“让教育充满个性”,对学生而言,是指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生物的、社会的、认识的、情感的、道德的及美感的整体成长,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对教育者而言,则要求我们具备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手段。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个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语文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因为第一,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人类精神的结晶,通过任何一篇我们所感受到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二,感受这些精神宇宙的心灵,也是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三,担任“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等等,也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现在的语文恰恰成了最公式化的学科:以前的教学程序是告诉学生“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等等,现在的教学技巧是教会学生选择A、B、C、D。这当然不能一味指责教师“素质低”――在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本身的个性空间都受到严重的挤压,谈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这几乎是不需要论证的真理。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特点对教师个性的呼唤与语文教学现状对教师个性的压抑却形成尖锐的矛盾。怎么办呢?无非是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整个国家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为语文教学开拓越来越广阔的个性天地;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应试教育的“周旋”(“周旋”就包括了应对与超越)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对于前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希望;对于后者,当然很难,但只要努力,也绝非达不到。就以前面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荆棘丛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个性的路子吗? 

  语文教育的个性,当然是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技巧体现出来,但从根本上说,教学个性决不仅仅指某一项教学技艺的“别出心裁”,而是指一位教师整个的教学风格:同是老一辈的特级教师,于漪和宁鸿彬的风格不一样;同样是年轻的特级教师,程红兵和黄厚江的风格不一样;同样是上海的老一辈特级教师,陈钟梁和钱梦龙风格不一样;同样崛起于山东的年轻特级教师,程翔和韩军风格不一样……既然“一个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完全应该有一千种风格。这富有个性的风格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实践积累,比如博览群书,比如善于采名家之长,等等。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思考,要有思想。 

  风格的背后是思想。一提起真正的大家名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哪一堂课,而是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点――于漪的“人文教育观”,钱梦龙的“主体主导主线”,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魏书生的“民主加科学”,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也许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至今仍有争议,但这不妨碍我把他们的个性首先看成是思想的个性。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也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不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我现在仍然学习魏书生,当然,同时还学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学同龄人程红兵、高万祥,学比我年轻的许多后起之秀,但我不会再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当成“葫芦”来“画瓢”了,而是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而感受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思想中采汲取料滋润我的思想,以形成我的教育个性。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个性当然不仅仅体现于思想,但没有思想绝对就没有个性。 

                     2002年6月24日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相关文章:

没有思想的周国平04-14

没有工作的证明11-12

没有宋词的年代04-14

青春没有规则04-14

没有运气的李广04-14

圈养的孩子没有未来04-14

以前没有轮子教案05-02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07-28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02-21

《没有借口》读书笔记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