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生为何没有考出好成绩

时间:2022-04-14 13:38: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择校生为何没有考出好成绩

      中国青年报     2002-09-06     小石潭 

 

  9月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新闻观察”,剖析高中择校生高考摔跟头的怪现象,值得全体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关注。 

  安徽省2002年秋季高考增加招生计划近两万人,录取比例首次突破60%。就在普遍增招的大好形势下,很多择校生却“不约而同”地没有考出好成绩:《合肥晚报》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某普通高中3年前外出借读40余人,今年高考无一人考入大学本科。一中学有60余人在名校借读,今年仅有1人达到本科线。另一所普通高中某班学生中,两人去外校借读,今年的高考成绩仅为315分和319分(满分750分),只能上高职……相反,3年前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在条件一般的母校就读,却考出了好成绩。 

  择校生普遍在高考中摔了跟头,令花了巨资的家长们惋惜不已,困惑不已:花钱买了个好的教育环境为何不出人才?笔者身为教育管理人员,近水楼台地知道这样3件事,可能有助于解除广大择校生家长的疑惑。 

  一、名校的师资条件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好。今年暑期,笔者所处的乡镇有几位教师要求工作调动到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去。他们都是初中教师,工作时间不长,在初中校还算不上骨干。因为这所重点高中今年高考成绩好,择校生蜂拥而至,急剧扩招增容广募各科教师。另外,因为教师流动的闸门大开,该校的不少知名教师又有不少流入更有名的重点学校去,出现了不少空缺。上面的几位教师在没有考试、没有试课的情况下就被录用。经了解,才知道今年暑期乡镇初中教师流入重点高中的不止我们一镇,其他乡镇也不少。就这等师资质量,想教出好而多的人才,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的名校师资状况是:成名即走,平庸来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名校师资上的家长和择校生,怎能不摔跟头? 

  二、名校的升学率并不如公布的那么高。笔者朋友的孩子今年中考成绩不理想,被一所普通高中录取。他望子成龙心切,托关系,走后门,交了万余元“捐资助学”款给一所名校,却被告知这是借读,学籍放在教育局代管,一学年后看成绩决定是否申请学校的正式学籍。朋友踌躇了,学校为了挽留他,就向他透露:那些委培生、择校生、并轨生什么的,学籍都是教育局代管,反正不落空,有什么担忧的?听此话,笔者开始怀疑名校宣传的升学率了。而一位普通高中的校长在招生时揭露:重点高中在计算升学率时,并未把花钱择校、委培的学生算在内---除差算好,只落钱财,谁都别信他们那一套!由此,我醍醐灌顶,名校的光环在我心中渐隐。 

  三、名校的重才意识并不如他们说的那么强。一所学校的“状元”,分数达到当地名校的并轨生分数线,要交学费4900元。但他家境贫寒,无法筹出这么多钱。到名校申请减免一些,被断然拒绝。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得知此事,登门劝说:“你是本地的‘状元’,但到名校算不上什么,当然不会减免你的费用。你到我校,学杂费全免;你又是我校的尖子生,自然要受到老师的垂青,几年后肯定成为大学生的……”虽然是宣传的口吻,但也不乏道理。名校的一个教室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教师怎么顾得了这么多学生?那些成绩并不冒尖、学籍不在校内的学生当然被“另眼相看”。名校不顾班额和师生配比滥招学生,哪里是重“才”,分明是重“财”嘛! 

  俗话说“人多没好汤”,名校的滥扩滥招,客观上使本校的师资质量下降,教师的生均投入偏低,给择校学生创造的也并不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低分入学、花钱入学,学生本能地产生了自卑心理,与家长畸高的期望值差距太大,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变态心理。由此,我要提醒广大学生家长,多花钱为孩子择校未必是好事,各地择校生纷纷摔跟头,而没有择校的同等次学生却榜上有名,便是有力的证明。

 

【择校生为何没有考出好成绩】相关文章:

初中作文:为何08-17

兰芝为何被遣归04-14

切葱为何流泪日记11-10

家长为何热衷让孩子补课?04-14

为何鼓励学生扮弱智04-14

家长为何让小鬼当家04-14

河南为何要改高考模式04-14

《语文读本》为何处境尴尬04-14

让新生远离电脑为何受欢迎04-14

高考作文怎样才能考出高水平(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