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作弊,任重道远!

时间:2022-04-15 01:49: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根除作弊,任重道远!

             2002-09-29     K12网友:出塞曲 

 

    看到高科技作弊的新闻,心中忧虑,看来,不劳而获者们从未停止对作弊方式的探索。一开始是原始危险度高的小纸条,然后是变幻莫测的体态语言,现在又有种种通讯手段,当手机呼机禁止入内,高科技应运而生。老话说的没错: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所以监督者对作弊方式的觉察总是在此方式大获全胜之后。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对这类新闻早就见怪不怪了。我还可以列数许多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的作弊方式。比如上文提到的体态语言。想必有很多网友看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栏目,有一期的内容是两个发小(打小就是好朋友的意思),有心灵感应,你触摸其中一个身体的某个部位,另一个不用看就能感觉到。百试不爽。最后,两人说了真话:哪有什么心灵感应,只是两人互相约定了一些暗号,相处时间长,有了默契。这个节目和用体态语言作弊道理完全一样。两个同学甚至多个同学很熟,相约考试时作弊,选择题中挠头是选a,拉耳朵是选b,摸脸是选c,弹鼻尖是选d,你可以设想一下,老师怎么会知道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被赋予了这种含义;即使监考老师有所察觉,无凭无据,又怎么能指责学生的确是在作弊呢?这样一来,当然不劳而获成功喽。 

    说以上的话,是为了表明我对作弊的态度:监督、管理、严查,这些对一部分非死硬分子技巧差的也许还有点用,对于一门心思偷奸取巧的人毫无用处,他总能先你一步找到科学的安全的方法。所以,象对待所有的社会问题一样,只在考场”堵“不是治本的最佳方法。 比如,用权宜之计,在考场中使用监控器,以其人之道还至其身。你不是会使高科技吗?我们也会,你终究会被我看穿。那么马上会出现一种高科技的东东,它的特点是从考生角度能看到答案,而其他角度看是空白。 

    还是要制定具体详尽的考场制度。比如考生的笔、纸等器具一律有考试组织单位发放,考生两手空空进考场;尽可能消除作弊的可能,创造健康环境。一个考场的考生安排,监考者的来源要严格审查。这些制度多已存在,只是执行不够普遍不够严格。我曾经参加过几次中考、会考、高考的监考工作,负责任地讲,我们的监考工作很多没有抓到实处,没有实效,尽是走个过场而已。组织单位但求无过,不出错误就可以了,至于作弊,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不太过分,过去算了。考生单位和组织单位也会有一定的交流,风水轮流,谁知道谁会落在谁手里,多个朋友可比多个对头好多了。一旦在考试中发现作弊的,监考者可比考生紧张多了!做不做记录呢?领导已经交代了,对作弊要谨慎处理。考虑再三,多是不了了之。甚至有时监考者与考生存在了无言的默契:你别太过分,我就不抓你。你别给我找麻烦,我就让你过去。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情往来,是监考制度不能严格执行,甚至监考考生合作走过场的根本原因。想不给熟人讲人情,很难,所以最好尽量请不相干的人来监考。这个问题不用找市长,找市场就行,一场考试几个”小时工“就解决了。需求引发市场,说不定,不远的将来会出现一个全新的行业--监考员。 

    也要多重考核,一张考卷定终生早就该废除了。一个学生是不是优秀,除了看这次升学成绩,是不是还要看看平时成绩;一个员工能力如何是不是要考察一下平时表现;一个领导政绩如何是不是要听听群众的反映。这样适当减轻一下本次考试生死在次一举的重要地位,把它分摊到工作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结考核中,作弊的可能性相信要小得多,谁不想安分守己,没有必要作弊谁还干呢? 

    重要的还是教育,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然,前提是在社会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是大部分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那么任何一种坏现象都将愈演愈烈

 

【根除作弊,任重道远!】相关文章:

家庭德育任重道远(教学论文)04-14

从高考看素质教育 依然任重道远04-14

作弊工具为什么如此低劣?--兼谈根治作弊的方法04-15

作弊的检讨书07-20

作弊悔过心得01-03

作弊记叙文08-17

作弊检讨书09-06

学生作弊后的思考04-15

月考作弊检讨书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