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赏析

时间:2022-10-24 10:06: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了忘却的记念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赏析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了忘却的记念赏析1

  问:《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部分有何作用?如何让学生赏析这一作用?

  答:该部分虽然仅有两段5句话,却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曰承上启下,二曰交代关系,三曰暗接照应。

  启发学生思考并释疑:

  一、为何本部分如此简短却单独构成一个部分?它在全文结构中有何重要作用?通观上下文,第一、二部分主要叙写白莽、柔石被捕前的文学活动和革命活动,第四部分则主要叙写这些青年革命作家被捕后在狱中的情况和很快惨遭杀害。显然,“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一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几个青年革命作家被捕前后的情况衔接起来了,使之浑然一体。

  二、作者在一、二部分何以用大量笔墨叙写与白莽、柔石的交往和友谊?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本部分介绍“直到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认识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上做诗的殷夫”,又说“有一次大会时”,“我”带了一本德译书准备送给白莽“由此练习德文”,“然而他没有来。我只得又托了柔石。”原来,鲁迅和白莽、柔石是“左联”文化战线上的战友、同志,共同以文学为武器向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宣战。

  三、鲁迅的散文以构思缜密著称,其中暗接照应之处自然巧妙,不着斧痕,本部分哪些语句与上下文照应?其一,“我便带了一本德译的,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所做的中国游记去送他,这不过以为他可以由此练习德文”,照应上文“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朴实的叙述,流露出鲁迅对青年作家热忱的关爱和培养。其二,“然而他没有来。我只得又托了柔石”照应上文“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再次表明了鲁迅与柔石之间相互信赖的亲密友谊。此句还暗接后文柔石狱中来信“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其三,“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照应前文“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暗投了”和“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语气中饱含着无可奈何的痛惜之情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厌恶、鄙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白色恐怖的无比愤慨之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赏析2

  鲁迅先生写了两篇悼念战友的,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另一篇是《为了忘却的记念》。细心的你会发现,标题用的都是“记念”而不是“纪念”,难道鲁迅老先生写错别字了吗?如果是错别字,为什么两篇都是相同的错别字呢?我想,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去阅读这两篇的每一个字,终于悟出了答案:记念=记叙事迹+想念战友。两篇鲁迅先生都把跟这些战友交往的过程完整的记录下,痛斥反动分子的恶性,最后表达对战友的想念之情。

  既然是“记念”应该是很深刻的,为什么标题还要“忘却”呢?因为,战友的牺牲,已经成为事实,也是鲁迅先生内心的痛。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学家、革命家,不能沉浸在悲痛中,而忘记了自己用笔投枪的使命。所以,既然成为事实的事情,再去纠缠也没意义,只有放下,继续战斗。就好比在战争中,有战友牺牲了,难道就沉浸在悲痛中,不再去战斗吗?N!必须放下,继续向敌人进攻,才是真正为战友复仇。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中,鲁迅先生记载了两个优秀的战友,一个是白莾,一个是柔石,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作家。白莾是一个有使命感的青年,为了坚持自己的使命,因为写作而被抓进监狱很多次,甚至可以说是“西装进去,内裤出”。有一次出时,还落魄得不但身无分,而且衣服都没有,大热天借了朋友的棉袄穿,看到这里,实在是令人心酸!另一个柔石,是一个人品非常好的青年,在当下社会大多数人都是“损人利己”,而他却是“损己利人”,所有事情都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损害他人利益。然而,就这两个优秀青年,最后还是惨遭迫害了!

  不是说“好人有好报”的吗?同样的事情,在我身边也见过不少。有很多的企业老板,人品很好,但最后都破产了,有的甚至还因为“人品好”,而替人做担保,欠下了几百万的债务,就连坐高铁、坐飞机都受到限制。人品再好,也得要学会审时度势,形势不利的时候,就不要再去充当老好人的角色,赶紧明哲保身,这个才是实话!

  在中,鲁迅先生写道,当得知柔石他们被捕时,第一时间销毁证据,带上家人逃跑。也许有人会讽刺,不是英勇的战士吗,为何在关键时刻做逃兵呢?其实,鲁迅先生是理性的,他知道哪怕自己牺牲了,顶多就是多一个人垫背而已,对革命的胜利没有半点好处,还不如保全实力。柔石被杀害是在191年,而鲁迅先生在196年才离开的,在这五年中,鲁迅先生写出了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对革命的进行起到更大的作用,相比无谓的牺牲确实有用多了。

  为了使命,我们可以奋不顾身,可以全力以赴;然而,我们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知道客观存在的套路,只有符合客观规律,这条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同时,遇到战友的离开或者阵亡,也要迅速调整心态,这样比满满的口号而得不到结果实在多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目的性为前提,以围绕高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2、作一次课堂演讲,说青年作家小传,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难点:

  刚开始研究性阅读,学生感到生疏,畏难,要悉心指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过哪些鲁迅的杂文,选自哪部杂文集。《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文集》,写于上海的亭子间,躲避文化围剿的同时得以结识青年,扶掖青年,龙华五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学生速读

  三、准备演讲

  《鲁迅与青年作家》

  点拨与评价:过于琐碎不等同于细节。可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

  四、布置下一个作业

  将老舍小传打印给学生,让学生学写。

  第二课时

  一、检测作业

  《白莽小传》《柔石小传》

  点拨与评价:

  1、二人的小传叙述人称可有变化,第一人称显得自然贴切,有利于假想者适度想象:第二人称则能亲切呼唤,有利于写作者倾注深情。第三人称庄重述说,有利于理性绍介。

  2、人物小传的叙事要简明扼要,不同于前面演讲中的述事。

  3、刻画人物用简笔,近于绘画中的速写,寥寥几笔而人物性格个性突现。

  二、重点诵读1、4、5部分

  讨论:()这三部分分别写什么?怎么写?

  1写悲愤,想忘却哀伤,却引起哀思:白莽。抒情议论是纲,统帅下面的交往材料,侧重叙述。

  4写他们的被捕和遇难,“我”的挂念与悲愤、崇敬。议论是材料的深华,是在“点睛”,侧重叙述。

  5书愤、相思、回顾、瞻望。总结黑暗的现状和烈士的意义。倾泻情感,抒发议论。

  ()文章引用哪些材料?写的内容,表达效果怎么样?

  林莽的《白莽印象记》

  《说岳全传》高僧事

  “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诗

  彼得斐诗译

  向子期的思旧赋

  三、布置下一个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