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9 12:34: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篇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1、以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出示一张非常小的图片,学生看不清,产生“把图片放大”的需求,接着我通过动画展现了图片“由小变大”放大的过程与“由大变小”缩小的过程,使学生对放大与缩小有了初步的感受。

  然后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用来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是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比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顺序:即用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与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进行比较,都是以变化前的长度为标准的`,所以不管是表示放大还是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感知,表示放大的比,前项比后项大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

  在初步理解了放大与缩小的含义以后,我趁热打铁,通过“还能按几比几放大(缩小),算一算放大(缩小)后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比的意义联系到两数间的倍比关系,求出放大(缩小)后长和宽,把对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与以前学过的“倍”、“比”“分数”等知识沟通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篇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针对这一新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图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其次是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d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d变为图形a”。你怎样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是怎样理解 “2:1”的?”(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3、要说清楚是按怎样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只要先算出对应边的比,再看看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前项或后项调整一下就行了……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篇3

  一、解读目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探究新知。与学生合作,探究并总结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特点和画法,教师指导引领后,让学生即时展示。

  三、对子互测。在这个环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先让学生对子讨论如何按照比把图形放大和缩小,再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根据所学、所画,总结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点。同时也给更多的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在这一环节,按照导学单的设计思路,让孩子们再次画出放大或缩小的稍微难一点的图形,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彬校今天表扬了我们班,说我们班课堂生态好,移位站位“快静齐”,学生书写好,展示效果好,全程无假对学,无假群学现象;还表扬我我灵活运用教学流程,课前准备充分,点拨到位。他很欣喜地看到,我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比较成熟的数学教师。

  对此,我不敢居功,我们的`成长,是站在六年级这个集体的肩膀上前行的。得益于平时扎实的学部“每日一研”和级部的“教师晨会”。还有,我们组内的帮扶,主任的示范,都一点一滴地促进我的成长。

  而孩子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师徒结对”。正是在这新课改理念的指引和实施下,才有了孩子们两年半以来的飞速成长。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大和小教学反思10-10

放小鸟的教学反思11-23

放小鸟教学反思03-03

《放小鸟》教学反思03-21

对称的图形教学反思12-03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1-06

图形的平移的教学反思11-10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0-15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