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时间:2024-05-16 17:56:44 偲颖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精选9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精选9篇)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1

  案例情景: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相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我们是经常能碰到的。在班级里,总有这么两个调皮鬼经常引得小朋友到我地方来跟我说:“老师,小A又打我了。”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每次事后,多次像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评价分析:

  由于受孩子年龄各方面的影响,幼儿之间的摩擦比较多。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该如何来处理呢?分析孩子“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是受欺负想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二是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们的是非作出裁判,同时使自己能被老师信任。

  我想无论怎样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后来,当我问起事情的原因时,小A忙说:“是小B先打我的。”的确,对于这样的话,我们老师听到的也是再熟悉不过了,孩子都会推卸责任,有时明明是先自己动手的,还说别人。而且他们俩人的位置也是离得很远,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过来了,他忙跟我说:“是小A自己先过去吵了他一下,然后小B也迫不及待吵到的。”真是原来如此。后来,我让这两个小朋友走到我这里,问起时,刚开始,他们俩个都说是对方,经过我再三追问,孩子一五一十的说出了原因,的确是跟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情景一样。

  所思所悟:

  在班里这种事情很平常,假如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但如果鼓励、教唆和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告到老师那里,会逐步养成孩子喜欢窥视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感和羞耻心。其次,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在工作中我始终觉得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会提高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孩子喜欢告状,喜欢表现,这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那孩子告状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归纳出了几点:

  第一、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了。”

  第二、幼儿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告状。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跑到老师那儿告状:“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没有扔。”“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而导致幼儿爱告状。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己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其实,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老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在工作中,我尝试了很多的方法。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你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但其实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除了可以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

  1、让孩子体会宽容的乐趣,培养孩子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在生活中让幼儿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要善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找别人的茬。

  2、培养孩子自信的品质,抛开自己的习惯。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己的表现。父母和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己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孩子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不能太自己。否则,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孩子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求助类的告状。如“某某打我了”,“某某不把玩具给我玩”。对于这类问题大人不要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和小朋友协商,想办法解决问题。

  3、“检举揭发”类告状。如“某某又在打人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

  4、为自己辩解的告状。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是某某叫我在书上画的”,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教育的绝不忽略。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5、挑剔性的告状。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电视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候大众不要马上去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错。

  最后,我们教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3、可给幼儿一些实践的经验,让幼儿与教师共同解决一些告状行为,让他们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明白告状的一些不良因素。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同一个问题,教师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解决方法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在处理问题上首先要为孩子考虑,在不影响孩子性格和品质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我相信是比较完美的。作为幼儿教育者要记住一句话:孩子是用来培养的,一切以不损孩子的“利益”为前提!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2

  观察时间:午餐环节

  观察背景:在巡视幼儿进餐的过程中,发现多多在用手抓饭、抓菜吃。

  观察目标:引导幼儿练习使用勺子进餐观察过程分析与措施:

  午餐时发现多多在用手去抓饭、用手去捏菜吃。我走过去蹲下问:“多多我们之前在娃娃家米饭是用什么吃的?”多多说:“我知道,是勺子。”我说:“那我们现在吃米饭是不是也要拿小勺子吃呢?”多多抬头看着我然后低头看着小勺子用湿纸巾将手中的饭粒擦干净,拿起小勺子吃饭。我跟多多说“我们吃饭用小勺子吃饭菜,这样不会烫到我们的小手。”我用我的手轻轻包裹着她的手,让她的小手拿勺子。但是,当我放开多多的'手后她就又放下勺子,继续用手去抓饭菜。后来慢慢发现多多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没有再用小手抓饭,而是用勺子吃。

  观察分析:

  该幼儿在进入小班的集体生活前,在家是家长喂饭,该幼儿的手眼协调的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不能用手中的小勺子准确的将食物放进嘴中。

  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4岁幼儿能够熟练地用勺子吃饭的目标。班中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够用小勺子进餐,但多多却用手来抓饭。从多多用手抓饭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没有掌握熟练地用勺子吃饭的技能。在与家长沟通后,发现家长想让幼儿去在小时候发展小肌肉的锻炼,让幼儿感知更多事物,增加她的触感和味觉感官,所以没有特别强调让幼儿去用小勺子吃饭。措施:

  1、日常引导。在日常进餐的环节中多进行关注。

  2、班级游戏材料投放。根据班级幼儿使用勺子到程度和兴趣,设计给小动物投放的益智区玩具,通过用小勺子将小动物喜欢的食物送到“嘴中”,促进幼儿发展。

  3、在餐前的过渡环节中通过小歌谣和小口诀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小手势。

  4、家园共育。我们可以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引导家长在家中引导幼儿正确的拿勺方式,让幼儿在家中尝试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拿杯子喝水。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3

  观察对象:

  玩拼图的幼儿

  观察时间:

  20xx年3月24日

  观察目的:

  了解幼儿是否能够持久的进行拼图活动。

  观察记录:

  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泽泽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泽泽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小羽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小宇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小羽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分析:

  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

  〈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4

  观察过程:

  于越是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班的新生,第一次与幼儿见面时,我记得她就躲在妈妈的背后用胆怯地眼光偷偷地看着我,当我看着她时,她又迅速转移了目光,她妈妈忙解释道:“这孩子就是这样,特别胆小。”我笑着对于越说:“没关系,过一阵子我们熟悉就好了,对吗?”于越依旧一声不响地躲在妈妈身后,可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情况还是没什么好转。

  实录一: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玩着“贴人”地游戏,只有于越一个人站在一旁看,有几个小朋友都跑去邀请了,有的说:“于越。你也来一起玩,很好玩地这个游戏。”有的说:“于越是不是你以前没玩过现在不会玩呀,没关系,我们和你一起玩好了。”小朋友你一句我一句的,课于越依旧时不理不睬的站在一边。

  实录二:午餐时其他小朋友分到饭菜就开始吃了,可于越一定要老师连叫几次:“于越于越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不下去吃饭,快下去吃饭。”她这才勉强搬椅子下去吃饭,而且也很挑食,她喜欢吃豆制品和肉娄,其余蔬菜一律不吃,我们让她吃点她不爱吃的菜,她却索性不吃了。

  实录三:一次离园时,她在画画,眼看快完成一副作品了,她却把它撕成了碎片,奶奶来接时,它就喊道:“你这么那么晚来接,你快把地上的东西盖我捡起来,不然我就不走了。”小朋友听了都围了上来指责她说:“你这么能这样,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才对。”“不用你们来管我。”于越生气地嚷道。

  措施、分析:

  我们针对幼儿的状况选择了每次利用离园时间与家长沟通,通过交谈对从小的家庭环境有了些了解。于越从小一个人玩,缺少与同伴交往的环境,使得幼儿入园不知如何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以前的老师、同伴也缺少对她的关心。而且从小又奶奶带大,父母都在外地工作,长辈过渡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使她的.自己服务、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同年龄幼儿,幼儿个性好强,在于越成长过程中,父母由于工作忙,基本没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成长缺乏父母的参与,使得孩子变得幼稚和依赖,不利于孩子独立性格和平衡的家庭情感形成。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要每天入园、离园,总要微笑地和她打招呼,鼓励她与老师问好,善于发现

  她地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每天尽量与她交谈,使她有一种被接纳的心理感受,缩短与老师。同伴间的距离。在活动中,为了让她多说话,我经常让她回答问题,鼓励她教育其他幼儿耐心等待,并用鼓励的方式表扬她的进步,经常让她为小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创造机会让她与同伴交流。针对幼儿的进步,及时反馈与家长,并要求家长多放手让于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与幼儿交流,请一些小伙伴双休日去于越家玩,平时,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表现与老师交流,使家园共育达到一致。到现在为止,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于越变开朗,话开始多了,也不会排斥同伴与身边人了。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5

  观察时间:12月13—23日

  观察地点:中一班

  观察对象: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生活行为方面,改善幼儿健康的生活态度儿童表现及行为:

  最近在不经意中发现琪琪小朋友常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经常抢占别人的东西,活动中总是喜欢自由走动或与同伴交谈.交谈资料以“奥特曼”为主要资料,如果谈得兴趣盎然时,拳脚相交.但平时他喜欢帮忙老师做事——分碗筷,摆椅子,搬桌子等,但是总是一马当先,和同伴争执.

  分析: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喜欢做事是他的本质,他喜欢做事,他并不明白做某件事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的,总是期望得到同伴和老师们对他的这种行为作出评价和认同、赞赏.同时期望在一些行为上得到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和信任.

  措施:

  纠正不健康的生活行为:在我与他交谈后,让他明白一些他人物品与自己物品区别的道理.我向家长反馈了他的.状况,请家长在家中多留意幼儿的行为,推荐家长说理育儿.在活动中,我把他调到前面,可随时注意到他的行为,继续观察他的表现,在必要时可立刻制止他,适宜时表扬他.活动后,我经常与他聊天,说说家里,说说幼儿园的好朋友,引导他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谈谈智慧树等少儿电视里的资料.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6

  案例片断一:

  吃点心的时候,老师端出了一盘草莓。老师问小朋友,你想要哪颗,小朋友争着说,要大的、要小的、要最红的。老师说,请要小的孩子举起手,然后把大的、红的草莓分发给了他们,却把小的草莓给了说要红的、要大的小朋友。在孩子们吃草莓的时候,老师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先想着自己。”老师看着盘子里剩下的几颗草莓说:“还有几颗,谁还要?”这次,只有五个小朋友说不要,其他小朋友都说要,结果,老师把余下的几颗给了说不要的孩子。但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真的不要了。”老师很惊讶,一看,原先的那颗草莓也只吃了一半,估计他是真的不要了!其余四个说不要的小朋友则美滋滋地吃着老师给他们的最后几颗草莓。

  案例片断二:

  张佳怡的爸爸从厦门回来,给班上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礼物,有玩的、有吃的,小朋友都争着要玩具,可玩具分给每一个孩子又不够了。于是,老师把玩具拿在手里说:“你们要是想得到它,就要参加一次比赛。每个孩子都来整理自己的床铺和衣装,谁整理得又快又好,玩具就给谁。”于是,一部分孩子得到了玩具,另一部分孩子得到了食物。老师还告诉孩子们,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做得最好。

  反思:

  两个例子,证明了一个教育原理,那就是教育要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重视激励人的创造力,鼓励孩子争取第一,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不是无谓地抑制孩子的欲望,更不能鼓励说谎。正当、公平地去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潜在的本能激发出来。

  诚然,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十分推崇谦让、利他、克己等品行修养。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美德对人成才立世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这种传统美德在培养孩子勃发的创造力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竞争的时代,要孩子因仁取让,孩子也许养成了谦让的品质,却可能变得无所作为。人的本能是追求最好最大的物质满足,如果正常的获取满足的方式被谦让取代,他就有可能变换方式去获取,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案例一中教师问“谁还要”,说不要的五个孩子中有一个是真的不要了,其他四个也许是用了“智取”的方式获取了想要的东西。教师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强化孩子做无谓的谦让,这四个孩子很有可能在这样的强化中学会了欺骗,学会了说谎,其他的孩子下一次也可能会用上“智取”的方式。教师明知孩子们都想吃草莓,为什么一定要孩子们说假话呢?即使有人真心谦让,从受益者方面看,是因他人谦让而轻易获得的,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积极意义。教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幼儿,创设宽松平等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对孩子的教育应树立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正当竞争,发挥能力的竞争,就是一种美德。品德培养不应独立于创造力培养之外。公平竞争、按劳取酬,既是美德,又是一种优秀素质,是一种智慧和能力。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样的努力进取中,德、能同步提高。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7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户外游戏时的表现

  观察实录:

  愉快的户外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在体能区开心的玩着。冯xx、张xx、王xx和张xx在草地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张xx当“鸡妈妈”,张xx当“老鹰”。鸡妈妈张开她的大翅膀保护鸡宝宝,老鹰捉了好长时间一只小鸡都没有捉住,几个人在草地上你追我赶,传来一阵阵的欢笑声。

  张xx一只小鸡都没捉住,她跟王xx说:“我们换一下吧,我来做鸡妈妈可以吗?”换好后她对鸡宝宝说:“你们抓紧我,老鹰要来捉我们啦。”鸡妈妈张开翅膀紧紧的`护住鸡宝宝,老鹰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突然有只鸡宝宝掉队了,老鹰发现鸡宝宝掉队了,扑过去捉住鸡宝宝,老鹰开心的说:我捉到小鸡了!

  张xx对冯xx说:“现在轮到你当鸡妈妈了。”说完她跟张xx走到冯xx后面当鸡宝宝,“王xx,你还当老鹰来抓我们吧。”冯xx对站在对面的王xx说。鸡宝宝们努力地奔跑不让老鹰捉到,老鹰想把她们跟鸡妈妈分开。大家都跑得气喘吁吁,捉了好长时间,王xx对她们说:“好热啊我们去喝点水歇会儿吧。”说完大家一起去边上喝水休息了。

  观察分析:

  1.通过玩游戏,锻炼幼儿手、眼、脑及四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幼儿动作敏捷,反应灵活。

  2.在整个游戏中,大家共同商讨游戏规则,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商量并解决。孩子们轮流扮演老鹰、鸡妈妈、鸡宝宝的角色,她们笑声不断,玩得非常开心。小朋友们在活动中知道自己调节,口渴了知道去饮水,玩累了会召唤伙伴一起休息。

  支持策略:

  1.活动前与幼儿一起制定游戏规则,能有效避免危险、错误的游戏行为在游戏中发生。游戏中教师要关注体弱儿和能力较差的幼儿,遇到危险要及时提醒幼儿避让。

  2.户外游戏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运动量,根据幼儿的运动量,提醒他们增减衣物,提醒幼儿喝水,补充运动后身体流失的水分。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8

  幼儿观察记录:嘟嘟的午睡

  观察状况:嘟嘟的午睡

  观察地点:中四班午睡室

  观察时间:每次午睡时间

  观察记录:

  嘟嘟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调皮,精神劲特足。每一天的午睡,她总是那个唯一睡不着的孩子。针对嘟嘟这种状况,我对她做了如下观察:

  观察1: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还不停的动来动去。这是谁呢?我便去检查,原先嘟嘟还没睡着。

  观察2: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忽然听到有人喊我,晨晨就说:“老师,嘟嘟弄我!”原先又是嘟嘟在睡不着的'时候惹其他小朋友了。

  观察分析:

  嘟嘟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从不睡觉,和她奶奶说过,奶奶说暑假两个月在家就睡过一次午睡,每次要求她睡,但始终都不睡,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不爱午睡的习惯。

  教育措施:

  1、一到午睡时间,我就坐在她旁边,她的眼睛不敢睁开。慢慢地她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有时候我也用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到达了预期的目的。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 9

  老师要通过孩子的言行,洞察孩子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

  记录:

  中午吃饭时,艺琳对我皱着眉头说:“康老师,我不要吃这些菜!”我走过去一看,她已经把其他的饭和菜都吃完了,惟独剩下这些菠菜在碗没动过的样子。我就对她说:“哦,这是菠菜,大力水手很爱吃的呢!”她听了用勺子勺了点放在嘴里,可是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我又说:“菠菜,我也很喜欢吃的,营养可好啦,吃了还更健康和漂亮呢!”说完,我拿起她的勺子勺了一口放到她的嘴巴里。没想到,她这次大口大口的咀嚼起来,在我笑眯眯的目光陪伴下,她比较利索的把菠菜吃完了,还得意的扬起碗对我说:“康老师,你看,我全吃完了!”我高兴的表扬说:“范艺琳真棒,你向大力水手学习吃菠菜,肯定会更健康和漂亮的”

  分析:

  当艺琳小朋友因挑食而向我提出不要吃菠菜时,我采取了迂回作战,引导暗示的策略。我通过让她了解卡通人物和老师都喜欢吃菠菜,更明白吃菠菜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道理,也利用小女孩爱漂亮的心理进行教育诱导。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老师要通过孩子的言行,洞察孩子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

【爱告状的小朋友观察记录及反思】相关文章:

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11-20

教育随笔:爱告状孩子11-09

观察记录中班美术《我的好朋友》反思12-13

记录绿豆发芽观察日记09-30

《小朋友的家》教学反思11-19

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11-06

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12-10

大班教案《我是大班的小朋友》反思11-24

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04-18

《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