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04 19:26: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1

  一、教学反思

  1、运动和静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感性认识较丰富,往往认为很简单而不被重视,因此本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再运用物理概念“再认”常见现象,以便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察和概括能力。

  2、因本节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生活现象较多,现在大多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播放幻灯片,忽视教材的作用。本节教学设计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复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从丰富纷繁的'现象中抽象出物理图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听课效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动画、视频、学生探究活动等,加强直观形象教学,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的方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3、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不少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些困难,如对于运动现象,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问题多在关键的时候提出,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等都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思维的好办法。

  4、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视频,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本节利用“列车动与不动”,“乘客动与不动”视频,让学生观察、讨论,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丰富的视频资源和学生的探究活动穿插,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节学习,整节课设计一个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时间比较紧凑,生活链接知识可放在下节课前作为复习或堂上检测放在下节课前作为课前5分钟小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探究活动2、3可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互动,不要把课堂变成播放幻灯片。本节资源设计是ppt模式,便于使用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调整课堂结构。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是参照物,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及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很模糊,怎么能让学生直观、简单、清晰地认识参照物的概念呢?

  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举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举出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举出运动的、静止的物体,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静止的物体绝对是静止的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那么我们所说的运动、静止又是指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逐个探讨,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做出归纳,这个问题设计对学生的难度很大,学生讨论,我又在学生的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运动的概念进行分析:中心词“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个物体”就是参照物。也就是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变化。这样就淡化了参照物的概念的教学,而是着重加深了对它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机械运动的教学中,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得出设计的'难度大了,在进行参照物有关内容的教学中,不够机智的灵活,仅限于教室内情形,以我静止或运动,让学生来选择参照物或判断运动还是静止的。应选择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体会地到的情景和实例,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比如以学生最为熟悉的坐车为例,以树、地面、司机、座位、、自己、迎面来的车、甩在后面的车等设计问题,这样效果就会更好。总体上就是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做的太少,对于课堂气氛把握不太理想,这是以后要着重加强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多利用课下时间,要多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机智和教学经验上有待于提升和积累。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3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五、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

  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4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

  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5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科学哲学发展而来的概念转变理论,对于当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概念学习是一个发展过程,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物理概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前科学概念,通过概念的转变,形成科学概念,但目前运用概念转变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还很少见到。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采取“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整节教学内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节的内容安排是“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对于“速度”这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入“速度”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完成的关于“速度”的概念图和二段式测验情况来探测学生已有概念;呈现问题情境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已有的概念产生不满,教师在此基础上解构迷思概念,所谓“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进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通过课堂形成性练习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平衡,完成概念转变。

  对于“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这节课而言,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策略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整节课是在充分探测学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运用解决认知冲突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关于速度的科学定义并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学生欣然接受,因而整节课的重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运动和力《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精选6篇)07-29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9-04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1-06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04-01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03-29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04-22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6

《动物的运动》教学反思04-09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