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习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2
《面积》这单元的概念比抽象,备课时,我分析了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听说过,但是要透彻地理解什么是面积却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课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触本节课的知识,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张弛有度。
(二)直观操作,理解含义。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药盒面等出发,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 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来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说它一个面的'面积”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的面积”这一概念。从实物纸板自然过渡到“封闭图形”,从而观察、比较出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在“物体表面的面积”一部分教学中花了大功夫,为后来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做好了铺垫。我在引出和讲解面积的概念和含义时,给学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个比较容易的思维台阶,让学生能慢慢的拾级而上,理解并基本说出面积的含义和概念。
(三)合作探究,激活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比一比”中,前两组都非常容易比较,而第三组学具学生在观察后却不能统一意见,从而产生了矛盾,老师及时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活动,经历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过程,从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四)游戏设计,拓展延伸。
我觉得本课设计的游戏环节比较成功,学生在第一个“比一比”游戏中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而且介绍了“观察法”和“比较法”;在第二个游戏“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一个练习中数方格时总结出了,方格越多面积越大,很自然的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认为女生看到的16个格的面积大。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还自然引出来“面积单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我想这与符合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3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平,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习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4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真的是难学的不得了吗?对于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来说真的是比登天都难。
线上学习这一单元时,每节课我都会以直播名校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20多分钟的视频课都至少在4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会一一讲解,练习题都会让孩子们先做再看视频讲解;每天下午都会通过直播作业讲评把每一道习题分析透、讲透,还通过连麦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讲解,感觉已经讲的够慢够细了。
复学后,我没有急着往后讲新课而是复习已学知识,结果发现复习《面积》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好像没学过,他们把面积和周长完全搞混了。这可怎么办?只能重新学了。
我把这一单元分成三节课来复习,《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做为第一课时,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面积,然后让孩子们举出身边实例并正确表述什么是它们的面积,通过反复动手摸一摸、说一说,孩子们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然后结合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让孩子们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结合身边实例让孩子们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通过巩固练习让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会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感觉讲的很细,孩子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回答的很好,可是通过课堂测试让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该填面积单位的却仍填成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的却写面积单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释长度与面积的不同,让孩子们明白面积要带面积单位,长度要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为一课时,通过在长方形中铺满小正方形,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摆一行、摆一列的简便方法,使孩子们明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通过观察的方法孩子们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宽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很容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ⅹ宽”,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ⅹ边长”,有了这些公式做保障,开始巩固练习,最基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孩子们能正确计算,但是还是少数孩子单位频频带错,总是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还有极少数孩子计算面积时算成了周长。我又开始一点一点强调,逐个过关,发现问题逐个击破。从最简单的计算面积,到面积、周长都要计算,然后上升到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图形的面积,一点一点分析,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真正体验了举步维艰,如大浪淘沙一个一个辅导,最终还是有几个顽固不化的孩子,着实令我头痛。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铺地砖问题》做为一课时学习,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引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会,但是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一部分孩子有点迷,不知道应该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我先让孩子们比较单位,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然后分析是该乘进率还是该除以进率,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能轻松的掌握。铺地砖问题是个难点,好多孩子学不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孩子们不理解题意,复习这个知识点是,我花费精力在教孩子们读题、分析题意,让孩子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先求总面积,在求一块方砖的面积(如果一块方砖的面积已经给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单位变相同,最后用总面积除以每块方砖的面积就得出所需方砖的块数。多数孩子学会了这种方法,但是当给出方砖的面积,还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砖的面积。
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复习讲解这单元内容,但孩子们还是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搞得我很无语,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们容易犯的错误强调强调再强调,节节小测试,坚持周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把功夫下在平时,希望孩子们快点走出《面积》的迷宫,能认真审题,细心分析,冷静做题,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
3.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二、观察老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三、师生彼此互动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6
面积的认识应该是学生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点,正确认识面积的概念对学生以后学好相关知识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同时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因此:
1、充分进行感知和体验,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概念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起表而不知其理。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在教学面积的意义时,组织让学生“边摸边体会”,“边摸边想象”,“边摸边描述”,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
2、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设计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这些平面图形进行拼摆。这样展开教学的优势重在体验和感悟,但却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我在此环节中,尝试着用了开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一颦一笑,成功或失败,无一不饱含着学生辛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才能真正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我在备课时就感觉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表象,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从物体的表面中抽出学生们很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继而自己感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操作,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的两次小组合作就是为了这节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尤其在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用的时间更多,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去量,从多种面积单位中选用比较常用的正方形作为单位更好。
3、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重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看,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近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具去实际的量一量,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4、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提取。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问要测量橡皮的表面积、讲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分别可采用哪些面积单位,使得学生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用处,使得学有所用。
5、练习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
巩固练习先要让学生填单位名称,后又从小明小刚的日记中把面积单位进一步应用,还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一步区分,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还少欠火候,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多选取一些事例,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8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习,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9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面积》数学复习教学反思07-02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07-07
《梯形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08-29
《圆柱的表面积》六年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7-01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教学反思10-13
《圆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1篇)09-24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07-27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1-06
面积的教学反思09-19
《面积》教学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