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03 09:35:3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袋麦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开心!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注重学法指导的我却没有让学生抓住小猪的说话和动作来品读。带学生分析时,因为设计内容多,觉得学生会自己读懂,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用时。还有就是设计好的复述故事没有能够圆满完成。原因就是简单的问题浪费了时间,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2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本课的教学要求是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课前,我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了学情,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故事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鉴于此文通俗易懂,学生多多朗读便能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从读文中认识到小猪贪吃,没有长远打算。我就此继续引导:“小猪身上有没有可取的一面?”学生通过感受、质疑、讨论得出:小猪很会生活,懂得享受。是呀,自己寻求安慰,寻找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才能排除干扰,驱散烦恼;怀有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他才会确立新的目标,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学完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是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并预设了一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小猴的做法最好,书中早有暗示,请大家认真读书,到书中去找找答案。可学生的讨论结果与我的预设大相径庭,他们有的'喜欢小牛的做法,因为这样最节俭;有的最喜欢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憨厚可爱;有的最喜欢小猴的做法,因为这样做,麦子永远吃不完。我疑惑了,如果硬要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我预设的程序上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能收效甚微,我又想到:“新课堂是‘阅览室’。它充满了学生可以自主、自由、自控地阅读的氛围。教师的身份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而变为学生读书的对话者。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到的是阅读的快感。”学生如此强烈的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说吧。我没有拘泥课文的主旨:向小猴学习,做事要有长远打算。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土地爷爷来到我们班,送给同学们每人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处理这袋麦子?我舍弃了预设的为什么说是小猴的做法最好的讨论,改为讨论如果你得到了一袋麦子,你打算怎么做?于是,同学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要学小猪,有的说会留一点儿作种子,其余的学小牛留着慢慢吃,有的甚至提出了不同于书上的做法,说自己的做法更好,可以留一半,种一半。大家各抒己见,各呈异彩的答案飞扬的是学生的个性,闪现了学生的思维亮点,流泻出学生的主体情感。

  教学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获得几点启示:

  其一,当学生的发言仿佛偏离了老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时,教师该怎么做?其实,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火花的迸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其二,我感到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因为“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视教学中的“生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三,新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其四, 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学再设计:

  教学《三袋麦子》时,以表演的形式来结束课效果会更好。我在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如果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拜访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自己的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3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通俗易懂而又幽默有趣。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猴、小牛一袋麦子,这三袋麦子到了三个不同的小动物手里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小牛拿出麦子透透风晒晒太阳,把麦子保存了起来;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收获了更多的麦子。三种不同的动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小猴憨厚可爱,小牛善于计划,小猴聪明能干。

  在教学时,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并运用重点字词;2、把握小猪、小猴、小牛的角色特点;3、感受童话故事的特点。

  我的教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1、教授生字词,引导学生记住字形、字音,并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2、自读课文,了解三种动物收到麦子后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初步感知三种动物的性格特点;3、深度感知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演一演;4、拓展延伸,如果你收到了土地爷爷的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通过听写等方式反馈,得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还不够深入;教学环节不够连贯;语言表达过于平叙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备课,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教授出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4

  《三袋麦子》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由于它与孩子的心灵靠得特别近,所以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教学素材中提供的FLASH动画,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全部的注意力,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的满足的表情,还有那闪光的双眼,我知道这堂课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也证明:整堂课学生都是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与思考的。以致,在课文结束时,我问孩子:“你喜欢哪种小动物呢?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有的说:“我喜欢小猪,他真的太可爱,特别是它的那个舔舔嘴的动作,特别可爱。”;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它很会珍惜劳动成果”;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我觉得它最聪明,它把麦子种下地,不仅可以像小猪、小牛那样吃到好吃的食物,还可以让别人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它们三个,我都喜欢,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在课堂随后的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活动中,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更是高涨,大家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无庸置疑,这样的学习效率也是令人满意的。

  仔细分析一下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原因应是以下这几方面的:

  第一:我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多种感官刺激的课件。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在体验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探索者的乐趣,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热情。第三:通过充当小动物的角色,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望,获得了成功体验。

  语文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设计符合孩子们口味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5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上的一篇精读课文,山西运城示范附小的周灵梅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阅读大赛中上了这篇课文,并因此获得了一等奖。可能是那香喷喷的麦子吸引了我,我仔仔细细地看了实录,就想把那三袋麦子拿来让我的学生们品尝一番。正好那时区教科室来调研听课,于是我就把它拿了出来,第一次上了之后,我是这样反思的:

  移植了周灵梅老师的这节课,个人觉得既然是一堂好课,也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为什么不借用呢?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有现成的不用一定要另立门户呢?要知道要熟悉一篇课文、吃透教材也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借用别人现成的一堂好课难道不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前提要适合学生,移植别人的课堂首先自己也要吃透教材。

  反思课堂,由于节奏不够快,以致于最后的复述故事的环节没有充裕的时间,只能安排学生写一写了。有时候也许是教师婆婆妈妈说的太多唯恐学生不懂的原因,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学生当堂就懂,教师只需轻轻带过,给学生一个印象,因为这些东西以后也会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学生听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习得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吧。教学和教育同样是一个慢的过程。

  做的比较好的就是,上课比较有激情,很投入,能贴近学生。

  移植课,并非是原封不动的拿过来,对于好的一些学习方面的课堂语言我们不但要运用而且要熟悉背诵,因为适合于各种语文课。

  今天的课堂总的来看是成功的,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也是因为教材简单的原因。我自己如果能够把过程熟练些效果就会更好。

  这篇课文放到期末上还是太晚,应该放到学期初上,因为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这学期接到区师训站领雁工程实践环节的上课任务。因为时间紧事情多,就想到了那三袋麦子。借鉴上次的经验,我选择了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我又偷懒参照了周灵梅老师的教学设计分别在二年级两个班进行试教,并请同事们听课,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正。听完之后,老师们大致的意见一是教学设计按部就班按照课文的叙述一一进行,显得比较死板;二是感悟小动物的形象可以贯穿全文,随时把学生的感悟记录在黑板。我又细细看了周老师的实录,发现群山老师同样有这样的点评:“周老师这个看出一个()的()的教学思路,个人认为不如把它作为本文学习的一个学习思路,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然后再结合语言来品味,这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也能真正让学生自己来感觉,而不用老师强加给学生了。另外,整体感觉在课堂上老师的话多了些,一部分一部分,一句句地牵着学,如果把这个思路放在前面是不是会更好些呢?”根据以上的这些意见,回顾自己试教的课堂,我对周灵梅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教案设计变化如下:

  1、加入了生字词的学习,这篇课文生有15个,根据课文的特点很有必要把生字词集中学习一下。所以在初读课文环节加入了生字词的教学,所谓扎扎实实学字词。

  2、区分形近字“捧”和“棒”在方法上有所变化。我采用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手势来表示这对词语的意思,这样对学生来说还是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3、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为了能够感悟到小猪的厨艺、小猪的能干,在顺序上做了调整。周老师的步骤是:小猪看到黄灿灿的麦子心情怎样——开心——(看图)看看小猪开心的样子,此时此刻他的脑子里会出现哪些好吃的东西?—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所以小猪开心的喊道——。按照周老师这样设计的话,仅仅只能体会出小猪的贪心,但是文中的语言有“做出了各种各样好吃的食品”,按照学生的理解小猪就是“伟大的厨师”,这样的小猪怎么能因为设计的`原因就把它忽略了呢?所以我重新调整如下: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小猪眼前一亮,开心地喊道——(课件)齐读。看看小猪怎么了?你看到什么了?(口水)瞧他这副开心的样子,抽生读。——小猪一分钟也等不及了,课文中有个词语最能表现小猪着急的心情——?小猪迫不及待地——把麦子怎么样?它会做哪些好些的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课文里也有个词语叫——看看小猪做的食品(课件)你觉得小猪怎么样?(贪吃、能干出色的小厨师)。调整后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小猪的贪吃和能干,还恰到好处地理解了“迫不及待”“各种各样”的意思。

  4、如果把目标定位于“品味语言,树立形象”,那么周老师针对于这个目标的教学设计没有贯穿全文,仅仅停留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其实,无论是小猪的贪吃和能干,或是小牛的勤劳、会思考、有长远打算都可以从课文的第一部分直接体会。在课文的后半部分能体会到的仅仅是小猪的憨厚可爱、有礼貌,小牛的勤俭节约、懂得回报、愿意和他人分享劳动成果。那么为了使小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不妨把“你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小猴”贯穿整个教学设计。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在学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猪怎么样”在学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也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小牛怎么样”;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抛出“你又读出了一只怎么样的小猪、小牛和小猴”?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主线就凸出来了,真正做到了“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最后三个小动物的形象真的活灵活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立体感有了,整体性强了。

  5、为了打破设计的平铺直叙,也为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性,在课文第二部分让孩子们说小动物特点的时候就有意打乱顺序,“你想先说谁都可以”。

  6、最后复述故事环节,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一个孩子先讲,然后四人小组讲,这样孩子的参与度增多了,难度也下降了。

  调整后的以上不同的六点,最有价值的就属第四点了,它就像一条红线,把原本零落的珠子串联起来,呈现出来的就是比较完整的项链了。

  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同样,一个老师决定一班学生。从试教情况来看,同样的教案同样的学生,为什么有的那样出彩,有的课堂却让上课老师束手无策。就是因为学生起了变化,所以能够碰上个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4月15日在华山上的课自己最为满意。在让孩子们说说小猴子在决定把麦子全种下地之前会想些什么,孩子的回答是:1、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麦子。2、有付出就有回报。3、等麦子丰收的时候,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在问孩子小猴的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孩子说:小猴的想法和小猪小牛不一样,他的想法与众不同。(如果我在评价的时候能够追上一句:“因为他的与众不同的想法才收获了满囤的麦子,这样就更能说明小猴的聪明”,可惜我当时蜻蜓点水“你也很聪明,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按照导师傅赛君的说法是我的评价没有让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得到最热切的反馈、反响,没有让他的答案“可持续发展”。

  复述故事环节,一位学生的讲述让我佩服到了几点,他把小猴怎样播种、收获都想象出来,有几句印象深刻:“秋天到了,麦子丰收了,田野里好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老人拍拍小猴的肩膀”等等。创造性地改编了课文的语言,并且改的恰到好处,更难得的是合理的想象了课文没有提到的内容,如小猴怎样播种,怎样耕种收割等等。原文短短的内容被当场演绎得令我激动不已,看着他讲的合情合理、精彩动听,其他孩子又听得津津有味,我真是佩服到了极点。别说二年级,就是六年级学生我也怀疑能否在一堂课后会有这样的水平。都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啊!

  三袋麦子今天算是卸下来了,肩上没有感觉轻松,反而更加沉甸甸了。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6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后,各人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不一样。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

  听周老师上这课的第二课时,感觉其在努力,其也通过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常规的教学器具的准备,希望使教学的效果的到提高,其主观的努力是实在的,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能感觉到这一点,其为老师教学时间与研究的常规效应,是可取的。

  无论上哪一堂课,它的构成是多层面的,它的切入点也是多角度的,但无论从哪个方位进入,作为老师其很重要的两点是应该要把握的,一是难点的突破在与时间的分配上,二是重点的突出在于方式的选择上。对此,老师有所体现:

  一、重点在于人物个性的了解上。

  人之个性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处事表现,而要了解其个性的内在,就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事由来加以缠磨,才使之明确。在这里老师依旧教材红人物的特点,将了比较多的时间分配运用到了对人物行为的了解与人物品质的理解上。1、它们三人得到的麦子是不是一样的?2、他们三人对麦子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分别通过个自然段的阅读、讨论、交流,,让学生得到感谢的认识,并抽象出内容与主题的板书:三袋麦子

  小猪 黄灿灿麦子种 做食品 憨厚可爱

  小牛 包满的'麦种 保 存 勤劳节俭

  小侯 上等的麦种 全种下 聪明能干

  在这样的环节中,老师主观上比较重视了朗读对学生理解感悟的重要性体现,并能注意到抓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进行引导,使形式不单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物个性的了解。

  二、关键在于对难点的突破上。

  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很自然地将前文的5个自然段联系在一起,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及情感,这看似容易,实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是要从文本中抽象出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达,不易;二是其对文本的理解虽然经过了老师的引导学习,但毕竟还内因更深刻的体会到其中很多的内在本质,所以要使之抽象,不易。对此,似乎老师已经明白到这点,在其引导的方式上,化静为动,化繁为间。1、老牛在她们三家分别看见了什么?土地爷爷对谁的最肯定?你最喜欢谁?等。通过用提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在对文本主题的研究上,比较好地明晰了学文的本质。

  三、几点建议:

  1、学文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积累学生的语言等,可以顺水推舟地设计一道“拓展联习题”,让其编写一年以后又回出现的故事。如此,将语文的阅读学习,与语文的思维训练,写作锻炼有机落实在一起。

  2、要利用好文中的插图。插图是教材的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此,我们就得安排时间让其观察,安排环节让其思维,事实证明,闻中的插图是集观察、思维、表达等多效应的载体,常用之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7

  《三袋麦子》是一篇相当有趣的童话故事,它把三个小动物处理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麦子的经过描写得生动、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浅显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学中我有两点体会:

  一、教学童话故事,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语言不生动形象,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干巴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么一段导入语: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灿灿的麦子送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它们过一个好年,这可乐坏了三个小动物,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呢?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开书本,寻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猪、小牛、小猴处理麦子的不同方法。

  二、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望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主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开发教材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适时地“导”一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的效果。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完课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孩子们讨论出来的结果还真不少:“我会吃一半,种一半。”“我会开心地吃一点,请大家用一点,再种一点。”“我会召集大家,利用麦子制作各种食品,然后举行百食宴,让大家动脑、动手、又可动口。”还有学生说:“我会把麦子给穷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8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故事性很强,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学生感悟有一定的难度。

  一、扎扎实实地读

  本篇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较多,要读好却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我想,只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搭好桥,铺好路。

  1、读通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检查,落实课文中难读、难认、易混淆的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生字词认读情况时我特意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认读本课新字词,二是分辨两个难认的形近字,三是读准课文中容易混淆的三个多音字。其中兴奋与磨成面粉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容易读错的两个字。

  2、读懂课文

  读小猪,是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读小牛一段可能显得有点沉,但这正是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这一段句子长不好,所以我在这里安排了指名读,范读以及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书,同时渗透了朗读的一些技巧,比如长句子要学会间隔符短句,比如边读边想象。

  二、语言训练

  语文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更要呈现扎实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学生读词串、读课文、复述故事,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培养分段能力

  本文故事性很强,向学生渗透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开端、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层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把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梳理了课文大意。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9

  《三袋麦子》也是一篇童话故事,对小孩子的吸引力那是非常大的。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来上,因为在课堂上,许多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我先让他们去看看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反应,同时让孩子们知道怎么读,并读好,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小猴、小猪的方法。在都了解完之后,我让他们给麦子去名字,经过引导,他们都能从文中找出金灿灿、饱满、麦种这样的词来看待这个麦子。

  一年之后,土地爷爷去看看他们。这里我先带领孩子懂得小猪的憨厚可爱以及土地爷爷的'哈哈大笑。然后自学小猴与小牛,在交流时,令我惊讶的是,他们都能说到小牛节约,我觉得在我不引导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孩子能说出来,所以,从这里我觉得一些课文对孩子的吸引会促进他们的思考,假使一些并不有趣的课文,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去增强气氛。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吸引孩子,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堂课的最后,孩子们都是认为小猴好,为什么好呢,我觉得是不能只看当前,要为长远利益打算,并要懂得创造。可惜这里我引导得不好,最后完全是硬塞给孩子的,所以在这里非常失败。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0

  上完第9课《三袋麦子》,感觉心情很舒畅,舒畅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可能是由于这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情节简单,孩子们学起来兴趣大增;其二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通过对新课改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之后事先进行了学情分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主感悟和理解,让孩子们自主发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文章通过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的考虑。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是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的难点,初读类似这样的蕴涵哲理的课文,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自己小学时老师对自己的`引导:“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故事,我们应该要学习的是小猴子那种机灵、能干,千万不要学习小猪的愚蠢,先把麦子吃完了最后挨饿。”对于我们这样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对以上的语言大概不会感到陌生。

  曾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绝对”、“权威”的答案中成长起来的。简单地说,曾经的教学教给学生往往只看到小猴的优点。现如今,学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课改的新形势浪潮的冲击下,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更民主、科学地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也是我在这节课的预设中所积极探索并努力摈弃传统教学带给我的深刻影响的重要思想指导。

  因此在这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看到三个小动物各有所长,并找出各个小动物的优点。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们找出了小猪的自食其力、小牛的勤劳节俭,在说出了小猴的聪明、能干之后,还能说出他具有等待的耐心和毅力,得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收获。

  在思考中求进、在常规中求变、在创新中求效。教育教学之路,漫长而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 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

  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注重生字教学,对课文大体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把课文读通读流畅就行。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多读,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

  在导入时先给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想读的愿望,然后以对话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交流,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三位小动物的是怎样不同处理和处理的结果怎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答案。由老师概括出词语板书。让学生明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课文板书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出。这样,学生不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习到不少的精辟词句,而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及时的巩固,最主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但如何把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怎样关注一下学习文本的另外一个方面,语文实践功能?我想我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的。

  1.在概括三位小动物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时,是老师给出概括的词语。我想应该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让学生去概括。

  2.在概括词语时老师应该放一放。在给出小猪的结果的例子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页学着同样的方法给小牛、小猴也概括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根据板书练习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有两种方法。可以先让学生一层一层说。先说小猪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再依次说小牛、小猴。还可以把三个独立的小故事连起来,去掉多余成分,精炼语言。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或者角度去学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有些重复啰嗦,以后还应更加简练些。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2

  《三袋麦子》是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讲述的是土地爷爷在新年来临时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来年时,土地爷爷又去各家走走,看看小猪、小牛、小猴究竟怎样对待这一袋麦子的。结果,把麦子磨成面粉的小猪自得其乐,把麦子储存起来的小牛也是欢天喜地,将麦子种下了地并获得大丰收的小猴更是乐得手舞足蹈。三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处理麦子。

  在教学中,我们发觉以往对于这样的课文大多是比较倾向于最后一个选择——勤劳聪明的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并且获得了大丰收。只有它的做法让这一袋麦子变成了无数袋麦子,似乎这就是我们要孩子们去好好学习的。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却往往不这么想。在教学本课时,我发现孩子们在读读、说说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不拘泥于一种我们认为是最佳的选择,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交流的环节:

  师:“孩子们,土地爷爷就来到了咱们小猪、小牛甚至小猴的家中,你能让他乘兴而来、满意而去吗?快快发挥你们的合作精神,小组来讨论一下,该怎样对土地爷爷说?”

  令我惊讶的是,竟有一部分孩子去选择了帮小猪、小牛说理由的,看来,孩子们也在试图说服我哦!我不做声,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生:小猪多么可爱啊!它的特长就是喜欢大吃大喝,它把麦子做成了香喷喷的食品,其实也看出它的勤劳,它并没有游手好闲啊!小猪的天真正好符合它的'特性,还显得非常真实。

  生:我喜欢小牛。小牛很细心,它有长远打算,因此细心地把麦子全种下了。我觉得小牛并不比小猴差哦!

  生:我也喜欢小牛。小牛的细腻其实同样令人敬佩,它做事情很有条理,因此它也没亏待土地爷爷的这袋麦子。

  生:我喜欢小猴。小猴的做法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己平时做事怎样就不像小猴想得这样周到呢?它真聪明啊!

  …… …… ……

  最后,学生们在七嘴八舌中达成了共识:我们既喜欢小猪的天真无邪,也欣赏小牛的周到细致,更佩服小猴的长远做法。每个人物都是那么可爱,我们觉得他们都是很有灵气的。

  为此,我为孩子们鼓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在学校里研究课的时候准备的,在班里讲了一遍,后来又让李老师听完后修改、完善了一些。《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孩子们都很喜欢。所以在教学中,每个环节我都尽量让孩子感觉到乐趣,我准备了三只小动物的贴图,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处理一些关键词的时候,比如“上等的麦种”,我就用对比图片,孩子一看知道上等的麦种是颜色鲜艳、麦粒饱满的麦子。在讲小猪舔了舔嘴唇的时候,让孩子表演,大家哈哈大笑,真是可爱极了。

  只是在教学中,我指导朗读比较细致了些,可能中间给孩子讲的多了,读的相对少,尤其是在最后的.那个环节,应该让孩子在充分感知课文,了解了三只小动物各自的性格特点之后齐读课文更好,这样子能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课文里的感情。而我选择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毕竟分角色读的地方少。

  听完专家的教诲之后,我更明了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次研究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很感谢我们组的老师给我帮助,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感谢大家为我出谋划策。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4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这句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开心!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学种,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种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

  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3、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就像教研室黎主任所说的,板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希望能够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15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在精读课文时,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小猪的段落,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猪的话,来体会小猪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抓住重点词语,如“各种各样”体会小猪的心灵手巧。接下来,学习第六自然段,从“感谢”、“最好吃的”、“舔了舔嘴唇”以及土地爷爷对小猪的评价,来感受小猪的人物形象是憨厚可爱的。在学习小牛的段落时,我按照上面的方法组织了教学,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小牛的特点。

  在学习小猴的段落时,我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自学,并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交流。我感觉这种方法用得较好,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猴段落上。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比较三个人物形象时,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最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袋麦子》的教案09-01

《三袋麦子》教案09-15

《三袋麦子》教案03-30

《三袋麦子》教案范文08-25

《三袋麦子》教案8篇02-05

《三袋麦子》的教案15篇09-14

实用的《三袋麦子》教案三篇10-28

《三袋麦子》教案汇编八篇10-28

【必备】《三袋麦子》教案4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