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21 20:30: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可读性强,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现的好材料。所以在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把“神奇”一词作为切入点。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三、精读课文时,也是围绕“神奇”设问题。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四、九十九比一的哲理。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读的情感不够等等。以后有待提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2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3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4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习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平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一、这次教学中我认为处理恰当的几点是:

  1. 课前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他们一起讨论了导学案中的难点,重点。并告知他们如果需要资料的话可以到我这来查阅。最后我将他们找到的资料做成了课件。课堂上,课件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真正的做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很感兴趣。

  2. 我依旧重视朗读,在读中体会这株柳树的神奇。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3. 通过分析课文中描写灞河柳树的生长特点的句子,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通过第9段内容的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都可以用到。

  4. 教学的最后,学生自己根据托物言志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柳树,你们想到中外历史上的哪些人?”我认为这是一个课堂生成,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品读,自己设问,很好。

  二、当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

  具体的语言文字品析还需要改进,有一个练习题的处理也没有做到及时穿插。为了以后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在教学的时候要

  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让学生更好内化文本语言。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6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我很喜欢,投入感情的教学也得到了学生的真情回报。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心情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现出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我打乱了文章叙述的'顺序,把学习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1、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

  2、感受它生存环境的恶劣。

  3、理解感悟为生存付出艰辛卓越的努力。

  4、对比升华情感,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又觉得为保证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有些教学环节中就显得品读欣赏不够到位,留下一些遗憾。

  如何解决好高年级语文课深度与完整性的统一,还有待于今后教学中不断思考与探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7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8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师父说这次上课我比以往平和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势”强的影子。他还提出我上课的时候表情太丰富。他示范了一下,我立即感觉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教师公开课的表现欲望太强了。不过,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过来。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9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在上《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的神奇和生长过程的神奇。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批判乃至语感养成创造的.基本条件,同时,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青海高原一株柳》词汇量大、语句优美,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细细读文,从揭题导入到组织用各种方式的读书,学生学的兴味盎然。朗读在课堂上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0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很美,很深,初读课文,我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敬畏文中的那株柳树,更敬畏作者陈忠实的文笔。这篇课文。的语言华丽,篇幅很长,内涵丰富,写作方法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结构的分析,借阅了许多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中,我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把切入点放在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命的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充分展示其“过程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节,要求用词语概括出柳树的特点,再找出相关的依据。组织交流时,由一点逐步拓展。如“粗大挺拔”,由“两合抱粗、一百平方米”到“浓荫、巍巍然”这些描写,再拓展到“生命力的强大”,过程展示得充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由浅入深,逐步到位,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在体会柳树历经的磨难时,设计问题:此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柳树正在经受怎样的摧毁呢?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害怕了吗?退缩了吗?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株柳树这株柳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会怎样鼓励自己,怎样给自己打气呢?通过让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加以总结,紧扣文本,展开合理的想像,并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走进了高原柳充满坎坷的生长历程,让学生充分感悟,具体的体会,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召高原柳的生命力。

  文章通过第八段灞河柳的对比衬托来进一步突出高原柳的艰苦卓绝,最终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对高原柳与环境抗争的生命力的赞颂。我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你愿意做高原柳还是灞河柳?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丰富课堂,也可以编织到目标中去。可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棵会走动的“高原柳”,人生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有时候是环境的艰难,有时候是求知的艰难,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向高原柳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是生存在比喻意义上的“青海高原”还是“灞河”,都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神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1

  课前通过学生预习,在网络中搜集、筛选青海高原的资料勘测学情。课中创设“潜心阅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的学习氛围。学生先自主探究,交流解疑,读中想象、感悟突破重点: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然后合作交流,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突破难点:领悟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生活中的磨难作斗争,生命就会产生奇迹的人生哲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充分运用了学校“本真课堂”的课堂形态,“5+25+10”的流程。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因材施教,自主探究。

  具体表现为:

  (1)树立学生中心理念,围着学生转的课堂——真教。

  (2)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有鼓励的课堂——真爱。

  (3)围绕问题交流,讨论式课堂——真学。

  (4)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化的课堂——真懂。

  (5)落实目标,课堂之外延伸的课堂——真会。

  (6)知识、能力、品德全面发展的课堂——真育。

  教学环节评价策略:

  5分钟回顾预习探测学情课前作业

  25分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课中作业

  10分钟巩固提升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引领学生掌握借物喻人、对比写法的习作方法。通过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想象,一组原野上的花和温室里的花对比,一组笼中的鸟和空中的鹰对比。也可以联系生活中一组对比的'事物或人,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模仿老师的例子仿写一节。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慢,有了出示的图片对比之后,减低了理解对比仿写的难度,缩短了思考时间。

  这节课,老师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体现学生的差异化。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老师评价及时,适机引导,牵引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的想象表达给予肯定。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而能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完成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是一节高效课堂。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2

  记得一位专家曾说过:“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位专家的话如同指明灯一样给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我时刻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因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1、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要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郁郁葱葱……教学这一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柳树神奇的原因、它的精神和它所代表的.一类人展开教学,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对比、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做批注时,也能写出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耳目一亮,也给了我十足的信心。

  3、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中虽然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课时过渡语言用得不太好,总是显得别扭。

  2、进行板书时总是不够自然,似乎有些强取重点词。

  3、引导学生时,思路感觉有点混乱。

  教学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3

  《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的风景画。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我决定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柳树这种顽强而伟大的生命力。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

  我首先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结合文中相关词语,说说自己读完这一段后,感受到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柳树。学生由“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生铁铁锭、粗实、坚硬、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等词语中感受到了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粗壮,高大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学生充分感受之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一段。

  二、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比朗读。

  学完了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划出描写灞河柳树的句子。然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其“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特点,然后把描写青海高原的柳树的句子和灞河柳树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朗读。学生在对比朗读中自然就感受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饱经沧桑而依然顽强的生命力。

  三、反复读,加深理解。

  对比之后,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学生充分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之后,我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此时再读,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形象的'高大,生命力的顽强便深入学生心田。

  四、教后体会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五、课堂缺陷

  我觉得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学生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感觉。以后要逐步完善课堂,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益。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15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我借鉴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一、抓住外形,体会柳树形象。

  课一开始,以背诵《咏柳》开题,讨论人们心中的柳树,是女子形象,是美丽的代表,那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时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男子一般的伟岸、强壮。抓住 “巍巍然”和“撑立”,体会这株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

  二、创设情景,诵读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对比中体会青海柳树的品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04-22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04-21

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04-09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09-14

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11-02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02-06

课文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01-23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04-13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15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