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时间:2024-11-01 14:46:50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

  教学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

  一个实物钟面、课件、水果钟面、时间的小卡片。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钟、每小组一个不完整的卡片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同学们听过谜语 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2、逛钟表超市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猜出了谜底,钟表超市里的钟表可漂亮了,我们一起去逛逛吧!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外型美观的钟表。

  3、导入新课

  师: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么咱们就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出示实物钟面)这是一个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

  师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还有线段那是刻度线,每个数之间有小格。追问:钟面上的2根针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时针 短 粗

  分针 长 细

  (2)生认学具钟的时针和分针

  (3)我们知道时间爷爷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所以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不会停止!那这2根针是怎样走动的?哪根针快哪根针慢?

  生:朝着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时针,其次是分针。

  (课件演示)师补充:最快的是他们的秒针弟弟。时针每天走两圈,分针每天要走好多圈。

  2、补钟面(小组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破损的钟面,有些没时针和分针,还有些没数字。

  行动起来!用你们灵巧的小手把钟面补好,看哪组同学速度最快,表现最好,最先完成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3、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三个钟面,指导认整时。

  指名回答钟面表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所以它们分别表示8时、3时、6时。

  (2)生用学具钟练习拨7时、11时。

  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拨的结果。

  (3)(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拨。

  4、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可以用汉字“时”表示。生回答师点击电脑,钟面下分别出现8时、3时、6时。

  (2)用数字表示法

  点击电脑出现8:00,引导学生观察两点右边是两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生动手写3:00、6:00

  (4)点击电脑出示3:00、6:00,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三、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随着《找朋友》活泼的音乐,生进行游戏。出现“12”时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体同学用学具钟拨12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2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重合。

  2、(课件出示)P92页

  小军一天的时间安排图。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

  四、引导回顾,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2、时间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着。一节课又要结束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支配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3、点击电脑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五、课后延伸,生活调查

  (课件出示):太阳刚升起的画面;太阳刚落下的画面。

  请大家把刚才看到画面的时间记下来,下次再讨论、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2

  一、教材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减法、认识图形、认数、加法和减法(一)、认识人民币、加法和减法(二)、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期末复习。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并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3、结合具体的情境,会分类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数学规律;在数学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时,能注意到方法的合理和灵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3、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能进行初步的判断。

  (三)解决问题方面:

  1、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简单的交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

  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

  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

  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孝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

  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

  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生活中的数、 观察与测量、100以内的加与减和有趣的图形。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所教年级基本情况,本年级共有学生58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较扎实,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兴趣较大。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仍有畏难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还不错,但是成绩并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的是保持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我班有学生53名。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时间短,且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学会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会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2、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6、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教改思路

  1、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七、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

  一、位置(4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三、图形的拼组(2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找规律(4课时)

  九、统计(3课时)

  十、总复习(5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5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0人。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 教学安排

  (见教参课时安排)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6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习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习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7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8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实施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反思性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二、 教研的重点:

  以教材钻研为途径,开展“同研一堂课、共议一主题”的'教研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精心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周交流”活动,做到“四个一”。

  1、 开展教育名言学习,每周教研活动前由组员轮流向大家推荐一句教育名言;

  2、 教学经验文章学习,每周由组长向大家推荐一篇数学教学经验文章,组员做好业务笔记;

  3、 每周由组员就一个案例及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其它教师交流;

  4、 每月就一位教师的课组织听课、评课活动。

  三、 教研安排:

  周次

  内 容

  1

  制订教研活动计划

  2

  听“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应从哪几方面考虑”报告

  3

  自我诊断,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

  集体备课,研讨五年级数学课

  5

  ①听五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备课研讨四年级数学课

  6

  ①教学论坛:“感受最深之事”——教学中

  ②听报告: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7

  ①听四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备课研讨三年级数学课

  8

  听报告:“关于反思性教学”

  9

  ①听三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备课研讨二年级数学课

  10

  教学论坛:“感受最深之事”——教育中

  11

  ①听二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备课研讨一年级数学课

  12

  听一年级数学研究课

  13

  ①参加课题组观摩研讨课展示活动

  ②教学论坛:“缺憾之事”——教学中

  14

  围绕《美丽的教育》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15

  制定复习计划事宜

  16

  教学论坛:“缺憾之事”——教育中

  17

  自我诊断撰写个人经验总结

  18

  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上学期本班有学生48人,这学期转出2人,转进一人,共()人,其中跟读生()人,正式生()人。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上个学期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分,最低分()分,其中算术题和看图列式的失分率较高,因此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生活中的数…………………………5课时

  观察与测量…………………………4课时

  加与减(一)………………………10课时

  有趣的图形…………………………8课时

  加与减(二)………………………15课时

  购物…………………………………5课时

  加与减(三)………………………6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0

  学生素质分析:

  我们班学生共有77人,有一大半学生经过了幼儿园教育。从基础知识看,大多数学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有一定数数经验,能动手摆小棒、观察画面等实践活动。从学习习惯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能积极完成作业。但还有部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好动好插嘴,行为、语言无约束性,作业拖拖拉拉。从能力看,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动口能力,但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意识,思考过程欠条理性,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意识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思维,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学习独立性差。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综合为2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处理、空间与图形安排、分类与统计、实践活动。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目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

  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带一年级三班和四班的数学课。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大部分孩子聪明可爱,活泼好动。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

  1. 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并能进行设别。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 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内容 备注

  一 9.1-9.2 新生开学

  二 9.6-9.11 生活中的数

  三 9.14-9.18 生活中的数

  四 9.21-9.25 生活中的数

  五 9.28-9.30 生活中的数

  六 10.8-10.10 比较

  七 10.12-10.16 比较

  八 10.19-10.23 加减法(一)

  九 10.26-10.30 加减法(一)

  十 11.2-11.6 加减法(一)

  十一 11.9-11.13 期中考试

  十二 11.16-11.20 分类

  十三 11.23-11.27 位置与顺序

  十四 11.30-12.4 认识图形

  十五 12.7-12.11 加减法(二)

  十六 12.14-12.18 加减法(二)

  十七 12.21-12.25 认识钟表

  十八 12.28-12.31 总复习

  十九 1.4-1.8 总复习

  二十 1.11-1.15 总复习

  二十一 1.18-1.22 复习

  二十二 1.25-1.29 复习

  二十三 1.30-1.31 期末考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3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四班五班共有学生100余人。由于学生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4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一班共有学生26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较好,掌握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学期我将继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1 、 逛公园——20以内退位减法

  2 、下雨了 —— 学看钟表。

  3、丰收了 ——100 以内数的认识。

  4 、牧童 —— 认识图形。

  实践活动 —— 趣味拼摆

  5 、绿色行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6、小小存钱罐 —— 人民币的认识。

  7 、大海边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实践活动 —— 智慧广场

  8 、阿福的'新衣 —— 厘米、米的认识。

  9 、我换牙了 —— 统计

  10 、儿童乐园 —— 总复习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 100 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 “ 百 ” ,知道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20、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 、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 、经历探索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6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7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 1 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8 、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重难点:

  20以内退位减法、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厘米、米的认识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

  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五、教学具准备:

  计算器、图形、挂图、小棒、图片

  六、课时分配建议:


周次


课时


新授


16


64


复习


3


12


机动


1


4


合计


20


80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5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习4课时

  数学, 国标, 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08-08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05-31

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计划06-2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05-2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08-31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05-17

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08-25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计划06-30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09-30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11-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

  教学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

  一个实物钟面、课件、水果钟面、时间的小卡片。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钟、每小组一个不完整的卡片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同学们听过谜语 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2、逛钟表超市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猜出了谜底,钟表超市里的钟表可漂亮了,我们一起去逛逛吧!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外型美观的钟表。

  3、导入新课

  师: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么咱们就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出示实物钟面)这是一个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

  师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还有线段那是刻度线,每个数之间有小格。追问:钟面上的2根针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时针 短 粗

  分针 长 细

  (2)生认学具钟的时针和分针

  (3)我们知道时间爷爷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所以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不会停止!那这2根针是怎样走动的?哪根针快哪根针慢?

  生:朝着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时针,其次是分针。

  (课件演示)师补充:最快的是他们的秒针弟弟。时针每天走两圈,分针每天要走好多圈。

  2、补钟面(小组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破损的钟面,有些没时针和分针,还有些没数字。

  行动起来!用你们灵巧的小手把钟面补好,看哪组同学速度最快,表现最好,最先完成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3、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三个钟面,指导认整时。

  指名回答钟面表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所以它们分别表示8时、3时、6时。

  (2)生用学具钟练习拨7时、11时。

  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拨的结果。

  (3)(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拨。

  4、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可以用汉字“时”表示。生回答师点击电脑,钟面下分别出现8时、3时、6时。

  (2)用数字表示法

  点击电脑出现8:00,引导学生观察两点右边是两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生动手写3:00、6:00

  (4)点击电脑出示3:00、6:00,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三、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随着《找朋友》活泼的音乐,生进行游戏。出现“12”时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体同学用学具钟拨12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2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重合。

  2、(课件出示)P92页

  小军一天的时间安排图。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

  四、引导回顾,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2、时间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着。一节课又要结束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支配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3、点击电脑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五、课后延伸,生活调查

  (课件出示):太阳刚升起的画面;太阳刚落下的画面。

  请大家把刚才看到画面的时间记下来,下次再讨论、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2

  一、教材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减法、认识图形、认数、加法和减法(一)、认识人民币、加法和减法(二)、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期末复习。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并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直观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3、结合具体的情境,会分类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数学规律;在数学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时,能注意到方法的合理和灵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3、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能进行初步的判断。

  (三)解决问题方面:

  1、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简单的交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

  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孝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

  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

  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孝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

  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

  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4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生活中的数、 观察与测量、100以内的加与减和有趣的图形。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所教年级基本情况,本年级共有学生58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较扎实,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兴趣较大。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仍有畏难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还不错,但是成绩并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的是保持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我班有学生53名。一年级学生由于进校时间短,且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学会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会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2、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6、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教改思路

  1、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重视培养习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七、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

  一、位置(4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三、图形的拼组(2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找规律(4课时)

  九、统计(3课时)

  十、总复习(5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5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0人。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 教学安排

  (见教参课时安排)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6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习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习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7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8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实施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反思性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二、 教研的重点:

  以教材钻研为途径,开展“同研一堂课、共议一主题”的'教研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精心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周交流”活动,做到“四个一”。

  1、 开展教育名言学习,每周教研活动前由组员轮流向大家推荐一句教育名言;

  2、 教学经验文章学习,每周由组长向大家推荐一篇数学教学经验文章,组员做好业务笔记;

  3、 每周由组员就一个案例及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其它教师交流;

  4、 每月就一位教师的课组织听课、评课活动。

  三、 教研安排:

  周次

  内 容

  1

  制订教研活动计划

  2

  听“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应从哪几方面考虑”报告

  3

  自我诊断,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

  集体备课,研讨五年级数学课

  5

  ①听五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备课研讨四年级数学课

  6

  ①教学论坛:“感受最深之事”——教学中

  ②听报告: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7

  ①听四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备课研讨三年级数学课

  8

  听报告:“关于反思性教学”

  9

  ①听三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备课研讨二年级数学课

  10

  教学论坛:“感受最深之事”——教育中

  11

  ①听二年级数学研究课

  ②集体备课研讨一年级数学课

  12

  听一年级数学研究课

  13

  ①参加课题组观摩研讨课展示活动

  ②教学论坛:“缺憾之事”——教学中

  14

  围绕《美丽的教育》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15

  制定复习计划事宜

  16

  教学论坛:“缺憾之事”——教育中

  17

  自我诊断撰写个人经验总结

  18

  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上学期本班有学生48人,这学期转出2人,转进一人,共()人,其中跟读生()人,正式生()人。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上个学期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分,最低分()分,其中算术题和看图列式的失分率较高,因此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进度安排:

  生活中的数…………………………5课时

  观察与测量…………………………4课时

  加与减(一)………………………10课时

  有趣的图形…………………………8课时

  加与减(二)………………………15课时

  购物…………………………………5课时

  加与减(三)………………………6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0

  学生素质分析:

  我们班学生共有77人,有一大半学生经过了幼儿园教育。从基础知识看,大多数学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有一定数数经验,能动手摆小棒、观察画面等实践活动。从学习习惯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能积极完成作业。但还有部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好动好插嘴,行为、语言无约束性,作业拖拖拉拉。从能力看,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动口能力,但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意识,思考过程欠条理性,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意识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思维,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学习独立性差。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综合为2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处理、空间与图形安排、分类与统计、实践活动。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目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

  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带一年级三班和四班的数学课。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大部分孩子聪明可爱,活泼好动。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他们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

  1. 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并能进行设别。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 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内容 备注

  一 9.1-9.2 新生开学

  二 9.6-9.11 生活中的数

  三 9.14-9.18 生活中的数

  四 9.21-9.25 生活中的数

  五 9.28-9.30 生活中的数

  六 10.8-10.10 比较

  七 10.12-10.16 比较

  八 10.19-10.23 加减法(一)

  九 10.26-10.30 加减法(一)

  十 11.2-11.6 加减法(一)

  十一 11.9-11.13 期中考试

  十二 11.16-11.20 分类

  十三 11.23-11.27 位置与顺序

  十四 11.30-12.4 认识图形

  十五 12.7-12.11 加减法(二)

  十六 12.14-12.18 加减法(二)

  十七 12.21-12.25 认识钟表

  十八 12.28-12.31 总复习

  十九 1.4-1.8 总复习

  二十 1.11-1.15 总复习

  二十一 1.18-1.22 复习

  二十二 1.25-1.29 复习

  二十三 1.30-1.31 期末考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3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四班五班共有学生100余人。由于学生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4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一班共有学生26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较好,掌握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学期我将继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1 、 逛公园——20以内退位减法

  2 、下雨了 —— 学看钟表。

  3、丰收了 ——100 以内数的认识。

  4 、牧童 —— 认识图形。

  实践活动 —— 趣味拼摆

  5 、绿色行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6、小小存钱罐 —— 人民币的认识。

  7 、大海边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实践活动 —— 智慧广场

  8 、阿福的'新衣 —— 厘米、米的认识。

  9 、我换牙了 —— 统计

  10 、儿童乐园 —— 总复习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 100 以内的数。并能认识计数单位 “ 百 ” ,知道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20、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 、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 、经历探索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6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7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 1 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8 、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重难点:

  20以内退位减法、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厘米、米的认识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 、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 、重视培养习惯。

  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五、教学具准备:

  计算器、图形、挂图、小棒、图片

  六、课时分配建议:


周次


课时


新授


16


64


复习


3


12


机动


1


4


合计


20


80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15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习4课时

  数学, 国标, 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