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04 14:34: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语法新授课,主要是学习由关系代词who,which,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要求学生认识定语从句,了解定语从句的结构,并能熟练的运用定语从句。从历年的中考真题来看,对于定语从句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单选题、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中,当然还有就是从作文之中体现出来。所以定语从句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辨认出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趣味和实用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出由who,which,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

  难点:当who,which,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动词的宾语时可以省略。

  四、教学方法:

  课上我借助多媒体,结合竞赛形式,力求使枯燥的语法生动趣味化,帮助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句子,说出特点差别,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语言规律。多鼓励学生,尽量弱化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学生敢于张口,培养自信增强语感。

  五、教学过程:

  Step1.师生互相了解(语言点:who, that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教师让学生用英语描述一位同学,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描述寻找这位学生以这种方式主动与学生相识。

  (2)教师边听不同的学生描述边寻找被描述的学生,同时,适当板书学生所说的描述人物的话语。

  (3)教师找到第一位被描述的学生之后,请学生注意黑板上的句子,启发他们将这些短句连成长句。教师先示范用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o, that连接这些句子,然后让学生总结规律并模仿将黑板上的句子用关系代词连起来;学生再用定语从句继续描述其他同学,以此帮助教师找到更多不认识的学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了学习情境中,可以有效减轻学生们的学习焦虑感。这种师生互动也容易快速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在导入定语从句时,我没有先将语法概念告诉学生,而是直接呈现定语从句的用法,不仅直观清楚,省时高效,也锻炼了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Step2.猜谜语(语言点:which, that 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

  (1)教师呈现一些用定语从句写成的谜语让学生猜测,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并说出which和who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区别。

  (2)教师用小黑板或多媒体演示主句与定语从句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并请学生仿照这些句子用which和that 创编一些新谜语,让全班共同猜测,教师给予必须的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大黑板上和小黑板上的两类句式,不仅能发现which和who的用法和区别,达到快速理解和运用定语从句的目的,也进一步增加了探究所学语法的兴趣。创编谜语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和想象空间,并由此开始了下面的连句活动。

  Step3.看图片谈论人与物(语言点:练习用who, which或that将短句连成定语从句,了解主从句的位置关系)

  教师呈现一些标有文字注释的图片,引导学生将图片上的短句连成定语从句,并用动画效果来显示正确语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语法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情景展示,巩固和扩展所学语言,图片注释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支持。注释句子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有新的挑战,使学生乐于实践,不怕出错,边学边用,通过前面的这些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定语从句的概念和用法,学生们基本上能归纳出来,从而加深印象。

  Step4.做调查“what kind of music/ musicians do you like/ prefer?”(语言点:用定语从句进行交际来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完定语从句的概念和作用法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用“what kind of music/ musician do you like?” “I like/ love music/ musicians that/ who”来谈论自己的爱好,在讨论的同时用定语从句记录小组中其他人的爱好,最后向全班同学做简单的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几步中已经对定语从句有所了解,这一步适时地通过做调查让他们表达出完整的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来。加强巩固,在表达过程中,学生的语句会有较多扩展,教师可以走到各组中间给予适当指导。为下一步写作做好铺垫。

  Step5.写调查报告(语言点:用定语从句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将上一步的调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总结前一步的活动,并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Step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这一步是整节课的升华,能够用一节课的时间既完成语法的落实,又有梯度地将听说落实到读写上,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有效避免了枯燥、单调的讲解和练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说课稿 篇2

  我所设计的说课内容是高一历史第十课《服饰》。本校今年的历史教材是使用最新的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而我把它理解成了四个字“以人为本”。所以,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在本人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无不贯彻了二期课改的这种理念,这也正是我设计《服饰》这课内容时的根本出发点和基准。

  在历史课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新的历史教材就是以人类生活、人类文明为主要内容,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揭示人类生活的特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这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抓住服饰与自然因素、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间的密切联系这样一条主线,这同时也是这个内容的难点。根据这条主线,这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服饰是人类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实用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因为服饰它既是人类生活的内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也必然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演变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去了解人类的文明,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已知到未知。为了解决以上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powerpoint与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配以多种教学方法,从服饰的起源、服饰的构成、服饰的社会功能三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我采用3—4分钟的时装表演片段导入,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服饰世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得学生明白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能发现历史,发现美。历史是枯燥的,同时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兴趣”,对于学习历史来说,至关重要。历史课应该“以感性与理性并重为特征”,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二期课改的课程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让学生“集中和深入地了解以中外文明进程为背景的具有重要地位或巨大影响的历史史实”,“能够在较为抽象的方法论层次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搜集、提取、整理和解释相应难度的史料”,“能较为熟练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汇到学习与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去”。根据这个目标,在设计该课内容时,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发展情况,比如服饰材料,地区服饰与民族服饰,特别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得有效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了搜集、甄别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当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让学生查找资料之前,我也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网址,这样既节省了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也使他们在查找时能够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这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当然,仅仅让学生掌握有关服饰的史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应该使学生对于这些史料能够“理解其内在联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与评价;懂得它们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的客观条件和内在原因”,并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解释、评价历史事实”。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单独思考、集体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在介绍不同服饰的材料发展时,让学生讨论服饰的材料构成与地理、气候、物产、技术、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是影响服饰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介绍服饰的基本构成时,着重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三寸金莲”与缅甸克扬族妇女所佩戴的铜项圈“佩饰”,讨论它们所反映出来的病态的美以及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摧残,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同时在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时,我也是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服饰的样式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服饰。在“服饰的社会功能”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服饰的护体、遮羞、御寒和装饰这些最基本的功能外,着重也是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讨论服饰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社会功能的演变与发展。如服饰在封建社会中的维持身份等级秩序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历史材料补充介绍相互配合,充分实现了师生的互动,既体现了历史课程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促使学生形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服饰这个内容与其他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

  在设计这节课时,虽然所有内容都需要从古今中外进行联系讨论,但是,我的切入点和重点分析的都是从中国史的内容。比如,有关服饰的材料,我主要设计介绍的是中国的丝绸,而在服饰的构成中,我也是主要介绍中国的“三寸金莲”,至于服饰的社会功能,则是介绍和分析中国清朝官服的补子图所反映的社会等级。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国情,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潮流,感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特征,具有对国家、民族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希望能使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各国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为中国历史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中外史实的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要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具体操作还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脱节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但是我已经尽力在实际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以期能够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给学生以实际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二)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三)导语:

  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七)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

  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

  记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啸呼状,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说课稿 篇4

  我所要说课的内容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黄河之水天上来》。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总体地位及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学生从小学向初中学习的过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别强调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本教材每单元设的主题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一篇介绍“黄河——母亲河”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前几课《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的基础上,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母亲河,感受到母亲河的雄壮、伟大,从而产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增强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长江”和“黄河”为主题的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2、 教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5——6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价、欣赏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⑴知识与能力:知识①了解认识我们的母亲河——黄河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学习这种写法。能力:联系文中内容,优美句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感受、表现、评价和想象创新能力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对黄河的介绍,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黄河、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的意识。我将本课重点确立为在认识黄河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有侧重地介绍黄河的方法。难点在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结合教材本体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学生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将无法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构建学生的知识,语文学习的意义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个人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得到一些感悟和发现,生成新知识和情感,这才是大的语文观,不是局限于书本,而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所以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是运用了一种学生自主去合作、探究地生成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背景分析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所以学习本课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家园。

  教室、教具、师生关系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都属于教学环境,为了使离黄河较遥远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它的魅力,我将采用大量的图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慈爱、民主、合作的氛围,从而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教与学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看法,实现教学相长。我运用启发、讨论、开展多种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初一学生特点,将本课的一些内容的直接学习变成由学生自己来做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讲解,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查找各种资料、说古诗、讲故事等拓宽学习的范围,提高能力,在体验中加深感受、理解。

  五、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从三个维度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具体过程如下:㈠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本课主题㈡黄河诗词㈢畅所欲言㈣思考探究㈤我来做导游㈥我的视角㈦日积月累㈧语言小知识㈨不废江河万古流㈩行动起来(十一)布置作业

  本节课开头我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既引发学生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下子进入状态。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大禹当年治的是什么水吗?”由此引出本文所描写的对象——黄河。然后给学生看一组黄河图片,简单介绍黄河的重要,自然进入新课。

  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黄河的诗词,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将本文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出处引出来。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做出了努力。

  畅所欲言环节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次考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黄河,给大家一个粗线条的大略印象,本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表现自己的欲望,我们要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感。这种感受是任何一种夸奖都无法得到的,它对提高学生能力,树立自信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铺垫之后,开始了我们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思考探究。先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学生合作学习,找出黄河的特点,懂得它的地位、重要性。对黄河有一个整体印象。接下来学生默读剩下的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然后进行知识整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合作能力。

  如果只是依照课文来一一对黄河的各部分进行介绍,那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太枯燥乏味了,所以我变换了方式,让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处著名景观,让她们以导游的身份一一解说,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写作的顺序(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这样活动就生动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 情,学生在解说中充分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加上图片的演示,学生会觉得身临其境,对黄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处著名的景点仿佛都在亲身游历。在活动中,情感体验中形成直观的认识,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了我的视角,让学生来说出全文的哪一部分最精彩。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的能力。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并敢将它说出来,而且能解释原因。人人说,大大地提高了表达能力。

  语言小知识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拓展、延伸。学生找文中优美的修辞,说明方法,说出为什么好,体会它的妙处,突破了难点。语文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应该开发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理解、知识体验融汇从而重新构建出新的知识,同各科更广阔的知识相结合,形成大的语文教学观,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给学生介绍了“为什么跳进黄河洗不清”,然后让他们也去搜集,讲,拓宽知识面。

  接下来我利用几幅黄河被污染的图片,向学习揭示黄河现在的严峻形势,让他们自己想象自己是黄河,会向人类说什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号召学生共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进行表态并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倡议书又加深了这一环节的作用。这几个环节,是对学生环保意识、保护国家、保护黄河、保护生态的一次教育,较好地进行了德育,并渗透到教学中去,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

  1、两篇作文:一篇直接表意抒情,写《我心中的黄河》。一篇引用材料,运用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为保护黄河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任选其一)

  设想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设计能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它比知识更重要,我注重每节课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再次加强德育教育。

  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合作学习为手段,以一整套的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用目标来追问,澄清思路,努力使细小的环节都指向主题。我本课的设计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书承接上一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是上册书的最后一章,本章书虽然在中考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却是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一章,也是初三阶段所要掌握的可燃物的最后内容。因此,从形式上该课题以最常见的现象——燃烧展开,向学生介绍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然后结合化石燃料及其燃烧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章。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及其异同。

  (2)认识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活动,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上的`有关问题。

  (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掌握在火灾中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目标:

  (1)能科学地认识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通过应用灭火原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灭火问题,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安全意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提高学生防火、灭火意识。

  难点

  1.能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解释一些生活常见现象,

  2.理清并区分缓慢氧化、燃烧、爆炸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

  (1)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2)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所出现的不同的现象

  (3)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常识

  2、欠缺的东西

  (1)对“着火点”、“可燃物”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2)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但对于拓展性的知识运用还不熟练。

  3、学习的困难

  在探究性实验中对于实验的设计不够严密

  教学法设计

  1.设计理念

  本课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主,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来。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般上复习课时,由于时间较紧很多老师往往直接帮学生把知识归纳、梳理好灌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课堂效率,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本人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要上好一节复习课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复习课上“活”上“新”,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知识梳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课的内容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学生对此的掌握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防火意识仍不是很强,尤其是应用能力、自救能力差,能说不会做,针对这一点,本课所选的教材均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并增加了 “真实案例”、 “安全知识竞赛、” “离奇的火灾”等题材,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又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复习是知识的一个归纳和总结过程,所以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法,以“烧不坏的手帕”、“草原灭火”、“真实案例”、“定点爆破”、“小小专家猜一猜”等环节引入复习的内容,让复习课上活上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本课还运用了讲练结合法、问题教学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主要运用了竞争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例如:在“安全知识竞赛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消防安全知识进行竞赛,在竞争的同时也运用了合作学习法,在“想一想”、“议一议”之中学生也要通过合作,讨论来总结、归纳知识。此外学生也运用了观察学习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

  教具准备

  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小手帕、多媒体电脑、灭火器。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说预设】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 点 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有声有色 掏掏耳朵 抹抹鼻涕

  2、填写合适的字

  ( )算盘 ( )螺丝 ( )药末 ( )脂粉 ( )钢琴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二体育篮球课《变向运球过障碍》,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想,学法指导,教学结构五个部分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篮球:变向运球过障碍

  2、游戏:运球过障碍接力比赛

  (二)编排意图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而进行的攻守交替、集体对抗的球类运动项目。经常参加篮球活动,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篮球运动形式灵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并容易普及,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篮球变向运球过障碍的基本技术,它是在行进间运球的基础上进行选编的,虽然是基础动作,真正掌握好,学会运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让学生有兴趣的去接受,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85%以上的同学能够掌握变向运球过障碍的技术动作。

  2、发展学生控球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3、激发学生兴趣,自觉参与学习和锻炼,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手控制球能力,脚步动作的质量,手脚协调配合。

  (五)教学关键

  为了避免学生变向运球时球脱手,身体不协调,在讲解、示范运球技术时要讲清动作要点,在慢速中体会动作。

  (六)场地、器材

  篮球场2个、篮球41个、障碍物20个、录音机1个、小黑板4块、多支粉笔。

  二、学情分析

  (一)有利因素

  由于学生对篮球活动兴趣高,模仿和求知欲强,爱表现自己,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课的内容表现较强的求知欲。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难调动。

  (二)不利因素

  虽然学生掌握一定的篮球技术,但学习新的技术动作还是有阻力,个别学生心理因素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顺利进行。

  (三)主要困难

  由于高二年级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怕自己动作做不好而难看,练习时可能出现比较被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技术特点安排练习,不要过分强调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达到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想

  (一)启发教学法

  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求异创新。

  (二)讲解示范法

  1、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激发练习方法。

  2、通过讲解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使学生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三)对比练习法

  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变向运球过障碍的技术动作各不相同,通过不同学生的展示,其他学生经过评价、对比,获得多种的变向运球过障碍的技术知识,激发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四)游戏法

  游戏能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发挥学生运球特长。

  四、学法指导

  (一)运用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二)提问和讲解示范的'教学,可提高学生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三)游戏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结构

  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划分为导入热身,学习与体验和身心放松三个学习过程。

  (一)导入热身

  1、课的常规

  ①集队。

  ②师生问好。

  ③宣布本课的内容。

  ④检查学生着装,安排见习生。

  要求:快、静、齐。

  2、准备活动

  ①篮球场运球慢跑。

  ②多种篮球基本技能技巧的练习。

  组织:学生围成圆圈教师站中间。

  教法:带领学生练习。

  要求:学生积极模仿,要控制好球,关节充分活动开。

  (二)学习与体验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手段来进行教学。

  1、提问:篮球有几种运式方式。

  这样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体现了课改精神,了解了多种运球方式后在以下的练习中可以加于运用。

  2、运球过各种障碍物图形的练习。

  ①教师讲解、示范。

  ②学生练习。

  学生在练习时应把障碍物当作防守队员,要控制好球,使球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不容易失去。

  ③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技术动作,注意调动课堂气氛。

  ④每组由一个学生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

  ⑤学生自设障碍物运球练习。

  学生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设计障碍图形。

  ⑥运球过障碍接力比赛。

  以组为单位,运球过蛇形障碍进行接力比赛,在障碍物的另一端的小黑板上写上教师要求的内容,并进行评比。

  (三)身心放松

  这一部分是人体活动由动态恢复到静态的一个部分,安排一些放松运动,可以使学生身心疲劳得恢复。

  1、舞蹈放松

  通过优美、熟悉的音乐和轻柔的舞蹈放松。

  2、教师小结

  3、学生自我评价。

  4、安排学生收拾器材,下课。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同学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同学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同学充沛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同学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笼统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同学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同学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实质属性。

  2、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 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同学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同学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同学回答,例1 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 1分米= 10厘米=100毫米

  所以 0.l米=0.10米= 0.100米

  这样,同学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动身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同学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规范)强调: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 0.10米= 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考虑符号“→”,先让同学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考虑箭头“→”,让同学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同学归纳概括事物实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同学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局部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 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同学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笼统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同学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妙: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 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同学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同学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 8.0 880.00 80.80 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 0.25和0.205 0.7和0.07 3和300 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同学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牛津8A说课稿 Online travel说课稿11-02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比尾巴》说课稿08-21

《燕子》说课稿08-23

翠鸟说课稿08-19

左右说课稿08-19

春晓说课稿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