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

时间:2024-08-09 12:17: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主题

  《感悟沧桑巨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的内容,我所认为的综合探究,就是通过让学生探究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回顾这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开拓思维,学会如何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主题并非主办方指定的,我之所以选这一内容,原因是我曾经上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而且那节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最失败的一节。在那节课后,我也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也很想重新再上一次,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还是自己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

  二、说课标

  涉及这一课题的课标内容有两点: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知识点的深浅度,既不会重复小学里所学的旧知识,也不会提前初三的知识点。课标中出现的动词主要是“举例”、“列举”,就我的理解,这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而举例或列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应和了这一课的标题中的“感”和“悟”,如果这节课只有“感”没有“悟”是失败的;如果只有“悟”没有“感”,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考及领悟,是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这就是我设计这堂课最初的想法,也指引我以后的设计。

  三、说教材

  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不能一味的舍进取远,毕竟教学设计也是有成本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也要有效率。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课本和图册也是很重要的。这种观点也是我与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多次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同样也在努力培养自己利用教材的能力。

  在设计这堂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中的内容,发现蓝田人所生活的环境变迁是很好的一个线索,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原古蓝田的环境、现代蓝田环境恶化的原因,教材中用两段话分别做了论述,最后一段把结论也得出了。我就想,如果学生只是阅读教材,是否就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了,如果这样就可以了,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45分钟的教学?这也是很多老师不上综合探究这一课的原因。

  如果从建构主义学说来解释的话,就很简单了,学生机械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有个感知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材中没有形象地描述出蓝田的地理位置,人类对蓝田的开发也没有形象的事例。我想这两块内容就需要我开发其它课程资源来弥补了,至于怎样把这些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来,又是后面的工作了。

  四、说学生

  对学生程度的判断是我最弱的一项,原因之一是我的教学阅历还不够丰富;原因二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忽视这一点。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怎样提问题、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与对学生情况的判断有关。我想这也是我以前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凭我现在的水平我很难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很大的帮助。我选取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给我提出意见,我再进行调整。我想多次以后,对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说过程

  通过设计前期的工作,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感受篇、探索篇和领悟篇。感受和探索两篇都以蓝田所在的关中自然环境变化为线索,领悟篇是对前两篇的一个归纳和升华。为追求完整性,最后也重新回到蓝田这个话题,让学生为改善关中环境提出建议。

  六、说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一堂课太重要了,这个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其观赏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达到“感”和“悟”。

  我在让学生了解古蓝田环境阶段,设计了一个简单地考古程序,先看到被发现的动物化石,让学生利用课外知识猜猜动物的种类,同时来思考,适合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特点,再引出蓝田真实的地理环境下实现这样的自然环境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蓝田人的资料,也了解了蓝田的地理位置。

  在让学生了解蓝田环境变迁的原因阶段,我使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除了提供教材中的文字,还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的描述,比如:曾经有哪些朝代是以关中之地为都城、一些有名的建筑(秦朝阿房宫、西汉上林苑、唐朝别墅等)、古时候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等。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自己归纳出原因。最后,我只要把这些原因理一理就可以了。

  在设计这一阶段时,我突然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原因都属于中国古代人类的开发,我要怎样才能把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联系进去呢?我找了一个关于渭河受污染的新闻视频,把学生从古代情境中拉出来。

  在领悟篇,选择怎样的方法,我花了不少心思。既然是领悟就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同时要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要怎样把学生悟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呢?而且领悟出来的东西要不仅只局限于蓝田这个话题,更要适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话题。而且,我还有个想法,想通过这个活动,把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知识都融合进去,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提供给学生两个角度和一个任务,即:从古人的做法中、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合理利用自然和改善自然的事例,通过举例获得启发,从而形成改善关中环境的建议。

  就教学设计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经常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几年的无数次的失败,让我充分地认识到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难度,没有几十年的磨练是无法办到的。所以,我还会继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下去!

《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相关文章:

家乡巨变初中作文03-29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9-10

说课稿05-15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范例04-20

《蛙泳》说课稿10-18

《颐和园》说课稿07-16

《重力》说课稿10-14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悟沧桑巨变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主题

  《感悟沧桑巨变》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的内容,我所认为的综合探究,就是通过让学生探究一个或几个问题,来回顾这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开拓思维,学会如何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主题并非主办方指定的,我之所以选这一内容,原因是我曾经上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而且那节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最失败的一节。在那节课后,我也听了很多专家的意见,也很想重新再上一次,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还是自己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

  二、说课标

  涉及这一课题的课标内容有两点: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知识点的深浅度,既不会重复小学里所学的旧知识,也不会提前初三的知识点。课标中出现的动词主要是“举例”、“列举”,就我的理解,这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而举例或列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应和了这一课的标题中的“感”和“悟”,如果这节课只有“感”没有“悟”是失败的;如果只有“悟”没有“感”,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考及领悟,是符合一般思维规律的。这就是我设计这堂课最初的想法,也指引我以后的设计。

  三、说教材

  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不能一味的舍进取远,毕竟教学设计也是有成本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也要有效率。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课本和图册也是很重要的。这种观点也是我与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多次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同样也在努力培养自己利用教材的能力。

  在设计这堂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教材中的内容,发现蓝田人所生活的环境变迁是很好的一个线索,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原古蓝田的环境、现代蓝田环境恶化的原因,教材中用两段话分别做了论述,最后一段把结论也得出了。我就想,如果学生只是阅读教材,是否就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了,如果这样就可以了,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45分钟的教学?这也是很多老师不上综合探究这一课的原因。

  如果从建构主义学说来解释的话,就很简单了,学生机械获得的知识并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有个感知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材中没有形象地描述出蓝田的地理位置,人类对蓝田的开发也没有形象的事例。我想这两块内容就需要我开发其它课程资源来弥补了,至于怎样把这些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来,又是后面的工作了。

  四、说学生

  对学生程度的判断是我最弱的一项,原因之一是我的教学阅历还不够丰富;原因二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忽视这一点。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怎样提问题、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与对学生情况的判断有关。我想这也是我以前失败的原因之一,就凭我现在的水平我很难处理这个问题,所以,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很大的帮助。我选取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给我提出意见,我再进行调整。我想多次以后,对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说过程

  通过设计前期的工作,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感受篇、探索篇和领悟篇。感受和探索两篇都以蓝田所在的关中自然环境变化为线索,领悟篇是对前两篇的一个归纳和升华。为追求完整性,最后也重新回到蓝田这个话题,让学生为改善关中环境提出建议。

  六、说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一堂课太重要了,这个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其观赏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达到“感”和“悟”。

  我在让学生了解古蓝田环境阶段,设计了一个简单地考古程序,先看到被发现的动物化石,让学生利用课外知识猜猜动物的种类,同时来思考,适合这些动物生长的环境特点,再引出蓝田真实的地理环境下实现这样的自然环境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蓝田人的资料,也了解了蓝田的地理位置。

  在让学生了解蓝田环境变迁的原因阶段,我使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除了提供教材中的文字,还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的描述,比如:曾经有哪些朝代是以关中之地为都城、一些有名的建筑(秦朝阿房宫、西汉上林苑、唐朝别墅等)、古时候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等。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自己归纳出原因。最后,我只要把这些原因理一理就可以了。

  在设计这一阶段时,我突然发现,教材中所提到的原因都属于中国古代人类的开发,我要怎样才能把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联系进去呢?我找了一个关于渭河受污染的新闻视频,把学生从古代情境中拉出来。

  在领悟篇,选择怎样的方法,我花了不少心思。既然是领悟就应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同时要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要怎样把学生悟到的东西展示出来呢?而且领悟出来的东西要不仅只局限于蓝田这个话题,更要适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普遍话题。而且,我还有个想法,想通过这个活动,把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知识都融合进去,所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提供给学生两个角度和一个任务,即:从古人的做法中、和现实生活中寻找合理利用自然和改善自然的事例,通过举例获得启发,从而形成改善关中环境的建议。

  就教学设计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经常会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几年的无数次的失败,让我充分地认识到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难度,没有几十年的磨练是无法办到的。所以,我还会继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