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说课稿

时间:2022-08-11 09:58: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春》说课稿(精选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说课稿(精选21篇)

  《春》说课稿 篇1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一)本课教学重点的定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新教材《品德与社会》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课。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课文借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等格言名句,引领学生进入人文的春天。融会农民春耕春播、城市各行各业春季开局的工作等生活劳动场景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春光,珍惜每一寸光阴。

  教学目标:

  简单了解开春时节社会主要劳动者及其工作方式,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学会抓紧时间、遵守时间,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养成教育是教育低年级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给学生上这一节课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让学生从中明白春天是一年之首,也是做好计划安排的时机,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制订个人计划,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展望。

  2、本课文主要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时间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主题。本课借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等格言警句,引领学生进入人文的春天。课文融会农民春耕春播、城市各行各业春季开局的工作等生活劳动场景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和生活,珍惜春光,珍惜每一寸光阴。

  三、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一)突破、解决教学重点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媒体演示法、实践体验法、情境教育法、观察调查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

  突破、解决教学重点的过程:

  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呈现知识,而是突出呈现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致力于低起点,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把思想品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的追求,来促成学生道德内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把本课设计为五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运用多媒体,初步感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思

  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一组配有解说词的优美画面,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感知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光,万物苏醒了,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春天也是一个成长的季节,从而,使学生与媒体间有了互动的过程。

  活动二:让学生续编故事,探究明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材的使用有选择,学生就会真正体现出主体性。本课的故事内容较简单,但深刻的道理却蕴藏在其中。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来讲故事,并出示有关故事的图一片,让学生从故事内容的比较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明白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有收获。续编故事这一环节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在最后的小结中要有层次的提高,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活动三:故事交流,学习名言。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在上面四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没有必要解释名言的意思,只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名言,自己来体会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思,以及懂得我们每个人应该要珍惜时间。

  活动四:参与实践,体验感悟。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让学生亲自来体验,通过动手写一写,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这一过程来找出一个答案,再通过教师小结的提升,让学生初步认识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时间,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这一较抽象的理解,教师适应当放低要求,只要学生能体悟到一点就可以了。

  活动五:指导实践,初步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

  生活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为了使这节课的教学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上,先让学生夸一夸周围的学生,然后进行自评,使学生懂得自己正处于童年时期,应该紧紧抓住这段美好的时光,多学习知识和本领,进一步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

  《春》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段(句)好,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板书设计:说明

  昐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赞春春风图

  春雨图

  绘春迎春图

  此示意图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总结完成。

  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结束。

  《春》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环节3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春》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春光篇,五篇课文描述了春天的不同风光,语言优美而生动。《春到梅花山》位于五篇课文中的第四篇,上承《春笋》、《雨点》和《小池塘》,下接《草原的早晨》,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人们对梅花的喜爱。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难点则是感受人们对梅花的喜爱。

  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写1-2个生字。

  2、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悟人们对梅花的喜爱。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

  2、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提问法,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又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的课堂将通过欣赏梅花,初步感知;品读课文,体会感悟;趣味复习,自主识字;个性作业,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欣赏梅花,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她唤醒了嫩生生的竹笋,唤醒了沉睡的小池塘,今天,春姑娘又来到了梅花山,一朵朵梅花张开笑脸正迎接着她呢!”我用“春姑娘”将旧知与新知串联,帮学生回顾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让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概念。由此引出课题,在齐读课题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呀?”这时,我一边播放梅花山的录像,一边范读课文,带着学生一起去踏春赏梅,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中。接着让学生自己品读课文,读后请出生字宝宝,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带拼音读,再去拼音读。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从第二自然段的一句话“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入手,抛出问题:“人们为什么喜爱报春的梅花呢?答案就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读完后,交流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这时我以学定教,随机生成,学生交流到哪处,就品读到哪里。当学生交流到梅花的美丽时,我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美丽的景色,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在直观画面与想象相结合中,引导学生体会美文,朗读美文。在理解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意思时,我先让同桌一起来做挨的动作,再用直观的图片展示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样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边读,边想,边议,通过想象,通过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晶莹透亮”的意思,问学生梅花看上去为什么会晶莹透亮,学生通过图片不难看出,在阳光的照射下,梅花是光洁透明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当学生交流到梅花的清香时,我给学生补充一首王安石写的《梅花》,并告诉学生这里的“暗香”指的就是淡淡的清香。用王安石的这首诗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人们喜欢梅花是因为梅花的美丽和清香,这两个原因,学生很容易找到,但是还有一个原因是隐藏在课文中的,学生不容易发现,那就是梅花的不怕冷,如果学生找不到,我就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说梅花是报春的花呢?让学生在第一自然段中再找一找。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这说明梅花不怕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人们喜欢梅花的三个原因:美丽、清香和不怕冷,此时,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上音乐,通过读,表现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三、趣味复习,自主识字。

  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复习课文中的生字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出示一株梅花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可真认真,老师要奖励你们,带你们去看一株与众不同的梅花树。这株梅花树上的梅花还没有完全开放呢。如果你们能读出梅花花骨朵儿边上的`生字,那么,梅花仙子就会让这些花骨朵儿全都开放。”在精心的设计之下,枯燥乏味的生字复习在学生眼中也就变得十分有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容易调动起来。

  指导学生学习写字时,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交流如何记忆字形,我适当点拨和指导。让学习自己选择一、两个比较难写的字来学,随后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他们在一个安静的气氛中专心写字。最后投影优秀的字做示范,以此激励学生写好字。

  四、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读读背背。

  3、利用双休日和家人出去踏春赏梅,欣赏梅花盛开的景象。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可以达到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体会学的欢乐。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综上所述,我板书设计如下:

  4春到梅花山

  美丽

  喜爱清香

  不怕寒冷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

  《春》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面有景美,情美,语言美。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本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盛景。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精品,学习本文可以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第一课,非常恰当。对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这篇课文。

  2、学会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抓住春天景物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写景的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设疑导学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图片等)展示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温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细致描绘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4、设疑导学,步步深入。(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四、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思,练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五、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写景和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己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春》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格律诗八首》中的《钱塘湖春行》。

  一、说教材

  纵观长春版的新教材,增大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量,诗歌的内容均在每册教材的第一课就要出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正确工整默写诗句,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的自读和初步赏析能力《钱塘湖春行》作为中考必考的50篇古诗文之一,说明白居易写的此诗,有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对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让学生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学习古诗应达到记诵、积累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1、通过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采用“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步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名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卖炭老翁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什么?这位作者是谁?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三)、教师解题并介绍体裁特点: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表明季节,行:走,游览

  2、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首、颔、颈、尾)

  (四)、师生共同回顾作家作品,教师说明写作背景。(大屏幕)

  (五)、学诗重在两个方面内容:“读”和“品”。

  一)、朗读训练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评价)

  4、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二)、品读赏析

  (1)解诗(自主学习)

  1、请你说说诗的大意。

  2、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你能看出写的是西湖什么季节的美景?

  3、寻找诗人的游踪。

  (2)赏诗(合作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不是“处处”?为什么“争暖树”?“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有什么深刻含义?从鸟儿的动态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人眼”?这样写与诗题有关吗?这一联我们能否想象将来景物会怎样?它蕴含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悟诗(讨论交流)

  1、“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本诗中景中有情吗?请你找一找最能概括感情的词语?

  2、律诗讲究对仗,本诗中应是哪联?本诗的韵脚?压什么韵?

  3、你最喜欢本首诗中的哪一联?理由是什么?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吗?

  (六)、拓展阅读: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富有激情地总结学习重点,并进行德育渗透,而“授之以渔”即赏析诗的方法。

  (1)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山寺及于湖面,舒卷的春云分外凄迷,水天相接,早莺放歌鸣啼于树,紫燕剪飞啄泥筑巢,既有乱花迷人之色,又有浅草茵茵之态,整个画面景物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行”为脉落,起笔方位,落笔方位,游遍大半西湖,产生了移景换景的艺术效果,随着镜头的闪闪而过,绮丽的风光重现,把我们带入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整首诗描绘的是春回大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天才的诗人与山水结合便是山水之幸事、诗人之幸事,更是文学之幸事,后世读者之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诗人也成就了山水。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钟情于中华灵绣的山水,创作时代更加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赏析诗的基本方法,即读诗、解诗(自主学习)、赏诗、悟诗(合作探究学习)。

  (八)、作业:

  1、流利背诵、工整正确默写这首诗。

  2、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春》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梁鹤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看中国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臵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颔联:感时恨别描绘凄凉之景

  望颈联:忧国思亲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春》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春》,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是有待于引导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酝酿、婉转、黄晕”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揣摩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妙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绘物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把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己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学法。配合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会采用诗歌导入、感知“盼春”、品读“绘春”、深悟“赞春”、积累手法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课。)

  环节一、诗歌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自主发言,说说自己以前所学的有关春天的诗歌。然后进行分类,描写春天的诗歌在情感基调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一种是因春短易逝而感时伤怀。进而引发学生对本篇文章《春》的情感基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多媒体出示的几个问题:

  1、熟悉朱自清的生平及其简介。

  2、重点注意课下注释标注的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理解。同时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比如“酝酿”的酿,日晕的“晕”的读音。

  3、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绘春天,再到赞颂春天,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同时在描绘春天中,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主要内容已经涵盖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已经帮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再读文章奠定基础。

  环节三、研读课文,细节体会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逐层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提炼观点的方法来寻求答案,简单的问题一带而过为逐层分析奠定基础,较难的问题则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学生互评,最终由教师明确重点,加深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盼春

  这里我会让学生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终明确反复、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结合删字法让学生感受反复修辞的好处,最后让学生带着期待和欣喜之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其次,绘春——重点

  这部分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中养成互相学习,互助讨论的良好习惯。

  春草图

  学生有能力自行找出春草富有生命力、嫩、绿、多、柔软的特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会采用换字法,让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冒出来或是长出来”,深入体会作者字斟句酌的妙处。

  春花图

  这部分修辞手法较多,学生可以自行汇报所发现的修辞手法。我会针对拟人、夸张、联想、比喻、排比的修辞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让学生顺势创作相同修辞的句子,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在造句中真正领会修辞的好处。

  春风图

  这部分我会并着重分析”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里的“卖弄”是贬义褒用的手法,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进行朗读。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联用的手法。

  春雨图

  春雨的特点是本部分分析的重点,学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句子,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会锻炼学生在原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最终,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中得出其“细、密、亮、柔和”的特点,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具,顺势播放与之情境符合的春雨视频,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笔下春雨的认识。

  迎春图

  这部分我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在放风筝时孩子们都会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大人们在散步的时候也会是怎样的心情和表情,这里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小练笔,去描绘你心中的迎春图。

  三、赞春

  这里对于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难度的,我会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分别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同时让学生想想,春天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值得歌颂的地方呢?

  环节四、品读课文,品情学法

  这部分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回顾的方式,去思考:

  这篇文章清新自然、贮满诗意,主要是得益于什么?学生可以从情感上去进行品读,也可以从手法上去进行赏析,充分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环节五、归纳小结,联系实际

  学生进行总结,可以是内容上的收获,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领悟,同时教师加以及时的引导和补充,也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口头创作,即兴创作,描绘你眼中的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环节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有关春天的优美图片或者标本,制作成一本春天的画册。同时办一期以春天为主题的板报。

  《春》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词《武陵春》是选自20xx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四首。代表了南宋时期的其中流派之一——婉约派。《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她凄惨的生活水平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主,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呈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另外,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统一编排。单元中五首词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能力,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感受”“欣赏能力”对聋生来说难度偏高。针对本班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窄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b、初步学会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引导聋生反复诵读学会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充分发挥聋生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c、指导聋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d、鼓励聋生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体会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c、在感悟中使聋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前两个目标侧重能力目标,后一个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词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领略婉约词风是本单元的重点,因而定为本节教学重点;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词的感悟、赏析能力。对聋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文学语”是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以语学文”是学习语文的'普遍规律。故在教学中,我采用将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适应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使用诵读法、问题讨论法和描述法等来为教学服务的。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口语、手语)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品读——悟读;从方式上看,师范读,引导聋生跟读细读个读自由读,帮助聋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引导聋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问题讨论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聋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我注重小组互相研讨,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且提问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及延伸的问题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聋生对整首词的理解,达到发展聋生形象思维,增强思辩能力的目的。这几个问题是: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李清照愁从何来?

  4、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5、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6、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7、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8、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描述法

  引导聋生合理想象,将词作转化为画面,让聋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这样做既对聋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又培养了聋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

  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聋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聋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节奏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聋生学习词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聋生积极参与的探究活动。为此,安排大量的聋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聋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聋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聋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出示两书《诗经》《宋词今译》。这样导入从视觉上吸引聋生,营造气氛,唤醒聋生对词的喜爱之情。板书课题。

  第二步、资料助读。让聋生简介词人生平、展示词人的个性名片,了解历史背景,师作补充,有助于聋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聋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引导。本环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与历史课的联系。培养聋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通过制作人物名片,培养聋生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由于语言障碍,聋生面对众多的资料往往无从下手,缺乏甄别能力和概括能力,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这个环节。

  第三步、师生共同赏读。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

  (一)初读---找愁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注意读出停顿、节奏与语气。)

  2、聋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字词意,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聋生概述了解整首词的大意,教师指正。

  (二)细读---读愁、析愁(课件)

  1、师生共同逐句学习词的上下片。(结合词的背景知识理解词义)

  2、引导聋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意,再现画面。

  为消除聋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先作个示例,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学习中,老师要激活聋生自主、合作、讨论,通过同伴间的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聋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品读---品愁

  赏读词作,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1、女人都喜欢打扮,可是李清照却“日晚倦梳头”,为什么?

  2、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聋生体验,老师点拨。聋生在读的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体验,老师对体验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感悟---议愁

  1、李清照愁从何来?(边小结边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聋生准备、教师引导。聋生品味、教师点拨。聋生对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赏析,着眼于名句、关键词,教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读完这首词,你想对李清照说什么?

  2、如果你是李清照,你将如何消愁?

  聋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聋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的形式,使聋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聋生学习的灵感,开阔聋生学习的视野。教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第五步、反馈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

  你认为怎样学习词比较好?谈谈你从本节课中你学到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3、再读整首词。

  聋生总结,教师归纳。让聋生学习阅读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欣赏词的基本过程。让他们试着提出疑惑,学会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第一二题背诵并默写《武陵春》这首词;请上网搜索有关描写“愁”的诗句”为必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第三四题为任选题,难度较高,要求聋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品味写“愁”的技巧。因为聋生常常会说,但怕写,作业中写的任务是为了以读促写,把发展聋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聋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以简笔画一艘舴艋舟为中心,舟中用红笔写上一个大大的愁字,突出本文的主旨,上面是一个个貌似石头的方框,每一个方框内分别写上国破、家亡、物失、夫逝、……把愁字形象化,概括化,艺术化,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

  《春》说课稿 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领略《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

  3、展示收集的诗歌

  教学重点:联想品析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赏析诗歌,

  师:那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它和我们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板书:五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出示诗的节奏)分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真棒!

  师:请同学们再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板书喜)喜就是什么心情?杜甫因什么而喜?

  那杜甫为什么因为这场雨而喜呢?这场雨有什么好处呢(出示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生朗读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板书:知时节)

  师: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奇怪哦!这春雨其实是想下就下了,在诗人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春雨知道时节了呢!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我们的心,来得及时,善解人意。春雨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亲人)”“就像我们的……

  这真是一场好雨!怎能不令人欣喜呢?(生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

  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出示3、4句)齐读,谁来说?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潜”)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

  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师:是呀,春雨就是这样无私、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感情读3、4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欣喜,又感激呀。感情朗读三、四句吧。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五、六两句。

  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

  师:你从哪个字词体会到喜了呢?

  生:野径云俱黑。(说明雨继续下。下个够,是一场透雨。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物多高兴呀!诗人望着这(板书(雨意浓)夜晚心中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七、八两句)(全班齐读)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说意思)

  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那诗中是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景象的?“红”和“重”

  师:为什么?

  生:“红”写的是花;“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山上的树木呢?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师: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板书:春色美)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三、拓展、总结1同学们,优美的诗词往往具有非常强的韵律感,可以谱成很动听的曲子,好,咱们来欣赏欣赏吧。(升华诗情画意)播放古诗新唱。

  2、在咱们学过的古诗词里,还有很多写雨的诗句,比如

  还是好多描写春天的诗,能展示收集到描写春天的诗吗?号称“诗圣”的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展示)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诗歌。

  3、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春》说课稿 篇11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作者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八、教学流程

  (一)课文引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以及对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同时展示课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由景入情,进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多媒体课件的配合,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春天的景象,而课件文字的背景画面又暗示了该段文字的主题,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分小组讨论六幅春天的画面,并且给出“研讨提示”,但学生的研讨并不限于提示,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体验的个体差异,不求结论统一和唯一,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景物特征词语感悟春的美丽。如“春草图”,通过“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变句分析,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全班共同研讨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了解简洁有力的开头结尾对点题、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了解拟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传情达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带着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行朗读,并勾画出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写一个。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设计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用精炼、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形象直观,使美丽、温馨的春天永驻学生心中。

  《春》说课稿 篇12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3教学重点、难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年龄小、感悟力还不成熟,结合本文的体裁特点,重点设为目标的(2、3、4),难点设为目标的(4)

  第二、分析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分析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己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求新、求实、求精。

  春景:宏观——山、水、太阳

  微观——草、、花、风、雨、人

  春情:热爱、奋进

  补充说明:根据学生情况,分两到三课时。

  《春》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春到沂河:柳琴曲,王惠然作于1975年。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引子(散板)和第一部分(快板)取材于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描绘了沂河两岸的明媚春光。

  第二部分(慢板)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韵味。

  第三部分(快板)是一个变化再现段落,快速强烈。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非常强烈的气氛。

  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聆听柳琴独奏《春到沂河》,感受乐曲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相像乐曲所描绘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

  2、认识民族乐器——柳琴,感受其音色,以及在《春到沂河》中所塑造的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

  3、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提高学生欣赏民族器乐曲的能力。

  所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乐曲的旋律,相像动人的景象。教学难点事提高学生对民族器乐曲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乐曲的情绪、把握乐曲内容。

  四、学法指导:

  《春到沂河》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复习歌曲,感受春天,游戏活动这三部分组成。其中“感受春天”又包括了:看春天、说春天、赞春天三环节。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歌唱美、创造美这一系列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同学们,请看窗外,现在是什么季节呀?”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的情景里。接着我告诉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唱首春天的歌吧”,这时候,学生就可以看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歌单,拍着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唱起了歌曲。我又采用听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辨自己和老师模仿小黄鹂唱歌的不同,突出强弱关系,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使演唱更加完整悦耳。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看春天。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关于春的录像,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钢琴旋律,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得到艺术的感染,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得到培养。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春景用语言来描述,并进行模仿。也许有的孩子会说太阳,有的学小鸟,有的用身体表现柔柔的柳条,还有的渴望在草地上放风筝。通过这一部分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就把语言、律动、音乐、美术、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新课标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精神得以体现。这样的教学,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学生积累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语言,也为后面的创编歌词打下基础。

  接下去,我又让孩子们用优美的旋律去歌唱春天。欢快的音乐像小朋友在做游戏,舒缓温柔的音乐像春姑娘在翩翩起舞。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让他们在感受音乐中丰富了想象,在想象中又进行了乐感的培养。接着,我让学生分小组为这段旋律填写春天的歌词,这唤起并促进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是自已生活中的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创作,发挥集体协作精神,我再让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这样的创作活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孩子们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肯定、愉悦。最后,我采用情景陶冶法,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创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草地,在春天图案的背景下,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知道了春天到底藏在哪里?它,在温暖的阳光里,在嫩绿的枝头上,在大家的歌声里,在老师的笑脸上,在我们的心里,在美好的生活里。孩子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珍惜幸福生活。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春》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春》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长春版教材八年级(上)第20课《传序书箴四篇》中的一篇,本序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地点在今陆兆山桃花岩。从弟即堂弟,。文章记述了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叙天伦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等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2、教学目标

  (1)掌握“逆旅,阳春,烟景,大块”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有关“序”这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经历与性格特点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3)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4)体会李白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热情。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李白的名诗名句。

  五、说教学程序

  (一)作者简介及其“序”

  (二)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四)结合文意探究主旨

  (五)背诵默写

  《春》说课稿 篇16

  分析:

  1、从《纲要》目标上来分析

  2、对中班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发展特点(孩子更关注的人的活动)

  3、(活动的背景及来源)周二进行了"远足"活动,让幼儿看一看春天的景物、植物是什么样的。并且班上也开展了一个有关春天的主题活动《春天的游戏》,可以通过《春天》的绘画把这两个相结合。

  4、分析本班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前期经验(主要是色彩和造型方面)

  目标:

  1.喜欢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印象和情感体验;

  2、能够利用色彩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尝试大胆表现在远足活动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准备:

  物质准备:油画棒、彩笔、白纸、远足照片

  经验准备:回忆讨论远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过程:

  引入:欣赏一首春天的诗或歌,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看到的树木、花草、动物、人们服装等方面的变化。后面提供春天植物的照片请幼儿观看,并讨论你准备画什么。

  操作: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看指导。(师幼共同创作。目的是为幼儿创造更为和谐的创作氛围和为幼儿提供适宜指导。)

  分享:(自主分享:创设主题墙饰)等所有幼儿都画完的时候,把画收上来,再请几名幼儿来说一说你画的内容是什么。可以根据幼儿绘画情况总结春天的特征。

  结束:自然结束。

  延伸:在过渡环节可以利用自己的画编"春天的故事"。

  也可以和幼儿交流一下在春天我们能怎么样不生病,有什么方法,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可以在美工区把它画出来。

  《春》说课稿 篇17

  【说教材】

  《触摸春天》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令我怦然心动。课文讲述一个叫安静的盲童,用双手和心灵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的举动,从她悄然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让人深切感受到盲童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教学本课,我要以文本为契机,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内化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本课的设计基于以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货的任务。本课的设计将力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想象中补充语言,在写作中发展语言,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本课的设计,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盲童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感受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热爱生活就能创造缤纷的世界。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前安排“假如我是盲人”的体验性游戏: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找物、书写等活动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课的设计思路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积累迁移”三步走的顺序,分“导入、悟读、拓展”三个教学板块进行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联想想象法与写作训练法。另外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结合教法,指导学生用以下的学法来学习本课。

  【说学法】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与文本对话,通过朗读、勾画、标注、讨论、交流、想象等多种方法,实现思想与思想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活力。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说教学程序】

  基于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重难点,我拟定以下教学程序,一共分了五个板块:

  u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u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u品味语言,触发感悟

  u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u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一、情境导入,质疑激趣。

  一上课,我让学生参与,情境体验: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展示春天的图片(课件演示)。选一个小组闭上眼睛,参与体验,在别的小组观看优美的春天图片发出啧啧赞叹时,让这一小组说说不能看的心情是怎样的。从而引出:一个盲姑娘,她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春天,亲近春天,触摸春天。(相机板书:触摸春天)

  在揭示课题之后,围绕着课题,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静会怎样触摸春天?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她感受到的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由于学生对盲童的生活体验知之甚少,此时心中一定会充满了好奇和疑惑。表层的原因是她眼睛看不见,只能去触摸。但深层的含义孩子不读书是体会不到的。因此我就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这几个核心问题来展开教学。

  二、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让学生用合作探究来进行本课的初步学习。

  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安静(随机板书:安静)流连花间、意外拢蝶、放飞蝴蝶三件事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句子。

  (2)四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品读勾画的句子,讨论盲童安静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她神奇的灵性表现在哪里?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预习步骤先自学再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一步建构新知识,为展示自己的见解作好准备,真正实现了学习领先,达到自主学习的实效。)

  三、在小组学习完之后,我引领着学生进行品味语言,触发感悟

  (一)首先让学生生品读语言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感受安静触摸春天的多姿多彩。

  1、根据小组汇报文中描写安静怎样触摸春天的语句。

  相机出示句子:“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有露珠的月季花。”

  2、引导学生抓住“流畅”、“磕磕绊绊”、“极其准确”这些重点词,向学生质疑:为什么安静能在花丛中走得如此流畅,体会安静对环境的熟悉,对生活技能的掌握自如,同时感受安静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在学生对这段文字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这时我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音乐中畅想:安静在花香中穿梭,她会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多种感官经验想象安静内心的春天。

  (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让孩子通过想象激活对春天的记忆,和安静一同去触摸春天独特的美丽,体会安静虽然看不到春天特有的美丽景色,但她乐于用其他方式去感受,这都缘于安静对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有了这些充分的感性的积累,为下面的悟做好准备。)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感受安静触摸生命的律动。

  1、先让学生探究感悟,安静用心灵体味生命。

  在讨论“盲童安静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她神奇的灵性表现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时,我相机出示句子: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让学生反复读来更深地理解“竟然”“惊讶”,体会安静凭借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进而来理解“神奇的灵性”。若不是这神奇的灵性指引着安静,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会被安静拢住。

  2、为了让学生走进安静的心灵去体会安静拢蝶时的心路历程,接着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课件再现安静“拢”蝴蝶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奇妙的感觉。来,闭上眼睛,此时,你就是安静。(音乐起),你慢慢伸出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你极其准确地伸向了一株沾着露珠的月季花。你的手指悄然合拢,一个小小的生命在你的手中扑腾着,安静,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和老师动情的描述很轻易地把学生带进了春天的花园。这一设计,把文本中描绘安静“拢”蝴蝶的画面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验到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创造了这个奇迹。相机板书:创造奇迹)

  (三)、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联想,感受安静触摸世界的缤纷。

  1、在体会安静放飞蝴蝶时,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弧线。”

  2、反复朗读,质疑:安静明明是个盲童,“张望”这个词是否用的正确呢?引导学生抓住“张望”一词,深入思考:安静为什么将这悄然拢住的蝴蝶又放飞了呢?经过我们师生讨论交流:学生深刻感受到:张望是安静在用内心在张望,安静渴望自己能像健全的孩子那样能亲眼看看这缤纷的世界,于是把这种渴望之情全部寄托在了那只蝴蝶身上,让那只蝴蝶化作安静的眼睛去看这缤纷世界吧!是出于对生命的珍爱和对飞翔的向往才使得她这么做。(板书:珍爱生命)

  3、随后创设情景──课件动画演示蝴蝶飞过花丛,飞出花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蝴蝶可能会飞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色。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过了高山大海,欣赏了无限风光,触摸到了春夏秋冬四季,触摸到了人善与美的心灵,触摸到了所有美好的世界。

  (在师生共同创设的一幅幅立体的、动态的、有生命的画卷中,学生感悟到“蝴蝶就是安静的眼睛”,学生的心灵已幻化作了那只蝴蝶,带着安静的眼睛,带着安静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时空中穿梭旅行,这个盲女孩,凭着对生活的爱,用心灵的眼睛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看到了整个缤纷的世界。相机板书:缤纷世界。在作了这样一番游历之后,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一道极其优美的弧线”的含义:八年前,安静从未经历过这种体验,这次全新的体验,让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过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这次体验就像是这条美丽的弧线将在安静心时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品味语言,触发感悟”这个板块,我把“品味”与“联想”有机融合,为学生创设了三个层递呈现的情景,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聆听着蝴蝶关于生命的述说──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学生的心与安静的心相撞相知相融,迸射出“共鸣”的火花,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提升。我因势利导出示最后一段:“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来揭示本文的主题,升华情感

  1、质疑:“这里的谁仅仅指安静吗?”学生顺理成章地领会到了这里的“谁”指的是“所有人,所有生命”。再追问:“你知道有谁像安静这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

  2、在学生列举了一些身残志不残的人物之后,多媒体播放《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断,我随机旁白:有一群姑娘,她们又聋又哑,一直生活无声的世界时,但是他们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刻苦训练,终于用美妙绝伦的舞蹈《千手观音》带给世人艺术的享受,他们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用心灵感受优美旋律的缤纷世界。

  3、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其他的人如何感受生活的乐趣,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4、在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时,顺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口——“他们都让我深深地感动着,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把想说的话写在课题旁边。自然地,学生会把情感的洪流融入致电笔端来抒发此时此刻的所思所司,在这样情感之上,再让学生激情朗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这一设计,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进一步地感悟,双目失明的人能为自己创造缤纷的世界,聋哑人能为自己创造缤纷世界。我们有健全的体魄,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爱自己,爱生活,爱我们身边美好的一切,我们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六、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认识和再提高,接着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版块拓展阅读、课堂延伸

  1、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海伦凯勒自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利用周会时间在班中举办一次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

  (让学生在以上两题,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题作为家庭作业。)

  (为了让学生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主题有更深的思考,针对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给其选择自由和空间,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展示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故而布置的个性化作业。)

  【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安静

  创造奇迹坚强乐观

  《春》说课稿 篇18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美好春天以及在一个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安静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的举动,她从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读起来让人不自觉地被课文细腻的情感牵动着。本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美好,并思索应该怎样去热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升华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好句,增强语言的积累。

  过程目标: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关键词句蕴含的道理及领悟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我的教法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创设情境法、品味语言法、朗读体会法、想象感悟法

  我先说一下第一课时的内容简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二、疑而学文,识写生字。

  一、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四、课后作业,词句积累。

  下面,我主要精讲第二课时,这个课时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一、复习巩固,进入新课;二、品味语言,感悟奇迹;三、情感的升华,生活源于爱;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进入新课

  1、在复习巩固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词:流连、花繁叶茂、流畅、灵性、弧线、飞翔、缤纷。

  设计理念:这些词是文中关键词语和难以理解的词语。温故而知新,词语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巩固字词为学好课文打下了基础。

  2、接下来,我先出示春天美景图,接着说道:春天向我们走来了!我们眼前的春天多美啊,你们能不能用成语来描绘一下?(学生就开始描绘了:五颜六色、花繁叶茂、五彩缤纷….)多么美啊,这些多姿多彩的景色我们都可以用我们明亮的眼睛看到,可安静却无法用眼睛去看。她是怎么感受春天的呢?今天,让我们跟着小女孩安静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能够通过展示孩子熟悉的春天美景,创设了情境,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品味语言,感悟奇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安静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坚强、热爱春

  天、热爱生活)在“品味语言,感悟奇迹”着一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师:安静看不见美丽的春天,却深深地热爱着春天,她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着春天,创造了很多奇迹。

  教师说完后,让学生试试从课文中找出安静身上发生的奇迹,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安静身上发生奇迹的句子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在安静身上发生奇迹的句子: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1、针对这个句子,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想: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奇迹?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回答:安静正在花香中流连,所以走得很流畅。学生还可能会说:她对周围很熟悉,所以才没有摔倒。…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加强了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回答后,我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流畅的感觉。

  读想结合的运用,让学生在读中悟理,更深刻地领悟了句子的含义。

  学生也可能提出这个句子:“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为了让学生加强理解,我做了如下安排: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感情。

  2、接着,我出示了着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教师问道: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感受?

  通过比较的思考与回答,学生品味了语言,更深刻地把握了句子的用词。

  (2)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男生读,再女生读。

  4、假如我们正看着安静,我们看见她极其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此时此刻,你们会怎么做?文中的“我”有是怎么做?“我”喊出来了吗?为什么不喊?带着这样的话语,我让学生想象自身可能的举动,加深了内心体验,并与文中的“我”的做法相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文中作者的情感。

  5、最后,我让学生怀着同样的心情读这句话,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情感的领悟。

  那么,学生还可能提出这样的句子:“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实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气的灵性抓住了。”

  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句子的意蕴,把握此句的情感呢?

  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细心感受

  2、接着,我对重点词语进行了分析。提出问题:“悄然”“竟然”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再回答。讨论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理解了句子的深刻含义。

  3、现在你们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师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教师接着读句子,学生跟着教师的朗读做动作。并回答问题: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神奇的灵性”指什么?

  4、然后播放背景音乐,全班轻声朗读这一段。

  最后提出了疑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要求学生通过安静来想象,从而升华了文中安静热爱生活的主旨。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想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音乐的渲染创设了情境,并在朗读中加以体会,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

  三、情感的升华,生活源于爱

  1、师:这样一个全新的地方,让安静很留恋,她感受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请闭上你

  们的眼睛,想象一下,我们也站在花繁叶茂的春天,让我们与安静一起细细地感受春天吧。(背景音乐)伴随着动情的话语与深情的音乐,教学进入了第三个大环节:情感的升华,生活源于爱

  教师随即提出了疑问:安静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张开了手指,放飞了蝴蝶)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张望。”

  (1)针对此句,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并写下感受。

  (2)接着提出问题:安静不能看到东西,为什么还用“张望”?

  学生可能说:她想看蝴蝶飞到哪儿去了。也可能说:她也想象蝴蝶一样飞翔。…….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行了总结:安静渴望着自由飞翔,经常流连在花香中的她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热爱生活,她也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总结后,我出示了文章的中心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全班齐读着句话后,通过让学生找安静放飞蝴蝶的原因,知道了:蝴蝶也有生活的权利,蝴蝶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最后,让学生找找出文中几处写作者不惊动安静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不惊动安静?

  教师总结并得出了结论:安静也有生活的权利,安静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潜能”。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也更深地感悟了课文语言。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2、接下来,教师讲述通过图片和资料,讲述了海伦的故事。并让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故事以及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了,促使学习生活化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在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的最后环节中,我让学生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五、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放飞蝴蝶-珍爱生命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春》说课稿 篇1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春之声》的第一课时,春是四季之首,她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莫扎特所创作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本节课我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学唱、欣赏、朗诵描绘春天景象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通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的青春气息,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做到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

  难点:歌曲准确、有感情的演唱及情感的表现。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阶段,加上十三、四岁的年龄正处于变声期,所以我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五、说教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并运用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听、多唱、多想、多讨论、多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真正体验快乐音乐的宗旨。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选择学法指导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音乐能力,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动静结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音乐课件,让学生欣赏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并播放以春天为主题的风景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的走近春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听歌曲,体验感受

  我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渴望春天》,使学生熟悉旋律,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用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和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为下面的歌曲学习奠定基础。

  2、学唱歌曲

  本环节,我采用了听唱、教唱、设疑、讨论等方法,练习6/8拍节奏,准确的换气点和弱起的整齐,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定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并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巩固练习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会唱歌曲了,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还不够,所以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通过设疑,讨论,让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真正理解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情绪,最后在音乐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以达到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用配乐,让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及古诗词当中有关春的诗句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强调春之美,音乐美,春之声的主题,唤起他们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五)小结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进行总结,一起感受春天,享受美好,珍惜现在,一起渴望春天,最后共同在优美的《渴望春天》歌声中结束。

  《春》说课稿 篇2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莫扎特所写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其音乐语言朴素、简约,富有表现力。旋律线主要由大调式主和弦分解构成,突出音乐清新、明朗的格调;6/8拍既轻快、活泼,又不过分张扬;曲式结构单纯、紧凑,恰倒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

  音乐素材的运用节省而富于表现力,第一、二、四乐句采用同一材料加以变化,第三乐句则运用变化音、离调和音程大跳等手段推动乐句的发展,典型的启承转合句式,从而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结构上给人简练、舒服、完整的满足感。

  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轻快、流畅;和弦的选择以主、属和弦为主,色彩明亮,手法简练,有效地起到了为旋律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通过自己准确、流畅、自如、富有表现力的演唱和弹唱,通过音乐的声音手段恰如其分地将他们再现出来,从而将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义深刻而有意味地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春》说课稿 篇21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二、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将在课前安排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说教学准备】

  cai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图片、海伦·凯勒的照片及音乐磁带。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板书:“创造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再在四人小组内讨论,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如: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的很流畅。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说说哪句更好,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惊讶。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先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用“竟然”来说一句话。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的词句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接着我说:“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是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四:“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一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再次深入安静的内心,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个版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沉浸在安静的体验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接着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教师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或感受?请随着音乐,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所思所悟。”教师巡视,发现好的感悟向全班推荐。最后总结(屏幕打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

  本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四、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春》说课稿】相关文章:

《春》说课稿11-26

关于《春》说课稿07-29

《春望》说课稿11-22

《春》说课稿15篇12-23

《春望》说课稿10篇02-28

七年级《春》说课稿(精选11篇)04-21

07-13

《春》的教案07-26

《春》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