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课稿

时间:2022-04-28 17:46: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假如》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假如》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如》说课稿

《假如》说课稿1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人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只有极少数的语文稍好。语文学科的表现着重是一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连拼音都没过关。

  (2)学习语文的.习惯较差;

  (3)不会或不喜欢动脑筋;

  (4)缺乏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5)理解问题不能深入到文字内分析其内涵;

  (6)七年级的学生正是13、14岁的年龄阶段,对诗歌有好奇心,愿意学习,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把问题一步步深入,教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

  三、说教学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背诵本文,积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3)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师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4、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5、教学难点: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

  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呢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建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4、教具的使用:录音机、示范朗读带。(依据学校的条件)

  五、学法的选择:

  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同桌讨论、学生纠正补充等方法学习。

  (根据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当你身处逆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自由朗读或跟着示范带读,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勾画下你最喜欢的诗句,不懂意思的词,师生共同解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诗的感悟能力。)

  2、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依据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设计此内容

  (1)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做出中肯的评价。

  (2)设问题: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3、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年对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巡视,抽学生回答来解决。然后教师总结:诗人要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以上几步操作,解决了本文的重点。

  3、品味鉴赏诗歌的美

  设问题:读了这首诗,你的感觉如何?喜欢吗?为什么?(针对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言的特点,抽学生回答,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几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这是依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来制定的,设计这道题就解决了难点。

  4、小结:

  要求学生按下列句式说话,然后教师点评。

  “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很赞成……的观点,因为……”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特点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把学生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首先我播放了电影《神笔马良》的小片段,然后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把马良的那支神笔借来了,还把它带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们瞧!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换位体验 激发情感

  如在学习《假如》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小树冻得发抖这种情境,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淡淡忧伤的音乐中,轻轻地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 ” 在我叙述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身子也随小树颤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表演“缩着身子,轻轻地叹息”这一动作,学生在表演当中,不知不觉地有效复习了“叹息”、“缩”这些新字词。通过换位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要帮助小树的强烈愿望,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此时,已扣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

  3、朗读课文 感悟内容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口。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李镇西老师说永远不要放松语文的读。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在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能够品味字词,感悟文字后的情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朗读指导上的教学行为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因此整堂课下来,书声琅琅,语文味十足。

  4、联系自身 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中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5、升华感知 扩展延伸

  儿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显示,第一学段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采取有效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中的理解效果。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我把现今的环境污染,世界的贫困、饥饿、失学儿童的困惑等等状况通过视频播放,并配上淡淡忧愁的音乐,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时我问到:“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想说什么?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身笔,你会画什么呢?”学生们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美好愿望当中。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另外我的板书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挂一支“神笔”,再在两旁板书。富有童趣的神笔,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 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假如》说课稿3

  一、定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低年段在这一领域的标准要求是“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本课取材于英国作家乔纳森的《格列佛游记》中的经典片段。教材的两个版面分别穿插儿童画和人物摄影图片,这些作品都取材于学生,充满童趣,此外教材中设计的问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奇遇故事的大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说一说 想一想”的板块体现了启发发现、思考和想象的意图。“艺术创造”栏目为学生提出了创作要求,“评一评”栏目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将学生的评价主要向表现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表现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对比关系的'处理。这些画面和文字提示很明确的表达了两个意图:一是学生对故事内容的联想和想象。二是怎么利用大与小的视觉表现故事内容。

  这节课我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想象“假如我是巨人”的故事,运用大小对比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2、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3、让学生在绘画活动中敢于冲破常规,体验想象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核心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大小对比表现故事内容。

  二、明标

  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一般都会有:用眼看——用心想——用手画的学习规律,这节课的图片画面,视频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和心,将学生带入到“假如我是巨人,我想为小人国做哪些事情?”的联想中,但是想象的画面怎样在纸上合理的有趣的表现出来,学生就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状况,因此我根据核心目标:确定了一个核心任务:怎样才能把自己画成巨人?

  这个问题在教师示范指导的时候提出,这样学生能有意识的观察老师的示范和讲解,有目的的艺术实践。

  三、落标

  (一)创设情境

  1、创设说故事的情景:由《格列佛游记》的片段将学生带入故事。

  2、创设编故事的情景:围绕“假如我是巨人,我想为小人国的人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展开联想。

  3、创设画故事的情景:在想象故事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打破常规,大胆的把想象故事用对比的手法画出来。

  (二)示范指导法。

  二年级学生思维飞跃,想象丰富,但眼高手低,要把这些思维亮点表现出来还要靠要靠绘画技法来表现。在落实本课核心目标——画面布局与形象对比这一环节时我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合作添画的方式解决画面构图和形象大小的处理,为学生后面的艺术实践做铺垫。

  (三)德育渗透

  教学时通过说巨人故事和想象你为小人国做哪些事对学生渗透乐于助人、帮助他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测标

  我采用说一说、画一画、评一评这三项活动测试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

  1.说一说(把编的巨人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画一画(是否能将编的巨人故事运用大小对比的手法画出来。)

  3.评一评(故事是否有趣?学生是否在画面中运用到了大与小的对比?)

《假如》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

  2、实践、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想象中培养个性,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是: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对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若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巨人,变成了巨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中,我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夸张地进行表现,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激发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力求一开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住,动画片是每个孩子所喜欢的,所以在开课伊始,我先播放了《格列佛游记》片段,激发学生想象“巨人”在小人国的奇遇。同时,我将画面定格在小人在格列佛手上恐慌的样子,运用这样的视觉反差,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什么是“巨人”了,巧妙的点出了课题。有趣、好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假如》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单元主题《快乐的舞蹈》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曲调较为欢快,附点节奏使歌曲更富有跳跃性。同时,附点节奏也是这首歌曲的重难点。在音乐课的角度看来,低年级的孩子好动,爱玩,有好奇心,敢于表现,充满自信,本课的歌曲很好的适合了孩子们这些特点,歌曲采用了孩子们生活中平常的一些小动作,可以边唱边做,有很强的表演性,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爱玩,爱动的'脾性。

  二、说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和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运用多种方法,多渠道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增强对旋律的感受力,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创编歌词、律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用心体验歌曲的快乐情绪,并能表现出自己的快乐,也能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快乐情绪,并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出快乐。

  难点: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起初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首歌学生都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想教唱歌曲这一环节会比较容易,也就没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觉得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唱会歌曲,然后可以留出一大部分时间去进行创编,表演等等。结果,第一次试讲就出现了问题。因为这首歌几乎全是附点音符的节奏,而二年级的学生对附点音符接触的很少,所以唱起来歌曲的节奏就很难把握。所以孩子们在开心的时候,没能唱好这个节奏,虽然读的时候没问题,但一旦唱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所以,附点节奏相对来说还是很难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

  本堂课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活跃,可以说为学生营造了一堂快乐的音乐课。但根据课堂实况,学生学唱歌曲的准确度不高,也就是,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虽然课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练习和铺垫,但效果不明显,学生依然把附点节奏念得不够准确,甚至多遍练习没有效果。我仔细回忆了一下,的确,课前的十五分钟,自己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得既开心又扎实。可当进入念歌词的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对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虽然熟悉,但是在长句中依然引发了很多的错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困难”,看到了“乏味”,当时的我也没有及时给学生做好调节,一味地把环节拉了下去,以至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错误。当时的我认为,只要给孩子们多听几遍,可能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错误的地方纠正,可是,我错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我的点拨,他们需要我的正确引导,他们更需要我在他们出错的时候及时指正,这是我上完课后最大的感触。孩子们虽然开心,但是节奏还是把握的不好,这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之处。还是要像各位老师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接下来的日子能够有更好、更大的进步。

《假如》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是试着加以运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略读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说明文,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人见人烦的“灰尘”原来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述灰尘的作用的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才能趋利避害。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六次,“作假设”成为这篇说明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的主题更加鲜明节奏更加紧凑。本文除了“作假设”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4-6这三段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灰尘特点,再具体说明灰尘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说明文了,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所以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由于,“作假设”这种说明方法在本单元其它中体现不明显,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事物”这一哲理,学生在自悟中很难体会到,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4、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决方法:品读语句、随文批画、设计填写表格、讨论交流

  (五)、教学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3、默读课文,自学批画

  4、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5、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6、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作者以“假如没有灰尘”这个假设作为文题,目的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介绍灰尘这种司空见惯的东西,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因此教学的导入部分,我们与作者的步伐一致,也采取了这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作者命题的巧妙进行了渗透。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灰尘吧。说说你们平时对灰尘都有哪些看法和感受呢?看看,灰尘这么讨厌,大家都不喜欢它,那么假如没有灰尘,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板书:12*假如没有灰尘

  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吧。

  二、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就是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但是这种自学又不能是漫无目的地乱读,学生的阅读思考需要指导和引领,而略读课文前边的导语,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因此设计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指名读本课学习导语,分析学习提示

  明确学习要求:

  1, 默读下面的,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和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 默读课文时注意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默读课文,自学批画四、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中强调小学阶段都应该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积累与运用应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因此,即便是略读课文我们也设计了这一环节。

  (一)检查生字词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较短 干涸 调解 削弱 单调

  2、生词

  然而、面临、颗粒、、分裂、漂浮、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彩虹日晕

  3、读句子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二)小组合作,制作自学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一单元的《新型玻璃》一课中已经学习了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这一课我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导语的要求自己设计填写表格,并在小组中交流。

  (二)课堂讨论、交流

  1、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幻灯片展示学生绘制的表格。

  集体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作用

  小

  散射太阳光线

  大大削弱太阳光强度,使阳光变得柔和。

  散射七色阳光

  使蓝色的天空产生深浅变化。

  具有吸湿功能

  帮助形成雨、雪调节气候,形成霞、雾、彩虹等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在对内容有了明确认识之后,要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方法,首先是总结4-6自然段相同的表达顺序,其次是感受这篇课文最突出的做假设的方法。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和作用写得清楚具体而又生动吸引人的?

  (1)快速读一读的4-6自然段,看一看在介绍灰尘的特点与作用时,有什么共同点?

  (这几段的写作顺序相同,都是先写灰尘的特点,再写产生的作用,最后运用做假设的方法进行总结。)

  (2)作者又是怎样使这篇变得生动、具体、吸引人的呢?

  (作者运用了作假设、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和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引导提问:

  ①哪种说明方法在这篇中使用最突出?

  ②中几次使用这种方法(6次)

  ③作者有必要这么反复使用这一种方法吗?看看这六次分别出现在的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a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b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c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d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的主题更加鲜明,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灰尘这种我们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和我们人类甚至和整个地球都息息相关)

  五、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由于这篇所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哲理,学生初步感受,很难自己总结出来,因此教师就直接讲给学生听。

  同学们看看这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现在如果有人再问你: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灰尘行吗?你们的回答是?是啊,你们看像灰尘这样我们这样讨厌的东西,从别的角度一看竟是与我们这个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这多么奇妙啊!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事物、人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能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认识事物,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

  六、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同学们说明文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咱们了聊一聊总结一下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吧?

  学生可以从三方面总结。

  1、内容。(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

  2、说明文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说明一种事物的。)

  3、表达方法。(为了使更加清楚明白,大都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本单元基本都是一个自然段讲述一个内容。为了使更加生动、具体、吸引人,采用了许多说明方法,本单元课文中使用最突出的就是: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作假设。)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可是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不仅要会说,更要会用这才是真正地学会,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我们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展示学生习作中的三个小片段。

  七、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那么你们还想对灰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吗?推荐《37灰尘的旅行》

  同学们运用我们这单元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画出来你了解到的新知识,找一找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八、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不行

  息息相关

《假如》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假如》。《假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这是一首儿童诗,文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的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本阶段识字、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缩”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为:1. 识字和写字。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为:读悟结合,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主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阅读教学程序,完成“初读感知、细读品悟、升华内化”的学习过程。配以课外延伸拓展,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充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感悟文本。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首先我出示一支笔,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学生说是笔,继而我这样导入

  “这不仅是一支笔,还是一支神笔”。“神笔”一词,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我马上播放《神笔马良》的故事视频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而后又用一句话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二、初读感知

  教给学生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我出示了两个自学要求。(一、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每一个字音。二、读完课文后,标上课文的小节号。)这样的要求简单明确,学生带着方法,带着目的去读,能够更好地在初读时就对课文留有深刻印象。

  识字教学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字词的理解尽量做到方法直观形象,与文本想结合,与学生的生活想结合。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想象,配上动作读好以下几个词语“寒冷的北风、好吃的谷粒、红红的太阳、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学生想到了寒冷的冬天,想到了漫长的等待,想到了饿肚子的可怜等等,读得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接下来的语句教学,更有利于为文本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三、细读品悟

  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之后,我紧紧抓住文本重点词句的练习,如“寒冷的,缩着,红红的,许多好吃的”“不用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等等词句,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

  此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读:

  1、读小树的“冷”

  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我出示小树在寒风中冻得枯萎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小树的冷,再进行练读,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学生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得都缩起了身子,我顺势引导,让学生在风声中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效果非常好。

  2、读小鸟的“可怜”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我这样导入“小树有了红红的太阳,可是树上的小鸟却还在发愁呢!”出示小鸟饿得哭泣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小鸟为什么发愁?你觉得小鸟怎么样?从而导出句子“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请小朋友们演一演,感受到了小鸟的可怜。

  3、读美好愿望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这是文中小姑娘的美好期愿,怎样读好这样的愿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身临其境谈感受。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演一演小树,想象在寒风中的感觉,在学生演得入境之时,我及时提问;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啊,我听到有小树在轻轻叹息,你在叹息什么呀?小树小树,现在你最想得到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以此在情境中师生交谈,学生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受,自然在配乐朗读时真情流露,小女孩的愿望似乎也变成了全班小朋友共同的心愿。

  (2)课件辅助促情感。

  在教学课文第二小节时,为了让学生有强烈的为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的愿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鸟妈妈到处寻找食物的动画图片,配上音乐,教师深情讲解(有了你们送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飞过高山、飞过田野、飞过森林去寻找食物了,也不用再飞到更遥远的小溪边、飞到梯田去了)从而感受到我们的帮助为鸟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也为小鸟带来了快乐。然后男女合作朗读,自然能达到朗读的效果。

  四、升华内化

  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提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从而出示四幅图片,作简单的讲解,让学生选择一幅图说一说:他们多么想——再拓展到在我们的四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呢?交流后我让孩子们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让——最后我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师生合作完成这首我们自己心中的小诗。

  五、小结全文

  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最后我这样问学生。学生们都知道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但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六、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其中朗读教学在整堂课中重点突出,课外拓展更是升华了本文的内在情感。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更多方式的朗读教学,让学生感悟文本,真正体验到学习课文的乐趣,更能懂得课文教给我们的道理。

  

《假如》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四个生字:勿、埃、漉、晕。

  ⑵ 正确认读: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

  2、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⑵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⑶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总结学习收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

  【教学重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了解点光源、散射、日晕等词的大致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喜欢灰尘吗? 生1:喜欢。 师:我相信你一定有喜欢灰尘的道理。

  生2:不喜欢。 师:灰尘污染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没有它行不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没有灰尘》。

  (板书:假如没有灰尘。)

  二、朗读与理解

  师:朗读全文并思考“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直线画出“特点”,用曲线画出“作用”。 (学生活动。)

  师:默读第一段,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 (生1读画出的句子: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中间。)

  师:如果拿极小的灰尘和排球比,就如同拿排球和地球比。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个特点?

  生1:细小。 生2:极小。 生3:微小。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百万分之一毫米,几百分之一毫米。

  师:这些是什么? 生:数字。

  师:用数字说明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这种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师:作者又介绍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 生:很大的东西。

  师:为什么作者要称细小的灰尘为“庞然大物”? 生探讨。

  师辅助: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 生:肉眼看到的。

  师: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 生:和小的灰尘比。 生:和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尘比。

  师辅助: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计算:一千倍。

  师:一千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生探讨,师辅助:作比较。 (板书:做比较)

  师:还有其它特点吗? (生2: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散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

  (师板书:散光。)

  师:有什么作用? 生1: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日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生2:使阳光变柔和。 (师板书:柔和。)

  师:怎么说明灰尘这一作用的? 生:如果光太强,人就睁不开眼。

  师:“如果”是什么意思? 生:假如。 师:假设一种情况,这种方法就叫“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能散射那些颜色的光? 生:不加选择的散射七色光。 (师板书:白光)

  师:用了什么什么方法说明这一特性的? 生探讨。

  师辅助:“遥远的天空随着高度降低而逐渐由蓝变白”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 生:高和低。

  师:这是作者在作…… 生:作比较。 (师板书:作比较。)

  师:灰尘除了微小 散光 还有其它作用吗? 生: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 (师板书:吸湿。)

  师:吸湿有什么作用? 生1:凝结成小水滴,地上不会湿漉漉的。

  生2:最终形成云雾,雨雪调节气候,保护生物。 生3:形成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的美景。

  (师板书:干燥 保护生物 气象是万千。)

  师:说明干燥作用时,用了那个词? 生:假如。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

  师:还有哪里也是假设? 生探究:更严重的是──生物的生存。

  师:这是真的吗? 生:是假设的。 (师板书:假设。)

  师:灰尘吸湿形成小水滴,还能形成什么景观? 生齐读课文倒数第二句。 (师板书:气象万千。)

  师:全文只有一个叹号,作者为甚用叹号? 生:感情强烈。

  师:读读这唯一一句有叹号的话。 生齐读最后一句。

  师:同学们,作者用叹号要表达什么?很讨厌灰尘吗? 生:赞美灰尘。

  师: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灰尘古来让人讨厌,为什么作者要赞美它? 生:它有它的作用。

  师:是啊!小小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看来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两面性的啊!

  三、拓展

  师:谁来用简短的一段话概括灰尘的特点、作用?用“假如……”的形式。

  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师:虽然灰尘有碍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但是人类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散射强烈的阳光,人无法睁开眼睛,天空将只有调的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师:换个方式说。用“正因为……”的句式。

  生尝试叙述。

  师:虽然灰尘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让人讨厌,可是正因为有了灰尘散射强烈日光,人才能睁开眼睛,天空才五颜六色;正因为有了灰尘吸湿,万物才不会湿漉漉的,才形成云雾雨雪,生物正常生长;正因为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看来让人讨厌灰尘是不可少的,世界上的物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啊!

  师:在摘录本上摘抄描写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句子。

  学生活动。

《假如》说课稿9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 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教参的分析,及对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难点。

  说教学设计: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一)谈话

  导入,铺垫情感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五)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首先直接进入课题,通过谈话过渡到去了解小女孩的心愿 接着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过渡)课文读完了,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课文总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读悟结合做铺垫)

  1、学习第一节

  (过渡)老师想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呢?

  学生找原因,读句子,表演体验,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感受小女孩的爱心)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想展示的起立

  谈话创设情景,将自己和小鸟联系起来,读出对小鸟的同情,读出对小女孩的赞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第三节诗

  (过渡)树暖和了,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鸟吃饱了,唱着快乐的歌儿,可是我们的好朋友西西却只能坐在屋里,呆呆地望着这一切,为什么呢?

  首先是通过谈话和读相关句子了解、感受西西的不幸,设想西西就在我们身边,谁愿意帮助他?来引导学生朗读本小节。

  (设计意图:在换位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首先总结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的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然后问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出省略号的教学

  接着问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最后是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设计意图: 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触动心灵)

  (四)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过渡)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先自主说。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说教学反思:

《假如》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学流程

  通过回忆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学会了生字词语后,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小诗人给谁画了些什么?初步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再分节学习诗歌,通过看图,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根据课件提示回答,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不能,非常。和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他是多么。进行对比,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西西没有一双好腿,是多么的伤心,有了一双好腿,又是多么的开心。从而感受到小诗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助人为乐的善良的心,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最后以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五、说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按照我设计的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课文,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在导入和识字教学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朗读感悟,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间太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让学生仿写诗歌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发言。还有,课堂生成没有有机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争取得进步。

《假如》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1、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知道神笔的作用吗 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2、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3、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4、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5、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说课稿12

  《假如》这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特点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

  它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 ------”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想象力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丰富,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陶冶美好的情操,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课文内容学生可以理解,但是让学生付诸于行动献爱心有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

  2.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探讨识字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爱心,并通过范读、练读、挑战读、齐读等方式熟读成诵。

  资源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2、指导书写8的生字。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故事中令你感到最神奇的是什么?

  2、你想拥有马良的神笔吗?假如你有马良的神笔,最想做什么?

  3、有个小女孩也想借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藏在《假如》这首诗歌里,现在就请小朋友自己去欣赏一下吧!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出示自学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把诗歌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圈出生字,同桌互读互听,相互正音。

  3、和同桌一起练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三、自主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1、小朋友读得很认真,那你觉得哪几个字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的?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2、诗歌中有一个字和别人不太一样,它有两个名字呢?找出来了吗?

  重点学习:多音字“还”

  ① 读文中的句子,谁来给(huan)找朋友?(还书、归还……)

  ② 你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hai)也来找朋友?(还有、还是……)

  3、出示本课要求认的字。

  过渡:出示词语:有些调皮的字娃娃领着小伙伴从课文里跑出来。不知道你认不认识它们。不认识的可以先请教一下你身边的同学。

  词语:马良 缩着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 身体

  (1)谁都认识的请举手?你能声音响亮地给大家读一下吗?

  (2)谁想当小老师领大家读?

  过渡:你小老师当得真好,声音十分响亮。生字宝宝离开小伙伴自己跑出来玩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试试看吧。

  ( 3 )出示单个字抽生认读。

  (4)巩固认读:先扩词认读,再通过游戏“摘苹果”巩固。

  4、交流识字方法。

  过渡:小朋友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呢?

  (1)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启发。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及时评价,提高识字能力。

  用换偏旁来识字:拉 - 泣 摇---遥- 澡 -- 操

  “加一加”来识字:寸--- 寻 良--- 食 建----健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中,重点抓形的理念。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渗透了识字的方法。)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四会字指名读。

  2、观察四会字,小组交流说说注意哪一笔。生自己分析,找出书写难点。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容易写错的,教师注意重点的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下面是“犬”不是“大”。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要注意横折折折钩的写法。加强范写指导。

  4、重点指导:食、场两个字。

  1、师范写。.学生先书写,然后描红、临写。

  2、展示学生写的字,引导展评、提高。

  【设计意图】:根据跨越式识字教学的理念,重点抓字形,通过学生自学、同桌互助、师生共议等活动,很好地完成了书写指导和书写练习环节。

  五、拓展阅读

  读识字通:1、《做早操》

  2、《健康操》

  3、《小故事》

  六、写话训练 选几个四会字组词,并用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诗人。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说一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七、说板书设计

  23 假如

  小树 红红的太阳

  小鸟 好吃的谷粒

  西西 一 双 好 腿

《假如》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古往今来许多咏梅的作品仅仅反应了梅的一个侧面,赵丽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以浓郁的诗情,奔放的想象,展示了腊梅形的高雅、香的清幽,拓展、深化了腊梅的传统人格精神,即通过对腊梅的生命过程的感悟,同时全方位体验腊梅的甘苦,了解腊梅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本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运用铺陈、虚拟、转换称谓等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旨。

  (二)教学设想

  1、布置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梅的古诗文或名句;体察诗人借咏梅流露的情感和寄寓的精神。

  2、

(1)运用多媒体:借诗文、音像相融的艺术效果,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

(2)诵读、讨论:在诵读中感受文本语言内蕴的诗意美,铺陈的激情美,在讨论中探讨物象的寄兴美,手法的运用美。同时,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以及一些具体语句的品味,加以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体会本文人格化腊梅索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

  3、拓展阅读及训练:《飞蛾的痛苦经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情感目标:品味腊梅所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通过深刻理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

  2、知识目标: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的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3、能力目标: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重点难点:

(1)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2)理解生命的意义。

  二、说学情:

教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文意。在读、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在生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懂得:既要能接受欢乐又要能承受痛苦、既能呈现热情、谦逊又能表现孤高、既要习惯被人注目又要忍受被人淡忘。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忍顽强地对抗苦难;在于牺牲和奉献;在于耐得住寂寞,在于展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魅力。人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这一考虑,我引导学生搜集体现中国传统梅文化的文化精神产品,搜集其他咏梅的诗词文章作品,从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实语文积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与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拓宽、开放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法:课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搜集咏梅其他诗词作品,同时,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文、图画、乐曲等素材,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对梅花风骨的无比推崇与赞美之情。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从而深化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以设疑、研讨、精讲为主。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熟悉课文。研讨,即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以说互相启发,促使多向积极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展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通过相互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促进了合作与发展,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小组研讨的活动形式提高、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精讲,从文章整体出发,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第七节、第八节为重点语段,教学时紧紧抓住语文学科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一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品味本文语言的特色:准确形象、简洁清丽。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使用以及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品味本文的表现手法:运用铺陈、采取虚拟、转换角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说教后反思: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在严与实上下功夫。严,要求明确,思维规范,表达清楚;实,抓住文眼,从字、词、句、篇、章感悟、理解、分析,品出文章的味儿来。以7、8两节为重点,抓住关键词语、句子,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运用铺陈、虚拟、转换角色等表现手法来展现腊梅独特的“风骨和气节”、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课堂上学生对此把握得比较好。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二期课改这一精神,我在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中安排了“《飞蛾的痛苦经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辛的磨练,否则怎能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哲理,那只飞不起来的飞蛾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切。这不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对他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并使之真正有效,显得尤为重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力求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是我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假如》说课稿14

  设计理念:

  《神笔马良》是一部很精典的动画片,它不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还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了善良的种子,教导我们去关爱他人。而《假如》这首小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爱。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如果将识字写字教学与充满情趣、理趣的文本相结合,是我进行本课教学时所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会写“良、食”两个字。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九个生字,并会写“良、食”两个字。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良”和“食”两个生字的写法及意义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故事中马良用神笔做了些什么?

  你们想不想要一枝这样的笔呢?有一个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也想得到一枝这样的神笔,那么他要用神笔来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假如》。

  二、范读课文、听准字音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三、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想不想自己读读这篇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四、检查自学、随文识字

  (一)指读课文,读准字音。

  现在谁想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到第三小节出示多音字:“还”,并用两个音分别组词。

  (二)检查生字、由字回文。

  在课文中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那么老师想看看离开课文这些生字你们还能否认识。

  1、出示卡片:“良”。组词。动画片中的马良就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他总想着别人,帮助别人。

  2、出示卡片:“缩”。组词。做一个“缩”的动作。

  导言: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窗外的小树就在凛冽的寒风中,微微地颤抖,轻轻地叹息。它现在会想些什么,叹息些什么?理解作者的第一个愿望。看课件演示,小树的.变化,体会小树得到帮助后的快乐。

  3、出示卡片:“遥”。组词。

  (1)课文中说谁到遥远的地方去干什么呢?出示句子:“鸟妈妈……哭泣。”

  (2)学习:“泣”:组词。

  “寻”:组词。寻就是找的意思,所以“寻食”就是寻找食物。

  “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良”字的关系。)看“食”的演变过程,明白这个字与“食物”有关。

  观察“食”和“良”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写字指导,并多元评价。

  (3)课件演示:小鸟哭了!我们常说鸟是人类的朋友,看到你的朋友哭得这么伤心,你有什么感受?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很着急,所以他想赶快拿起马良的神笔,来帮帮自己的好朋友,你能把她那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

  4、出示卡片:“操”。组词。当一个字的部首发生变化时,它的读音和意思也会发生变化。大家猜猜看这两个字念什么?出示:“澡”、“噪”。

  小结:用区别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来识字,也是一种识字的好方法。

  5、出示卡片:“健康”。作者有一位朋友,叫西西,他每天只能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美丽的世界,每当这样的时刻,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这就是作者的第三个愿望。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这种沉重的心情?练习读,指读。

  6、这三个愿望中,哪一个是作者最想实现的愿望?体会“一定”表达的语气。练习读,再指读。体会作者迫切的心情。

  7、作者的愿望写完了吗?(没有。结尾处是省略号)怎样读?齐读。

  五、课后练习、巩固识字

  (一)摆卡片练习。

  (二)选字填空:

  1、良浪

  一朵朵()花笑着跑来了。比赛之后,小明自我感觉()好。

  2、摇遥

  爸爸要到()远的地方去工作。

  妈妈帮我()开车窗。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相信每一位同学的心中,都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们会用它画出人世间最美的图画!

《假如》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第十四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继第8课《校徽设计》、第9课《精美的邮票》、第10课《做年历》之后又一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前面的几课学习内容属平面设计知识,后面的学习中将学到立体造型的内容,所以本课是起到从平面设计知识到后面立体造型学习做好铺堑。

  3、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造型的多样性,及汽车的组成部分和结构。

  (2)通过想像设计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3)培养创新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像设计出造型和功能独特的汽车。

  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知识学生难于用直观形象的符号表达出来,所以我定此为重难点。

  5、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及汽车的模型、教学图片、彩色笔或蜡笔、绘画纸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着基本的绘画造型能力。对美术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内容课型已学习过,具备一定的绘画基本设计能力。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欣赏、分析能力较好,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提问法——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路。

  2、讲述法——通过讲解、陈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3、启发联想式教学法——通过事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依据:我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做到突破重难点,通过提问、讲故事、观看汽车图片、分析造型、色彩,启迪创新思维,我主要采用了以上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思考分析总结进行构思设计,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模仿迁移法”。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五、说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提问,观看模型,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从家到学校,你们认为是坐汽车快,还是走路快呢?

  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汽车的`模型看看,同学们看到的模型汽车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汽车有何不同?(模型汽车理念化,着重于设计型与色的新颖。)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外观上有驱动、车厢等,概括出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依据: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所以我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

  (二)兴趣入手,粗略了解。(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那么你们知道汽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师: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发明汽车,讲述汽车发展史,总结出创新给工业带来的繁荣,自主创新给民族带来荣誉及可观的经济效益。

  依据: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目的:使学生初步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总结出创新给人类交通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

  (三)开拓视野,了解创新。(分析汽车设计大师的作品,了解汽车造型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设计师们设计的概念汽车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图片)。当我放到中国吉利跑车的时候,问:“同学们,你知道这辆车是哪个国家、哪个公司制造的吗?”(小朋友:不知道,或许是中国……)我说:“这是中国的吉利公司制造的跑车,它是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开发的汽车。吉利跑车它的外形及发动机都是中国人自己创新开发的技术,它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汽车大展的舞台。让中国人在世界汽车行业的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骄傲。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汽车设计,我们设计的汽车外形也是一种创新,通过我们的大脑与双手,构思与描绘外形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的汽车,那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让学生了解大师设计的思路,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分析画面汽车设计的创新——造型与色彩。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变幻的主要元素】

  (观看汽车的分类,进一步加深对设计造型的理解,明确设计新产品的理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辆造型新颖、色彩亮丽的汽车呢?师:同学们看过设计大师设计的新产品,作品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了解汽车用途的多样性,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四)言传身教,直观感知。(通过观看教师演示与分析设计要素,理清设计的根本思路及表达方式。)

  师:那么你先看看老师是如何想,如何画出来的。我把我的构思说出来:我生活在美丽的海南岛,一年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有美丽的沙滩,有椰风海韵吹拂真舒服,那老师设计一辆外形美观车顶开蓬的休闲型汽车,敞开车顶就可以呼吸到清鲜的空气,多舒服啊。接着示范画出我描述的汽车,边示范边讲解设计要素与设计意图,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构思说说再画画……。

  【将抽象的知识演化为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通过以上讲解与演示,学生总结出设计的主要元素:造型新颖、功能独特、色彩亮丽】

  (五)理清思路,意出于形。(学生陈述自己的构思,对其构思用绘画形式来表达。)

  师:展示同龄学生的汽车设计作品(有画的、也可以是手工立体制作的)作品,总结主要体现了作者设计的主要理念。

  【加强学生设计表达能力】

  (六)展现自我,突出重点。(作业:用绘画方式设计一辆造型与功能独特的汽车。)

  口头描述自己将要设计的汽车外形和功能,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视细化作业指导。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七)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学生作业展示、学生自评、教师小结。

  【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八)拓展思维,造就未来。

  课后拓展—可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表达形象的变幻(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立体的新颖汽车)

  【材料表达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假如》说课稿】相关文章: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07-28

《假如》说课稿15篇01-0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假如》11-13

《假如没有灰尘》说课稿11篇12-11

《假如》二年级语文说课稿08-26

二年级上册《假如》语文说课稿08-15

假如日记01-12

假如的日记02-09

《假如没假如没有灰尘》教案范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