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的说课稿

时间:2022-11-03 11:37: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的说课稿

课文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四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做了特写。第一处: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方面描写,并多次运用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手的作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中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应作为重点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本课教学中以小练笔的片段描写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 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 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

  对话式教学

  1、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对主人公敬佩的情感。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教具等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课文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古代小说,单元教学要求是:了解我国古代小说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让学生鉴赏杜十娘的形象,掌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古白话中的一些常用词的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朴实自然的口语色彩;

  ②了解“三言”及作者;

  ③分析杜十娘、李甲、孙福几个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教育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健康的思想性格,逐步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3)德育目标:感受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3、教学重点:

  分析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杜十娘悲剧的根源及作者的思想局限

  二、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导入的设计不仅在于激趣,还在于激思、激情,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我的导入是播放《杜十娘》这首歌,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和着唱,逐步进入课文情景。

  2.分析杜十娘的形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为风尘女子的杜十娘,最显著的外貌特征是什么?(美丽)(女子的美丽原本天生,应是她们的自豪和骄傲,但在把漂亮女子当作玩物的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命运)

  ②当李甲游资已罄,囊空如洗,杜十娘却“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连三百两银子的赎身费也自任其半,这说明了杜十娘的什么性格?(善良)

  ③当李甲告知已用千金将十娘卖与孙富的原委后,杜十娘有哪些表现,这体现出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冷静回答,梳洗严妆,沉宝投江)(冷静、刚强、斗争反抗)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便于形成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二个高潮。明确了杜十娘这一古代下层妇女的光辉形象,便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④形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李甲负心,孙富无耻,封建礼教的残酷,封建制度的黑暗)这一问题的讨论思考,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想象训练。

  展开想象,重为杜十娘设计一个悲剧结局。设计此题旨在形成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三个高潮,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课文的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讲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内容,是经济部分的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框题: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三个部分.本课是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承上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启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一环.而本框在本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认识我国经济现状,经济制度的重要一节.因此,学好本框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理解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认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与价值观,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根据“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能力目标:体会“三步走”发展战略既鼓舞人心,又切合我国的实际;体会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体会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作用,体会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经济制度方面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不同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的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难点: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讲授法等

  四、学法说明

  1、学情分析:新课程认为: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再者,初三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有了一定发展,具有相关知识与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2、学法设计

  (1)、比较法: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比较、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形成认识

  (2)、讨论法:本框理论性较强,打印资料供学生讨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激励学生交流观点,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教师参与交流。

  (3)、自主学习法:本框一些内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张扬个性,自我感悟,自我肯定,自我完善。

  五、教学过程说明

  1、搜集资料,进行比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课前根据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让学生收集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性的变化这方面的材料;同时收集一些学生消费的心理,消费行为方面的材料让学明确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要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从而理解“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运用印发资料和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印发了“中央企业20××年实现利润1867亿元”, “我国入选全球500强的企业”, “20××年我国各地私营企业发展情况表”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等四份资料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现有资料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打下基础,能够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大胆设问,引发发讨论,激活思维,深入探究

  对于疑难问题大胆设问,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单靠老师讲授学生很难有积极性,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于是我就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尽管学生的说法可能会五花八门,指向分散,但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这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4、启发点拨、整合知识、形成认知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阶段国情”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用关系图的方式把它们展现出来(详见公开课教案),这样学生一目了然,达到整合知识、形成认知的目的。

  五,关于评价的说明

  在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彼此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相应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实现教师评价。总之,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

  六、板书说明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可读性强,但理论性要求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所以条刚较少,为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应在生动活泼教学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系统化,但应简洁明了,便于掌握。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㈠感受身边的变化

  1、“三步走”战略

  2、“两个100年”的目标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包括的内容:

  (2)国有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3)集体经济的含义:

  地位:

  作用: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七、课后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应针对性强,精而简,能体现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我设计如下练习。

  课后作业

  材料一:教材90页“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此图所述,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都是国有企业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课文的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新楼盖好了,小动物们一心想把方便让给别人,都争着住顶楼的事。写小马、小狗、小兔、小猴之间关于“谁住顶楼”的谈话,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也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适宜儿童阅读。第二课时,重点指导书写。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识字与读文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识字,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自学。在指导书写方面,老师重点讲笔画、规则。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本着这一特点,本课继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加强识字训练,在书写方面,多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认识“住、等”13个生字;会写“户、住、休、体、等”8个生字。学习3个新部首:“八字头”、“牛字头”和“父字头”。

  2.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直奔主题交流:在生活中如果大家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办?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识字、在分步指导书写的基础上重点说说重点笔画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并能互相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交流,在生活中如果大家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办?

  三.识记生字。

  1.学习课文,这些生字朋友你还认识吗?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2.我该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朋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3.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4.请学生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卡片,请小老师带读。

  2.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笔顺书写表,然后描红,边描红边体会一下那个字难写,提出来请大家帮助。

  3.学生提出比较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指导,观察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重点指导“休”“体”说说你的发现。

  (2)老师范写,范写时与学生共同说说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独立写第一个字。

  (4)反馈学生的书写,进行展示,指出优点,提出不足。

  4.认真书写其他的字。

课文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而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这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而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去帮助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就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课文的说课稿6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由此设计一个阅读的系列教学,计划安排三个课时,具体的知识目标:

  1.了解杨绛、钱钟书及其作品。

  2.学习用平淡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的方法。

  3.学会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性格。

  4.培养拓展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养成,运用多媒体、教材、课外读物、学生习作相结合,以及质疑讨论、合作交流、学后运用,实际训练结合的方法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主要包括

  导入进入情境,自读汇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合作探究、体验反思,质疑交流、表达思想,实践练习、拓展阅读,深化理解小结以及作业布置等几个环节。

  主要让学生走近老王: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走近作者: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思想)。导入最后一句话,比较多吃多占幸运的人。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远远不够,所以感到“愧悟”。

  总有人不如我们,我们要“奉献爱心,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以关爱为话题实际的爱心寄语训练,将课堂引向高潮,达到预期的效果突出文章的重点。

  第二课时

  由优秀作业展示导入拓展阅读的方法与角度。

  首先用听读《诚实致富记》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拓展的角度。

  教师明确—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与人物的`品行有关----与平民的话题有关。

  其次阅读拓展资料。

  干校六记我们仨围城读《伊索寓言》片段。

  教师归纳拓展的用意。

  1.了解作者夫妇二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作平风格等,对进一步理解《老王》有补充提示作用。

  2.学习拓展阅读的其它方法

  最后教师小结(ppt展示)拓展阅读方法及其选文的角度。

  1.题材相同或者相关的文章(主题情感人物)。

  2.体裁和语言风格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章。

  3.同一个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

  4.与作者有关的对学习本文有补充提示作用的文章等。

  合理设计阅读作业。

  1.拓展阅读《读书苦乐》、《记傅雷》。

  2.获奖作文《热》《不和谐的声音》。

  第三课时主要是实践各种读书方法

  比如朗读法齐读《读书苦乐》。

  思考作者的语言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述读书的乐趣的。

  用跳读法《阅读------用心灵的眼睛》。

  用圈读法画出集中阅读的方法。

  师生一起归纳阅读的方法。

  ---------比较法--------朗读法--------摘贴法--------跳读法

  --------修改法------圈读法--------讨论法-------现炒现卖法等

  最后是实践应用

  运用比较法阅读《热》《不和谐的声音》

  和运用修改法完成《热》《不和谐的声音》两文的修改

  (附录:补充材料来源1名著网等2《语文教参》3《中文自修》《新读写》)

课文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这一节课是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比较难教。针对以上事实,我确定的本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三维目标:xxx。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己做摩擦实验,使对电荷的产生感兴趣,能主动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2、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规定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单位。

  3、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

  这一节内容我们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先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尺子或塑料笔帽等去靠近小纸屑(无任何现象),然后再让他们在自己的头皮上摩一摩,再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摩擦的效果。老师再加以演示,加深影响。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

  三、说学法:

  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xxx。

  五、板书设计:

  5、1电荷

  一、带电(带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二、两种电荷: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他们是这样规定的: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课文的说课稿8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课文的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点: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小数点的位置确定、商是纯小数的整数部分用0补位,除到被除数的末位有余数添0继续除。其中小数点的位置确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所以被除数是整数,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可以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如何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对教材的要求,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除法计算。

  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三峡工程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四、说教学思路: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路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四)梳理知识,总结全课

  五、说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策略:

  1、迁移转化的策略。

  利用迁移,让学生明确转化原理,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补充一点,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问题引领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遵循自主性原则策略。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设计本课活动时我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引领他们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益。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认识,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良好、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三峡五级船闸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为了促进知识的转移,教师有意把一组信息稍加改动:要求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数,平均每天上升水位3.28米,3天水位共上升了多少米?让学生回忆前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将旧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来做本节课提出的新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方法

  (1)结合情境中的问题,指名列算式

  (2)寻求方法

  ①仔细观察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做一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②自己试着算一算,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小组内讨论以下,准备班内交流。

  ③班内交流

  有的可能把单位改写成整数除法来做,有的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把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商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就是把被除数转化为整数用竖式计算,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根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有根有据的来思考、解决问题。

  ④教师小结,掌握转化方法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被除数是小数,商是不是小数,小数点位置如何确定呢?把被除数看做整数,再根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做,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把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商再缩小的原来的100倍,从而发现商里的小数点正好和被除数里的小数点对齐。(重点引导学生从计数单位的角度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一个9除以3得3,8表示8个十分之一,除以3商是2个十分之一,还剩2个,和百分位的4合起来是24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8个百分之一,因此,小数点的位置在整数3的后面,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课文的说课稿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掌声》,首先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从新课标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等因素来谈《掌声》的设计构思,从主观愿望、客观效果来谈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教学设计,最后谈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非常重要引领作用。我想:在教学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掌声就是爱,同学们都爱小英”这空化了的思想内容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在“爱”的情感世界里,经历情感的洗礼,精神得到唤醒,沉淀为人格了,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命奠基”!面对着今天被爱重重包围的学生,我想:感受爱,只是起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才是本课的终极生命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对文本的认识,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段“能质疑,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情感,扣住情感升华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使学生在激情、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爱、懂得爱、奉献爱,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启发点拨法: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视频资料,使课件符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直观、形象、视觉效果好。

  3.创境想象法:创设假如小英就在我们的身边等环境,让学生以想象谈话的形式理解文本。

  4.评价激励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活力。

课文的说课稿11

  东方明珠是国标本第一册第六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雄伟壮观。这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二是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4个只识不写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三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读、背、识字、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书写部分生字。

  本堂课,设想体现以下几点:

  1、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的形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字到词再到句让学生充分得读书,使得到扎实的训练。

  2、体现语文课程的开放理念。一方面课件的`制作较为灵活,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况随时调整,选择内容。另一方面,从读书读课文到写字指导,我都给学生自选的权利,让他们从自己喜欢的内容着手展开学习。

  3、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理念。无论是读书还是写字,我都先给学生时间,引导他们自己借着拼音练习读课文,借着书写笔顺练习书写。

  4、体现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读书时,一方面我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并且通过检查,评价等方式使学生能认真听别人的说话。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使学生读有所思。写字时,一方面我要求学生能看清笔顺以及田字格格式。另一方面我要求学生牢记写字姿势。

  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课文的说课稿12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文章。这组课文的主题是感悟生活。这是一篇讲如何面对挫折的文章,写一位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失败了两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别人的鼓励下,面对压力,面对失败,挑战自我,仍然表演,最终取得了成功。同时《顶碗少年》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预习又会做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但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深刻体悟面对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读文后的感受,或深或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相机引导,努力提升孩子的认识,同时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

  说理念: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与361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3、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说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 方式。

  3.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说教学难点:

  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说教学方法:读悟结合、精读点拨

  说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一课时教完,全文教学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检测预习情况:

  【通过对课前安排的预习情况的检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新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三、初读感知,疏理文脉——自读交流文章内容

  1、首先让学生默读文章,按照少年表演成功与否用概括的语言完成下面表格。

  顶碗少年表现——————————————————————观众反应

  1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惊呆了

  2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也附和着喊起来。

  3终于把碗稳住了,表演成功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2、根据表格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疏理文脉。然后问学生从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坚持就是胜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依据: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因为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新的学期对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五、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六、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环节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加强对课文的掌握。】

  七、联系实际,感悟哲理

  1、你在生活中有无这样的经历?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怎样去面对类似的事情?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以上两个环节的设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惊心动魄

  顶碗——失败——失败——成功

  少年——不放弃——勇于拼搏——强者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板书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成功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课文的说课稿13

  基于课型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2.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激起学生阅读相关作品的兴趣。

  现在我们五年级教略读课文,基本教学流程是“自学——交流——拓展(积累)”。

  第一板块的自学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自学主要放在课前的预习中。就拿《刷子李》来说,自学主要分三步:第一步:读通课文,自学字词;第二步:借助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第三步:心灵对话,写好批注。

  第二板块的交流,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相互交流并进行二度自学的过程。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学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而教师则视学生交流情况作适当点拨与引导。今天的课主要以提示中的“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同时也习到一些写作方法。

  第三板块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今天我所教学的《刷子李》就是走进《俗世奇人》,领略更多俗世奇人的风采,感受冯骥才写人的高超技艺,激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欲望。

  通过这三个板块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

  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课文的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5)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课文的说课稿15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