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5 16:04: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平行线和三角形之后编排的,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同时又是为了后面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甚至高中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平行四边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用也很广泛,学习他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现代化服务。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学习中,学生对几何"证明"开始入门,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 双基目标: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平行线间距离,并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推导、论证、演绎、抽象知识的数学思维品质。

  (3) 非智力目标(思想目标):渗透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数学思想以及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4.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应用。

  二、 教法(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五点"教学法。具体如下:

  1. 以"问题"为学生学习?"起点";

  2. 以"范式"为学生学习的"焦点";

  3.以"变式"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4.以"创新"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5.以"评价"为学生学习的"疑点";

  三、 学法(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本课内容和以上教法,采用的学法如下:

  四、 教学程序(说过程)。

  1.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起点):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概念、明确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用特殊化方法设计一问题: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则该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达到用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探索和猜想。

  2. 诱导思维,以诱达思(焦点):

  其次通过设问、质疑,进一步引导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进而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同时教师整理出一种推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范式,再让学生联想范式,演绎其他推导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去 观察、猜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教师的`范式的有诱导下,达到演绎数学论证过程的能力。

  3. 变式问题,突出"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观察、猜想、演绎出一些不同于一般四边形的性质,进一步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通过投影不同层次的典型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掌握"重点"。

  4. 引导创新,化解"难点":

  设计"无图形"和"无结论"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画图、观分析、猜想、归纳,然后把问题中所有可能的结论推导出来,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解决,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5. 反馈补缺,消除"疑点":

  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和提示,以弥补学习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消除"难点"的目的。

  6. 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教师对此课学生的表现作一小结、评价,特别是对"两头"的学生予以表扬,告诉学生本节是本章及以后学习的基础,要求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

  7.板书设计: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应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平行四边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

  (2)从角看;

  (3)从对角线看;

  4、平行线间的距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探索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

  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

  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便宜都吵了起来了。

  老大说: 2千克 卖了8元钱;

  老二说: 20千克 卖了80元钱;

  老三说: 200千克 卖了800元钱;

  老四说: 20xx千克 卖了8000元钱.

  师:你认为谁卖得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8÷2=4 80÷20=4 800÷200=4 8000÷20xx=4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

  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

  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教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根据学生刚才的总结,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

  教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

  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四、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提高性练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

  第四道是观察与思考(拓展性练习)

  出示题目。

  400÷25=(400×4)÷(25×4)=1600÷100

  先让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相同倍数?

  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

  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

  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具体化了,更具体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第五道练习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便宜吗?

  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

  “学生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8÷2=4(元)

  80÷20=4(元)

  800÷200=4(元)

  8000÷20xx=4(元)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P84例2的(1)与(2)及练习十五相关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之后将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分数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先呈现教师购书地情景,从中提出一本《作文书》多少元?地实际问题,引出算式:84÷21=;把21看成20进行计算学习。然后出示“五入“的例子展开学习。

  学生分析:

  对于四(1)班学生预设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接触能利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学习,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此类问题。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在交流中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生活实例的估算,理解、掌握试商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景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一生扮演,其余学生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2、根据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有联系的数学信息?

  (王阿姨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李叔叔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

  3、你能对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选择2个:84元能买几本作文选?196元能买几盒磁带,还多几元?)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一)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

  1、你能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吗?列出算式。(板书)

  预设:84÷21=()196÷39=()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2、我们先来看一看,刚才扮演的这位同学,请他说说计算过程。

  3、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中的除数和上节课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吗?(上节课的是整十数,今天的不是整十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班级数333
平均每班人数464650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三、说教学设计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标据本——说教材

  1.知识结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地位和作用这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决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教学重点: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二、以学定教——说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自主建构新知识。

  ◆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围绕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新课,并展开自主探究。

  2.动手实践。在探求运算律的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新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等

  三、以生为本——说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谈话:如果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和(32 + 45)× 5。

  (4)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揭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 c + b × c]

  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①(32+25)×4 = □×4+□×4

  ②(64+12)×3 = □×□+□×□

  ③25×(4+9)= □×□+□×□

  ④75×64 = □×□+□×□

  【设计意图:前面三题,学生很快根据乘法分配律正确地填数。由于第④题是开放的,有的把75写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64的`形式,也有的将64拆成两个加数的和再乘75的形式等,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数。】

  2.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25×(4×8)相等的算式是()。

  ①25×4+25×8;②25×4×25×8;③25×4×8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48×3-45×3可以写成(48-35)×3

  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设计意图: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四)回顾再现,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将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巩固。】

  四、提纲挈领——说板书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65 + 45)× 5 = 65 ×5+45× 5

  (32 + 45)× 5=32 × 5 + 45 × 5

  (a + b)× c = a × c + b × c

  【设计意图: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教学脉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9册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在学这课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些简单多边形的特征等。学习方法方面的基础有: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可以用剪拼、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使图形等积变形。事实上,在学这课之前,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不是一无所知,但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知道公式,说不清所以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2”

  说理念:

  说教法、学法:

  这课我会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事先给每组一些操作材料,让大家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感知,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请你用字母公式来说一说。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S长=ab,S正=a2,S平=ah

  能说说这些公式是分别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呢?

  [复习中的这两问,第一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基础,这是学习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后一问,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上考虑的。数面积单位的方块数或是用等积变形,这两种方法将是我们这课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方法。]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1、学习例4

  将刚才复习中的三种图形,利用课件的演示,添上一条对角线。

  问:现在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课件继续演示:添上方格图,并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变色。

  如图:

  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能说出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分别说给你的的同桌听一听,不仅要说清楚是多少面积更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可能有的回答)

  第2张图可用数方块的方法,数得8块,即8平方厘米;

  其他的几个三角形用数的方法觉得有麻烦,有很多地方都不满1格,所以还是用大图形的面积,除以2来算,更为方便。

  结果汇总:(1)6×4÷2=12(平方厘米)

  (2)4×4÷2=8(平方厘米)

  (3)6×4÷2=12(平方厘米)

  (4)6×4÷2=12(平方厘米)

  [在这份设计中,我把例4的图稍作了修改。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复习中的题相衔接。而且学生是亲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三角形的过程,更加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初步意识到我们熟悉的这几种特殊四边形都能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3个和第4个三角形虽然形状不同,但它们都是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对应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等的。通过这两题的对比,暗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受具体形状的影响,而是更要关注对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2、学习例5

  看来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对应的平行四边形有密切的关系。

  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下来,看看与书上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先拼,再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小组里交流,填写书上的表格。

  学生分组学习,填完表格之后,继续完成书上的讨论部分。鼓励同学之间质疑、解决。老师加强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

  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应该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拼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分别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不能忘了“÷2”

  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比较完整的板书:

  用字母表示该公式:

  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公式?

  板书:S=ah÷2

  3、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就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拼,也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交流这种想法,指名说说这个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2)

  4、学生阅读第16页的“你知道吗?”,通过阅读,再与上面的方法做一比较。

  师:这几种方法都正确地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例5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三、计算公式的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电脑分别演示这两题。在交流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说清楚什么时候要“×2”,什么时候要“÷2”,为什么?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联系的理解。

  继续完成p.17想想做做的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算出这块三角形交通标志牌的面积。

  在交流的时候,要给学生正确解答这类题书写格式的示范,培养学生规范地应用计算公式完成练习。

  学生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名板演,讲评的时候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比如书写的.格式、计算中的问题、“÷2”的遗漏、单位名称等,都要一一指出并纠正。

  一个特例:第一张图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组直角边就分别是它的底和高。

  3、画一画,比一比:在方格图上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有几种画法?

  比如:

  汇总学生的各种画法之后,指名说说自己在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6平方厘米”先要考虑“12平方厘米”(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而考虑只要底和高相乘得“12”就可以了;这样画出的三角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三个环节是我自己修改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具体的知识?怎么得到这些知识的?

  [整节课的设计,我比较注重让学生用“旧”的方法来获取“新”的知识——用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后面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是有帮助的。

  学生只有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知识本身有正确、持久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地开展探索性学习,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子,18×4=72得出结果。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摆放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放的棋子数是18×4=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棋子、6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吸收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练习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场特殊的围棋比赛。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颗。教师课件演示,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上边和下边各3颗,左右两边还有2颗)

  3×3-1=8(一共有9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8(2颗2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必要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3×2=16(上边和下边各5颗,左右两边各3颗)

  5×5-3×3=16(假设全部摆满,一共是5×5=25颗,实际上中间9颗没有摆,去掉9颗)

  4×4=16(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遍给大家看。

  4×5-4=16(4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颗)

  3×4+4=16(4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3颗,再加上4个角上4颗)

  ……

  数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来很麻烦,所以要让学生在比较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为迎接元旦,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9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即求整个方阵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元旦即将来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4.请你设计:

  学校为了庆祝元旦,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17——120。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转自数学 吧 )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一)》,现在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这节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与顺序、方向与路线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从情境入手,感悟确定位置的数学表示方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悟新知并灵活运用,为今后学习空间位置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第一学段学习过位置与顺序,方向与路线,但这节内容是数形结合,很多知识是认为规定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在接受数对的知识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与依据

  《课程标准》为这部分内容设定的目标是“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根据这一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②、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数对表示方格图上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基本观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取“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引导点拨”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学习,在交流合作中完善和提升知识。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关注差异,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省自悟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汲取集体智慧,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主课堂,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加以引导,辅以直观演示,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涂位置,给予学生直观经验,加深印象。老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说教学设计

  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图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安排了其他活动,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情境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导入时我预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与学生谈话,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又简洁明了的导入课题,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预设了一下教学活动。

  1、①、自学课本P80,完成“说一说 ”(1)、(2)

  ②、试着总结数对的表示方法、读法和应注意的地方

  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接着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再由小组长综合小组观点作代表发言。如果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老师稍加引导与点拨。这样,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从而顺利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2、在方格纸上找出相应学生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抽象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由班级学生的座位,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找出相应学生的位置。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找准位置写好数对。在学生熟知的环境中通过自省自悟解决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重视灵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我安排了适量的梯度练习题:

  教材81页练一练的第一题,进一步巩固数对需要用2个数表示 ;接着根据数对连线,发现连出的是什么图形,既巩固了数对知识,又增强了趣味性。最后出示电影院的座位,让学生判断谁和谁坐得近,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同行和同列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4、总结全课

  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再现,更有利于学生从习得阶段进入保持阶段,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接着让学生思考数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作业布置

  教材81页练一练第二题和教材82页游戏。这一步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一阶段学生正是记忆从保持阶段进入回忆阶段,学生根据老师在课堂中所提供的线索进行知识的提取。教材82页游戏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以致用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直观性、条理性、简洁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记录完成后,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数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1、温度计的用途?2、它由几部分组成?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观性,通过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

  (2)、实践活动: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3)、画图活动:让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充分体了温度的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关键点。

  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

  “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四、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负数

  为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反馈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综合练习,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延伸练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这三个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对负数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负数的什么知识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我的说课完毕,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内容简析

  直线、射线和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本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起始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有关线段、角,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的认识,本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本节课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既让学生借助直观,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角,则着重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含义,至于角的表示法,它是一种规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射线、直线的特性。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联系、角的形成。

  4.突破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和角,通过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伴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以达到开拓思路,取长补短的功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我主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三、说学生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掌握比较容易。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观的感性体验,再在小组交流中形成知识技能。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毛线,引出线的三兄弟

  2. 复习线段的特点(两个端点,直的)

  3.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量法

  4.画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线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放手让学生用线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的简单特征。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线,按直的、曲的分成两类,巧妙的引入了本节学习的内容是认识直的一类线。

  (二)认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1.观察激光笔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2.学生动手画射线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三)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1.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2.学生动手画

  3.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4.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5.讨论: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6.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7.创造三兄弟的肢体语言

  【设计意图】: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四)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1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课件出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课件出示)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出示课件)(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105。0900=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六、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习

  1、64页1题。(出示课件)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3、64页第3题。(课本练习)

  八、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60260200

  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十、作业布置

  1、化简下列小数

  0。5025。3000。0090108。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

  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课标: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前我对曾对班内几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发现已经有部分学生会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许多学生已知结论的课该如何去上?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采用了去书店购书的情境导入,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了以下步骤:

  (1)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编一步计算题,在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习。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试做另一道加法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4)“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接触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的情况,使学生知道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础知识练习:练一练(口算),判断改错,练习二1-3

  2、应用性练习:练习二4-5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新华书店吗?其实在书店里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小明在书店里看到了他喜欢的三本书,价格如下:

  《哈里波特》《快乐数学》《蜡笔小新》

  2.58元3.15元5.7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一些一不步计算的问题吗?

  2、对比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两类(加法和减法)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蜡笔小新》一共要付多少元?

  一本《蜡笔小新》比一本《哈里波特》贵多少元?

  一本《哈里波特》比《快乐数学》便宜多少元?

  3、教学小数加法计算法则

  ①出示:买一本《哈里波特》和一本《快乐数学》一共要付多少元?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算式)为什么用加法算?

  ②讨论计算方法: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可以让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大堂交流)

  把2.58元和3.15元化成“分”为单位或“元、角、分”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板书计算过程,并说出最后结果)

  摆竖式时为什么分与分,角与角,元与元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后再把结果转化为元,对于这样的算法你有何想法?(麻烦)

  你能不能直接用

  小数计算?怎样摆竖式?为什么这样摆?这和那种方法是一样的?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里的什么对齐?(板书小数加法竖式)

  第二题你会做吗?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③讨论:通过上面两题的练习你觉得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

  ④小结: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4、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法则

  ①第三、四题怎样列式?5.79-3.15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②谁来提醒大家小数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③3.15-2.58可以自己试一试

  这一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退位)小数退位应遵循什么规则?

  ④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结果的小数点要怎样点?

  ⑤小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减法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最后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5、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觉得小数加减法应遵循什么方法?(整数加减法)不同的是特别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6、今天我们学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书上8、9页的内容,回去后大家在仔细看一看。

  7、完成“试一试”

  学生可以先独立完成,然后比较在结果上和前面几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数末尾的0可以怎样处理,为什么?

  8、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完成“练一练”第3题。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二第1、2、3题。

  3、判断改错:(数位不对齐的,小数末尾0没去的,减法做成加法的三种类型)

  4、做练习二第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