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说课稿

时间:2022-11-18 12:28: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完整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完整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的说课稿

完整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白鹅》是六年制小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读后让人觉得风趣幽默。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很好地范文。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品读感受法和对比阅读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学生通过目标引领法、读悟结合法和对比探究法,感悟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引入时,老师巧妙地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领全体同学背诵古诗《鹅》并想象描述鹅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二)、明确目标,进入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出示本单元学习目标,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学习目标,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置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本课的教学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课文里描述的是一只怎么样的白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抓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统领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仔细研读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句子,突破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完整的说课稿2

  一:关于教学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会“间、岁”两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规律。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呈现华山的景色,用语言描绘登山的真情实感,用音乐渲染寇准“咏华山”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从而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让学生动脑找一找“华山的景色”,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动口读一读“华山的诗”等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媒体创设,表演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并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如比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激情,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课一开始,我先跟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我说“华山可是一座很有名的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顿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上的气氛也轻松愉快。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第二自然段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既要让学生领悟本段的文,又要让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借文悟诗。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这一段中的文,无论是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啊!华山真高啊!”。那该如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读出华山的“高”呢?

  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描写山顶景观的句子突破这一难点。以问题“站在华山上,小寇准和先生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找一找描写“华山景色”的句子,其间还让学生动手贴一贴“华山的景色”,比如“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等,在不断的互动下,使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感情的熏陶。因此,我还让学生在以上基础上充分地读,通过抓住关键词语“除了、都、远远近近、那么”等品读感悟。然后以问题“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自己的脚下,白云也跑到山下面了,太阳公公离我们那么近?”自然而然的引出关键句“啊!华山真高啊!”,接着以个人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欣赏体味,入其境,悟其情,真切地体会到华山的“高”并读出华山的“高”。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爬这么高的山,容易吗?”从而引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体会登山的艰难。

  通过上一部分“文”的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华山的“高”。我抓住寇准的激动、惊讶的心情展开追问“小寇准看到这幅美景心情怎么样?”让学生想象寇准的心理。随后我说“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咏华山》。”通过借助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的引出了古诗。《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着这条原则,我在教学古诗时安排了这样的流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得流利,读得有节奏。第二步:要求学生能读懂。让学生找一找第二自然段中哪两句话就是诗意。并稍加点拨“齐、举、回首”的意思。第三步:要求学生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读”字,瞄准一个“悟”字,让学生在一读、二读、三读中尽情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第三、四自然段

  等学生读好古诗后,我也入情入境地学先生的样子“好诗!好诗!”,抓住关键词“好诗、连连点头、称赞”读好第三自然段,明白先生为什么要称赞寇准。接着,我问“这么好的诗,寇准几岁就写出来了?”让学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华。

  三、总结深化,升华情感

  我回到课题指出:用诗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然后配乐让学生齐读全文。《新课标》提倡整块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系性。在媒体播放的音乐声中,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把前面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有声言语尽情地表达了出来。最后,我简介华山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升华了情感。

  四、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通过让学生“读生字,记字形和笔顺,学偏旁,看范写,动手写一写,评议你我他”这几个过程来教生字“间和岁”。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板,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通过在黑板上描绘美丽的画面展现《咏华山》这首古诗的情境,旁边呈现重点句“啊!华山真高啊!”。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完整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于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个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它是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根据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5、教学准备:每小组一张圆形纸片,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6个正方体,8个苹果图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个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了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完整的说课稿4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讲的课题是:

  模拟实验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模拟实验”说课稿——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回顾———情景导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数学教案《“模拟实验”说课稿——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

  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

  (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

  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

  2、情景导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

  3、引导探索: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

  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

  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的简要思路,由于水平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完整的说课稿5

  《叙事要完整》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成长”,所选课文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学习的表达技巧。

  本次训练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感知作文的完整性,明确记叙的.六要素和写作的顺序;二是学习运用描写生动记叙事情的经过。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初步感知作文的完整性

  2、回忆和再现记叙六要素

  3、学习运用描写生动地记叙事情的过程

  其中教学重点是:学习完整叙事

  教学难点是:选取生活事件或片断进行记叙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和片段训练法。让学生在交谈中加深对记叙文六要素及写作训练的认识。同时辅以相关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导课;二是写作导引;三是写作实践

  第一环节通过美文导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每天面对的人和事都可以入文,想引起学生表达的兴趣。

  第二环节,学生通过病文分析、阅读教材,明确记叙的六要素及其作用,并进一步思考分析如何才能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由此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写作实践,通过两个板块来完成。第一板块,要求学生阅读教材41—42页所给材料,讨论怎样给它们排序最好,并说明理由。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感受不同记叙顺序在中的不同体现及不同效果。第二板块,要求学生补充材料,完成片段叙写,并完善成文。材料为:

  “昨天,我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心里很不舒服。我暗下决心今后再也不迟到了。”

  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纵观本节课设计,我觉得整体授课思想清晰,课堂上给了足够的讨论和写作时间,学生对训练内容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点的突破都不是问题。虽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点滴训练,循序渐进,假以时日,一定会看到成效。

完整的说课稿6

  《叙事要完整》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成长”,所选课文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本次训练要求学生把握两点:

一是感知作文的完整性,明确记叙的六要素和写作的顺序;

二是学习运用描写生动记叙事情的经过。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初步感知作文的完整性

  2、回忆和再现记叙六要素

  3、学习运用描写生动地记叙事情的过程

  其中教学重点是:

学习完整叙事

  教学难点是:

选取生活事件或片断进行记叙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和片段训练法。让学生在交谈中加深对记叙文六要素及写作训练的认识。同时辅以相关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是导课;

二是写作导引;

三是写作实践

  第一环节通过美文导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每天面对的人和事都可以入文,想引起学生表达的兴趣。

  第二环节,学生通过病文分析、阅读教材,明确记叙的六要素及其作用,并进一步思考分析如何才能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由此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写作实践,通过两个板块来完成。第一板块,要求学生阅读教材41至42页所给材料,讨论怎样给它们排序最好,并说明理由。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感受不同记叙顺序在文章中的不同体现及不同效果。第二板块,要求学生补充材料,完成片段叙写,并完善成文。材料为:“昨天,我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心里很不舒服。我暗下决心今后再也不迟到了。”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纵观本节课设计,我觉得整体授课思想清晰,课堂上给了足够的讨论和写作时间,学生对训练内容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点的突破都不是问题。虽说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点滴训练,循序渐进,假以时日,一定会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