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说课稿

时间:2022-11-18 17:24: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舟过安仁》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舟过安仁》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舟过安仁》说课稿

《舟过安仁》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是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结合本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主题,学习本首诗,一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从而体会诗中有画、诗中有情。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采用的是交融式目标的拟定方法。

  1、正确认识两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这一目标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

  2、通过看注释,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情景,能感知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思。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也更为广泛,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他们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有点欠缺,对课外延伸、扩展、深化方面还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古诗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在难度较大的地方加于点拨,以启发、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童真、童趣,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意境中感悟。读、思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新知。在教法学法中主要体现情景教学法、朗读品悟法、合作交流法、师生互动等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童诗接龙,引发童心

  开课伊始,课件出示七句有关写儿童的古诗词,师生互动进行古诗接龙,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一边让学生感受着童趣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诗歌,感知童心

  在此环节中,重点是品读诗歌。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反复读诗,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想象画面,根据诗句想象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情景,最后使学生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讲解诗意。并在读诗中感悟诗人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三)、拓展诗歌,享受童心

  《舟过安仁》是一首写儿童充满童趣的诗,我想,要让学生入情入境,老师首先要进入角色,不能是一位旁观者,也应该和诗人一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因此,在感受诗中两小童的童趣之时,我和同学们也一起回味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拓展诗人杨万里的另一首充满童趣的诗《稚子弄冰》,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并能和诗中充满童趣的事情与我们每一位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共享童心。

  (四)、读写结合,不泯童心

  此环节是一个课外延伸,做到读写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受去描绘出《舟过安仁》这个美丽的故事。

《舟过安仁》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读、会写本课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这首诗中描写了两个十分顽皮可爱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顽皮可爱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1)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明确: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明确: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3)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配乐读,代表读)

  2、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

  明确: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

  (2)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又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眼前此景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束课堂。把《舟过安仁》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或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舟过安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这首诗,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本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乐趣,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对童年的眷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首诗集中刻画了一对孩童的聪慧机智与行动中散发出的单单属于童年的童真、童趣,让人心生向往与眷恋,学生对于这种感情的感受,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难忘童年”作了一定的铺垫。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示也充满了兴趣,而如何顺应这种学情则是教师所应该把握的。在《舟过安仁》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首关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兴趣浓厚。

  根据这些相关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我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童的形象;

  3、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课标中明确要求,诗歌教学,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想象画面是关键,因此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想象诗歌的意境上。此外,在这首充满童趣的诗中,两小童的形象非常的鲜明、突出,怎么从诗句中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童聪慧伶俐的形象,体会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和诗人那不曾泯灭的童心,成为我这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及学法:

  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法,“以读促情、以读感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汇成学生知识、情感的海洋。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选择“以画入手,生发想象”,“以想为器,培养思维”,“以说为主,锻炼口语”。通过对诗歌一层一层深入的.解读,感受诗人对孩童的赞赏与喜爱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童趣:

  新课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首先我以学生身边的趣事入手,让生自由的说一说在他们身边发生的充满童趣的事,使这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

  接着我总结学生的故事,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诗歌。

  在引出课题之后,我及时的对课题进行分析理解,以便学生了解这堂课的学习方向。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诗歌,朗读是生命,怎么样一步一步深入的朗读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二层次教学。

  第一层—————读正确,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目标。

  第二层—————读节奏,通过同桌互读互评,教师范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达到读出音律,读出节奏的目标。

  一叶︱渔舟︱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并且我还在ppt上打出诗歌的节奏,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知。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