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时间:2024-10-25 17:09:39 偲颖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长高了》大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精选10篇)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通过测量知道自己在长高,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2、主动和同伴交流、分享,初步了解长高的原因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3、学习和同伴合作,共同测量自己的身高。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自己身高的变化

  2、长高的'秘密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画有小树的纸条(长度超过幼儿身高),画出每个幼儿小班时测量的身高标记;笔,长条积木,记录本,回形针。

  2、幼儿已有用自然物测量的经验。

  3、涂卡,内容为:锻炼,早睡早起,愉快进餐,多吃水果。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谈话:身体的变化

  1、引出话题

  (1)我们已经上大班了,大家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吗?

  (2)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自己长高了?

  2、幼儿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本环节:

  测量并记录:自己长高了

  1、介绍材料,引导幼儿测量并记录现在的身高。

  我们每个人有一棵生长树,上面的横线标记是大家刚上幼儿园时的身高,想想看,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现在的身高记录下来。

  2、师幼共同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

  (可以站着,可以躺着,但脚跟必须和“小树”的树根对齐,然后把长条积木平放在头顶上,最后用笔画出横线。)

  3、幼儿两两合作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

  4、幼儿用回形针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

  结束环节:

  交流分享:如何长高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看一看,你比刚入园时长高了多少?

  2、师幼共同讨论:怎样才会长高?

  (1)我们发现与小班的时候相比大家都长高了,只是有的小朋友长得多一些,有的小朋友长得少一些,为什么呢?你认为长高的秘密在哪里?

  (2)幼儿两两交流。

  (3)请个别幼儿表述,教师出示相应的涂卡。

  3、师幼共同小结:如果想让自己长高一些,就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平时要早起早睡,每天锻炼身体。

  延伸环节:

  我的健康休息天

  1、星期六、星期日是休息日,怎样安排才对我们的身体有利呢?大家想一想,把你的安排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设计“我的健康休息天”,并展示交流。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2

  教学目标:

  1.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答。

  2.倡导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了保护我们地球这美好的家园,一年级小朋友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

  二、新课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由观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

  4.指名汇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间进行交流。

  三、应用教学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解答疑问:

  淘气在飞机上看到的凉亭是什么形状?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身高,并感知数字与身高的关系。

  2、通过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促进身体长高。

  活动准备:

  尺、铅笔、报纸、本子、垫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3人一组互相帮助测量身高

  1、我们现在是大班小朋友了,你们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吗?我们来量一量好吗?

  2、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测量用的工具,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3个小朋友一组互相帮助测量身高,并把测量到的身高记录到这张表上,记录表前面一行写小朋友的号数,后面一行写小朋友测量到的身高。

  3、幼儿测量身高,教师用相机捕捉幼儿错误的测量方法。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教师播放幼儿测量时的照片

  假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1)帮头顶上扎有小辫子的幼儿测量身高

  你觉得这样测量出的身高正确吗?为什么?

  小结:使用的测量工具没有压在头顶上,而是压在小辫子上,所以测量的结果不正确。

  2)给没有站直的幼儿测量身高(预设一高两矮的幼儿为一组)

  你们看,他们这样测量对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时人要站得直直的,这样两处的身高才正确。

  3)使用的工具没有在头顶上放平我们来看看他们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要紧紧地贴在头顶上,测量的工具要平平的,不能往上翘,也不能向下斜。

  4)穿着鞋子测量的幼儿

  这个小朋友测量时穿了什么?我们来看看保健老师是怎样帮我们测量身高的。

  幼儿观看录像。

  你们发现保健老师与我们测量的方法那里不一样?为什么要脱鞋呢?

  小结:因为鞋子的底是有一定厚度的,穿了鞋子测量会影响身高的准确。

  2、幼儿第二次测量

  现在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身高,和刚才一样还是和原来的这几个好朋友为一组,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最后一行上。3个小朋友都完成了,你们每组派一个小朋友到前面的大纸上找到你们这组小朋友的号数,派另一个小朋友报测量的结果,最后一个小朋友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到前面这张大纸上。

  三、了解数字与身高的关系

  1、找找最高的和最矮的幼儿

  这是刚才我们量到的身高,我们从这行数字里找找,谁最高?为什么?(数字大说明身高高)我们再找找谁最矮?为什么?(数字小说明身高矮)

  小结:原来测量到的数字大,就表示人高,测量到的数字小,就表示人矮。

  2、根据数字大小,找小班、中班时的身高

  老师这里有两行数字,它们分别代表了小朋友不同时期的身高,你们猜猜这是你们什么时候的身高?为什么?

  小结:这3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我们小班、中班、大班时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测量到的数字在增大,说明我们的身体也在长高。

  四、讨论健康的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

  2、能用响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高的快乐。

  活动准备:

  搜集幼儿出生时的身高、记录幼儿现在身高的小卡片、各种用品(A3大小的纸、较大型的积木、树枝、小棒、牙膏盒、瓶子、绳子……)皮尺、调查表(师生共同完成)、墙面上用颜色较深的绳子拉出一条离地面50厘米的长线条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自己现在的身高和出生时的身高。

  1、师:前段时间我们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谁愿意来说一说自己有多高?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身高。

  3、师:你们都想来介绍,那可以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身高,然后把记录身高的'小卡片贴在自己的名字旁边。

  4、师幼一起观看身高记录表。

  5、找一找班级里谁最高?你是怎么知道的?(提升一些比较高矮及高矮排序的方法)6、师:这是你们现在的身高,可是你们知道自己刚出生时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二、比一比:分别选择幼儿熟悉的物品、自己和出生时的高度相比,体验自己在长高。

  1、(出示皮尺)展示幼儿出生时的高度。

  2、请幼儿选一样物品,和50cm比一比,是高还是矮?

  3、交流幼儿比较的结果。

  4、幼儿和出生时高度进行比较。

  5、交流结果。

  (1)你是怎么比的?

  (2)50cm到你身体哪里?

  6、小结:多吃饭、喝水,还要有充足的睡眠,多做运动,都能让我们长高。

  三、想一想

  1、你们还想长高吗?想长得像谁一样高?长那么高有什么用?

  2、小结:只要我们注意营养,多运动,我们每个幼儿都可能长得比我们的爸爸妈妈还要高。我们长高了,我们也长大了,多好啊!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师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伸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

  师:1、“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

  2、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认识统计表。

  生:分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如何做的?

  生: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心得,形成共识。

  2、测量活动。

  师: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周围的实际情况实地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 )。 一本书厚4( )

  姚明身高227 ( )。 一支粉笔长9 ()

  2、 判断对错

  学校跑道长是200厘米。 ( )

  小明一步的长度有3米。 ( )

  课堂检测B

  现在有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请你想一想,如何测量出黑板的长度?你有几种办法?

  五、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1、2、3、4题

  附答案:

  课堂检测A

  1、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 米 )。 一本书厚4(厘米 )

  姚明身高227 ( 厘米 )。 一支粉笔长9 (厘米)

  2、 判断对错

  学校跑道长是200厘米。 ( × )

  小明一步的长度有3米。 ( × )

  课堂检测B

  现在有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请你想一想,如何测量出黑板的长度?你有几种办法?

  方法一:一尺接一尺量

  方法二:用直尺先量出一根木棍的长度,如两直尺长,再用木棍去量黑板的长度。

  方法三:先量出三直尺长的木棒或绳子的长度,再去量黑板的长度。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6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我长高了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1、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说说课桌、数学书、铅笔盒大约有多长。

  2、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多长。

  3、说说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4、引出单位“米”。

  5、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二、米的实际意义

  1、设问:1米有多长呢?

  2、操作: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就是1米长。用它量讲桌,大约是1米。

  3、估一估:

  (1)1米长的物体有哪些?并让学生实际量一量。

  (2)量一量:1米到我身体的'什么位置?

  (3)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时我们在使用时不能乱用,否则会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钟走60厘米,一支铅笔长15米,蜗牛1分钟爬10米......

  (2)独立完成“试一试”,反馈。

  五、巩固练习

  1、先让学生估一估实物,再动手量一量,然后选择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较合理。(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观察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

  4、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因为有画1厘米的经验,所以不难)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蒙氏活动中尝试用银行游戏进行退位和不退位减法比高低。

  2、活动中知道自己的长大离不开同伴、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激发对周围人的感恩之情。

  活动准备:

  银行游戏材料若干,投影仪、电脑、音响

  活动过程:

  情感导入

  1、听音乐走线刚才你听到的是什么曲子?(可爱的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家好么?小结:在家里有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这些亲人呢彼此关心、爱护,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

  2、歌曲:可爱的家

  3、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家,这个家好大,有很多孩子天天和我一起工作、游戏、生活,你们知道我说的是那个家么?(蒙一班)

  4、我记得刚认识你们的时候你们有些孩子小小的、矮矮的,可是现在你们都长那么高了,感叹:哎呀真是长高了不少。

  观察版面理解版面内容

  1、看得懂这些上面的东西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这是记录小朋友身高的

  2、怎么会有两种身高呢?(现在、过去)

  比较

  1、你发现你的两个身高数字一样么?发生了什么变化?(逐一问)(幼:我以前的是两位数的、现在是三位数的;以前各位数是*现在是*)(教师:数字变怎么了,(大)说明你长高了)2、现在所有的数字都比以前大了,说明我们小朋友都怎样了?(长高了)那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现在比以前长高多少呢?(引导幼儿说出减法)今天我们就用银行游戏来计算一下我们到底长高了多少。在孩子不能说出减法的情况下:我们请银行游戏帮忙。在总结中小结我们用的是减法)

  操作要求

  1、我为你们准备了大的托盘,先取什么数字?接着就可以操作银行游戏。

  2、今天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减的时候可能会不够;或者一个是百位数、一个是十位数,当你们还需要一个托盘的时候我还准备了一个小的托盘)

  3、取物的时候可能会有两个人和你一起,所以我们要稍微等待一下。

  幼儿操作大托盘——取大数字——去银行取相应的量——取小数字——减法——交换、取小托盘银行交换——取相应的数字卡交流

  1、请把你的答案放上来

  2、告诉大家你长高了多少?(逐一)

  3请xxx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我这里也有一家银行,你可以在这里操作。

  注意:幼儿操作时照顾后面孩子的观看上下的互动

  4、将算错的幼儿数字卡三张取上来,xxx现在多少高,过去多少高,得出的答案是长高了xx厘米,这个答案对么?请大家以后在工作中帮他一起计算一下。

  小结:刚才在银行游戏中用借位的方法了解了自己到底长高了多少。这种方法在生活中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高多少以外还能了解一些什么呢?

  分享1、今天我们知道了我们长高了很多、长聪明了很多、有的长漂亮了许多。这一切我们要感谢谁啊?(父母、老师、同伴),有那么多的感谢,就用一首感恩的歌来表达吧。

  活动反思

  主题活动是一种开放、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为着眼点,从孩子的所关注的问题出发,由浅入深地展开活动的。“长高了”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的`体检,在测定量身高中他们所引发的兴趣性,尝试将蒙氏教学的“退位减法”与这一生活经验进行有机联结,挑战性轻轻地拨动着幼儿的思维之弦,为幼儿思维的任意弛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使这种学习为生活所用,同时通过身高的比较感知自己的长大,来感谢父母、老师的养育和伙伴的朝夕相处,这些感恩之情在活动中孩子们也获得了表达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在细微之处的提问如能再加斟酌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最后一环节与开始部分有些类同,可以考虑省去。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9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2、懂得小树和小熊一样,也会生长变化。

  活动准备:

  1、配套幼儿画册、挂图。

  2、幼儿有比高矮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谈话讨论,引出故事。

  师:

  1、小朋友,今天你们早餐吃了什么呢?(幼儿回答。)

  2、原来都吃了那么多赋有营养的东西啊,难怪都长的这么高。那谁来说说你是小班个子高呢还是中班个子高?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自己长高了的?

  幼儿回答。

  3、长高了就更象大班的哥哥姐姐了。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熊也非常非常的想长高,就让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回事。

  三、欣赏故事《小熊想长高》。

  1、教师口述故事《小熊想长高》。

  2、师:妈妈带小熊在什么地方做了标记?(幼儿回答。)

  3、想想,小熊真的.越长越矮了吗?(幼儿回答。)

  四、完整欣赏故事。

  1、配合挂图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2、师:小熊长高了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3、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长高了的?(幼儿回答。)

  4、原来小熊长高了,但是小树也在长高,而且小树长的比小熊更快,所以那个画在树上的标记变的比小熊高了。

  5、幼儿边看画册边听故事。

  《小熊想长高》故事

  小熊非常想长高。他常常问妈妈:“我什么时候会长高呀?”妈妈带小熊来到一棵小树下帮他量了量身高,并用白石灰在小树上做了个标记,妈妈对小熊说:“现在你是这么高,以后你会越长越高的。”小熊每天都去比一比,可一点也没长高。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熊的衣服显得短了,妈妈把小熊的衣服加长了一段。小熊的鞋子显得小了,妈妈给他做了一双大鞋子。过了很多天,小熊又跑到小树那里比了比,吓了一大跳,说:“啊,我怎么越长越矮了?”小熊哭着跑回来:“妈妈,妈妈,我怎么越长越矮了?”

  小熊和妈妈一起来到小树那儿,妈妈一看,也愣住了:“咦,这是怎么回事呀?”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长大”的快乐。

  2、发展幼儿初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4、学习演唱歌曲,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和穿过的衣服.

  2、歌曲《我又长高了》磁带,身高、体重测量仪及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动动小脑袋想想年后你和年前的你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答长大了一岁长高了

  (二)进行部分

  教师让小朋友拿出照片对比一下现在长大了吗?小朋友答长大了鼓励、启发想办法、找理由证明自己确实长大了。

  评改: 穿一穿小时侯的衣服,穿不下了,证明自己长大了。

  用自然参照物对比证明自己长高了。

  1、欣赏歌曲《我又长高了》,指导幼儿学习演唱并大胆表演动作。

  2、量身高、称体重、比高矮。同伴间相互比一比,尝试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队。那咱一起把长高了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好不好?出示《我又长高了》歌词,有节奏的带领小朋友读一遍歌词.教师教给幼儿学。

  3、结束部分:小朋友唱的真好听回家时候唱给爸妈听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健康教案:我长高了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中班综合活动方案我长高了03-16

大班我喜欢的书教案 我喜欢的书大班教案04-14

我是大班小朋友大班教案02-07

我学大班教案12-30

我的小手大班教案03-24

大班我是谁教案12-10

大班我的家乡教案10-19

大班教案我换牙了11-18

《我长大了》大班教案03-18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长高了》大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精选10篇)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1

  活动目标

  1、通过测量知道自己在长高,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2、主动和同伴交流、分享,初步了解长高的原因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3、学习和同伴合作,共同测量自己的身高。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关注自己身高的变化

  2、长高的'秘密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画有小树的纸条(长度超过幼儿身高),画出每个幼儿小班时测量的身高标记;笔,长条积木,记录本,回形针。

  2、幼儿已有用自然物测量的经验。

  3、涂卡,内容为:锻炼,早睡早起,愉快进餐,多吃水果。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谈话:身体的变化

  1、引出话题

  (1)我们已经上大班了,大家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吗?

  (2)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自己长高了?

  2、幼儿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本环节:

  测量并记录:自己长高了

  1、介绍材料,引导幼儿测量并记录现在的身高。

  我们每个人有一棵生长树,上面的横线标记是大家刚上幼儿园时的身高,想想看,可以用什么办法把现在的身高记录下来。

  2、师幼共同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

  (可以站着,可以躺着,但脚跟必须和“小树”的树根对齐,然后把长条积木平放在头顶上,最后用笔画出横线。)

  3、幼儿两两合作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

  4、幼儿用回形针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

  结束环节:

  交流分享:如何长高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看一看,你比刚入园时长高了多少?

  2、师幼共同讨论:怎样才会长高?

  (1)我们发现与小班的时候相比大家都长高了,只是有的小朋友长得多一些,有的小朋友长得少一些,为什么呢?你认为长高的秘密在哪里?

  (2)幼儿两两交流。

  (3)请个别幼儿表述,教师出示相应的涂卡。

  3、师幼共同小结:如果想让自己长高一些,就应该多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平时要早起早睡,每天锻炼身体。

  延伸环节:

  我的健康休息天

  1、星期六、星期日是休息日,怎样安排才对我们的身体有利呢?大家想一想,把你的安排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设计“我的健康休息天”,并展示交流。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2

  教学目标:

  1.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答。

  2.倡导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了保护我们地球这美好的家园,一年级小朋友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

  二、新课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由观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

  4.指名汇报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间进行交流。

  三、应用教学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解答疑问:

  淘气在飞机上看到的凉亭是什么形状?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身高,并感知数字与身高的关系。

  2、通过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促进身体长高。

  活动准备:

  尺、铅笔、报纸、本子、垫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幼儿3人一组互相帮助测量身高

  1、我们现在是大班小朋友了,你们知道自己现在有多高吗?我们来量一量好吗?

  2、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测量用的工具,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3个小朋友一组互相帮助测量身高,并把测量到的身高记录到这张表上,记录表前面一行写小朋友的号数,后面一行写小朋友测量到的身高。

  3、幼儿测量身高,教师用相机捕捉幼儿错误的测量方法。

  二、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教师播放幼儿测量时的照片

  假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1)帮头顶上扎有小辫子的幼儿测量身高

  你觉得这样测量出的身高正确吗?为什么?

  小结:使用的测量工具没有压在头顶上,而是压在小辫子上,所以测量的结果不正确。

  2)给没有站直的幼儿测量身高(预设一高两矮的幼儿为一组)

  你们看,他们这样测量对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时人要站得直直的,这样两处的身高才正确。

  3)使用的工具没有在头顶上放平我们来看看他们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要紧紧地贴在头顶上,测量的工具要平平的,不能往上翘,也不能向下斜。

  4)穿着鞋子测量的幼儿

  这个小朋友测量时穿了什么?我们来看看保健老师是怎样帮我们测量身高的。

  幼儿观看录像。

  你们发现保健老师与我们测量的方法那里不一样?为什么要脱鞋呢?

  小结:因为鞋子的底是有一定厚度的,穿了鞋子测量会影响身高的准确。

  2、幼儿第二次测量

  现在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身高,和刚才一样还是和原来的这几个好朋友为一组,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最后一行上。3个小朋友都完成了,你们每组派一个小朋友到前面的大纸上找到你们这组小朋友的号数,派另一个小朋友报测量的结果,最后一个小朋友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到前面这张大纸上。

  三、了解数字与身高的关系

  1、找找最高的和最矮的幼儿

  这是刚才我们量到的身高,我们从这行数字里找找,谁最高?为什么?(数字大说明身高高)我们再找找谁最矮?为什么?(数字小说明身高矮)

  小结:原来测量到的数字大,就表示人高,测量到的数字小,就表示人矮。

  2、根据数字大小,找小班、中班时的身高

  老师这里有两行数字,它们分别代表了小朋友不同时期的身高,你们猜猜这是你们什么时候的身高?为什么?

  小结:这3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我们小班、中班、大班时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加,测量到的数字在增大,说明我们的身体也在长高。

  四、讨论健康的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

  2、能用响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高的快乐。

  活动准备:

  搜集幼儿出生时的身高、记录幼儿现在身高的小卡片、各种用品(A3大小的纸、较大型的积木、树枝、小棒、牙膏盒、瓶子、绳子……)皮尺、调查表(师生共同完成)、墙面上用颜色较深的绳子拉出一条离地面50厘米的长线条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自己现在的身高和出生时的身高。

  1、师:前段时间我们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谁愿意来说一说自己有多高?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身高。

  3、师:你们都想来介绍,那可以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身高,然后把记录身高的'小卡片贴在自己的名字旁边。

  4、师幼一起观看身高记录表。

  5、找一找班级里谁最高?你是怎么知道的?(提升一些比较高矮及高矮排序的方法)6、师:这是你们现在的身高,可是你们知道自己刚出生时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二、比一比:分别选择幼儿熟悉的物品、自己和出生时的高度相比,体验自己在长高。

  1、(出示皮尺)展示幼儿出生时的高度。

  2、请幼儿选一样物品,和50cm比一比,是高还是矮?

  3、交流幼儿比较的结果。

  4、幼儿和出生时高度进行比较。

  5、交流结果。

  (1)你是怎么比的?

  (2)50cm到你身体哪里?

  6、小结:多吃饭、喝水,还要有充足的睡眠,多做运动,都能让我们长高。

  三、想一想

  1、你们还想长高吗?想长得像谁一样高?长那么高有什么用?

  2、小结:只要我们注意营养,多运动,我们每个幼儿都可能长得比我们的爸爸妈妈还要高。我们长高了,我们也长大了,多好啊!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师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伸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

  师:1、“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

  2、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

  认识统计表。

  生:分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是如何做的?

  生: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交流心得,形成共识。

  2、测量活动。

  师: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周围的实际情况实地进行测量。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 )。 一本书厚4( )

  姚明身高227 ( )。 一支粉笔长9 ()

  2、 判断对错

  学校跑道长是200厘米。 ( )

  小明一步的长度有3米。 ( )

  课堂检测B

  现在有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请你想一想,如何测量出黑板的长度?你有几种办法?

  五、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1、2、3、4题

  附答案:

  课堂检测A

  1、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 米 )。 一本书厚4(厘米 )

  姚明身高227 ( 厘米 )。 一支粉笔长9 (厘米)

  2、 判断对错

  学校跑道长是200厘米。 ( × )

  小明一步的长度有3米。 ( × )

  课堂检测B

  现在有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请你想一想,如何测量出黑板的长度?你有几种办法?

  方法一:一尺接一尺量

  方法二:用直尺先量出一根木棍的长度,如两直尺长,再用木棍去量黑板的长度。

  方法三:先量出三直尺长的木棒或绳子的长度,再去量黑板的长度。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6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我长高了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1、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说说课桌、数学书、铅笔盒大约有多长。

  2、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多长。

  3、说说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4、引出单位“米”。

  5、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二、米的实际意义

  1、设问:1米有多长呢?

  2、操作: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就是1米长。用它量讲桌,大约是1米。

  3、估一估:

  (1)1米长的物体有哪些?并让学生实际量一量。

  (2)量一量:1米到我身体的'什么位置?

  (3)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时我们在使用时不能乱用,否则会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钟走60厘米,一支铅笔长15米,蜗牛1分钟爬10米......

  (2)独立完成“试一试”,反馈。

  五、巩固练习

  1、先让学生估一估实物,再动手量一量,然后选择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较合理。(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观察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

  4、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因为有画1厘米的经验,所以不难)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蒙氏活动中尝试用银行游戏进行退位和不退位减法比高低。

  2、活动中知道自己的长大离不开同伴、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激发对周围人的感恩之情。

  活动准备:

  银行游戏材料若干,投影仪、电脑、音响

  活动过程:

  情感导入

  1、听音乐走线刚才你听到的是什么曲子?(可爱的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家好么?小结:在家里有那么多关心我们的人,这些亲人呢彼此关心、爱护,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

  2、歌曲:可爱的家

  3、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家,这个家好大,有很多孩子天天和我一起工作、游戏、生活,你们知道我说的是那个家么?(蒙一班)

  4、我记得刚认识你们的时候你们有些孩子小小的、矮矮的,可是现在你们都长那么高了,感叹:哎呀真是长高了不少。

  观察版面理解版面内容

  1、看得懂这些上面的东西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这是记录小朋友身高的

  2、怎么会有两种身高呢?(现在、过去)

  比较

  1、你发现你的两个身高数字一样么?发生了什么变化?(逐一问)(幼:我以前的是两位数的、现在是三位数的;以前各位数是*现在是*)(教师:数字变怎么了,(大)说明你长高了)2、现在所有的数字都比以前大了,说明我们小朋友都怎样了?(长高了)那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现在比以前长高多少呢?(引导幼儿说出减法)今天我们就用银行游戏来计算一下我们到底长高了多少。在孩子不能说出减法的情况下:我们请银行游戏帮忙。在总结中小结我们用的是减法)

  操作要求

  1、我为你们准备了大的托盘,先取什么数字?接着就可以操作银行游戏。

  2、今天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减的时候可能会不够;或者一个是百位数、一个是十位数,当你们还需要一个托盘的时候我还准备了一个小的托盘)

  3、取物的时候可能会有两个人和你一起,所以我们要稍微等待一下。

  幼儿操作大托盘——取大数字——去银行取相应的量——取小数字——减法——交换、取小托盘银行交换——取相应的数字卡交流

  1、请把你的答案放上来

  2、告诉大家你长高了多少?(逐一)

  3请xxx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我这里也有一家银行,你可以在这里操作。

  注意:幼儿操作时照顾后面孩子的观看上下的互动

  4、将算错的幼儿数字卡三张取上来,xxx现在多少高,过去多少高,得出的答案是长高了xx厘米,这个答案对么?请大家以后在工作中帮他一起计算一下。

  小结:刚才在银行游戏中用借位的方法了解了自己到底长高了多少。这种方法在生活中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高多少以外还能了解一些什么呢?

  分享1、今天我们知道了我们长高了很多、长聪明了很多、有的长漂亮了许多。这一切我们要感谢谁啊?(父母、老师、同伴),有那么多的感谢,就用一首感恩的歌来表达吧。

  活动反思

  主题活动是一种开放、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为着眼点,从孩子的所关注的问题出发,由浅入深地展开活动的。“长高了”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的`体检,在测定量身高中他们所引发的兴趣性,尝试将蒙氏教学的“退位减法”与这一生活经验进行有机联结,挑战性轻轻地拨动着幼儿的思维之弦,为幼儿思维的任意弛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使这种学习为生活所用,同时通过身高的比较感知自己的长大,来感谢父母、老师的养育和伙伴的朝夕相处,这些感恩之情在活动中孩子们也获得了表达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在细微之处的提问如能再加斟酌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此外最后一环节与开始部分有些类同,可以考虑省去。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9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2、懂得小树和小熊一样,也会生长变化。

  活动准备:

  1、配套幼儿画册、挂图。

  2、幼儿有比高矮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谈话讨论,引出故事。

  师:

  1、小朋友,今天你们早餐吃了什么呢?(幼儿回答。)

  2、原来都吃了那么多赋有营养的东西啊,难怪都长的这么高。那谁来说说你是小班个子高呢还是中班个子高?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自己长高了的?

  幼儿回答。

  3、长高了就更象大班的哥哥姐姐了。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熊也非常非常的想长高,就让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回事。

  三、欣赏故事《小熊想长高》。

  1、教师口述故事《小熊想长高》。

  2、师:妈妈带小熊在什么地方做了标记?(幼儿回答。)

  3、想想,小熊真的.越长越矮了吗?(幼儿回答。)

  四、完整欣赏故事。

  1、配合挂图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2、师:小熊长高了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3、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长高了的?(幼儿回答。)

  4、原来小熊长高了,但是小树也在长高,而且小树长的比小熊更快,所以那个画在树上的标记变的比小熊高了。

  5、幼儿边看画册边听故事。

  《小熊想长高》故事

  小熊非常想长高。他常常问妈妈:“我什么时候会长高呀?”妈妈带小熊来到一棵小树下帮他量了量身高,并用白石灰在小树上做了个标记,妈妈对小熊说:“现在你是这么高,以后你会越长越高的。”小熊每天都去比一比,可一点也没长高。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熊的衣服显得短了,妈妈把小熊的衣服加长了一段。小熊的鞋子显得小了,妈妈给他做了一双大鞋子。过了很多天,小熊又跑到小树那里比了比,吓了一大跳,说:“啊,我怎么越长越矮了?”小熊哭着跑回来:“妈妈,妈妈,我怎么越长越矮了?”

  小熊和妈妈一起来到小树那儿,妈妈一看,也愣住了:“咦,这是怎么回事呀?”

  《我长高了》大班教案 10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长大”的快乐。

  2、发展幼儿初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4、学习演唱歌曲,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和穿过的衣服.

  2、歌曲《我又长高了》磁带,身高、体重测量仪及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动动小脑袋想想年后你和年前的你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答长大了一岁长高了

  (二)进行部分

  教师让小朋友拿出照片对比一下现在长大了吗?小朋友答长大了鼓励、启发想办法、找理由证明自己确实长大了。

  评改: 穿一穿小时侯的衣服,穿不下了,证明自己长大了。

  用自然参照物对比证明自己长高了。

  1、欣赏歌曲《我又长高了》,指导幼儿学习演唱并大胆表演动作。

  2、量身高、称体重、比高矮。同伴间相互比一比,尝试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队。那咱一起把长高了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好不好?出示《我又长高了》歌词,有节奏的带领小朋友读一遍歌词.教师教给幼儿学。

  3、结束部分:小朋友唱的真好听回家时候唱给爸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