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时间:2022-09-17 18:51: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通用10篇)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块石头、一片叶子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目标2指出要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为了让孩子产生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观察并动手探索,和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土豆、盐巴、味精、白砂糖、水、透明一次性塑料杯子若干、小勺子若干

  2、课件准备:PPT、死海视频资料

  3、场地准备:教室

  四、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蔬菜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呀(幼儿:土豆)如果老师把它丢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呢?(幼儿:沉下去){老师把切好的土豆块丢进清水杯里,土豆块沉下去了}现在老师把它丢进另外一个杯子里,小朋友们看看土豆块会怎么样{老师把土豆块丢进事先准备好的盐水杯子里面,土豆块浮起来了}土豆块浮起来了,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知道或者知道是为什么)然后老师过渡到做实验阶段

  2、幼儿动手做第一次实验:老师把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幼儿做实验(说清楚规则:不可以食用材料;不要打翻杯子;1号杯子里是盐巴,2号杯子里是味精,3号杯子里是白砂糖),幼儿两两合作发现盐巴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然后请小朋友分享

  3、老师:我们刚刚发现盐巴可以使我们的土豆块浮起来,那么是不是只要加了盐土豆块就能浮起来呢?(幼儿:不是)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次实验,这次实验老师要小朋友们记住你们加了几勺盐土豆块才浮起来的

  4、幼儿动手做第二次实验:老师把大小明显不一的土豆块分别分发给各个小组,做完实验后请每个小组分享用了几勺盐,发现了什么?(同一种物体,越大的需要越多的盐才能使它浮起来)

  5、观看死海图片和视频资料:

  老师:那小朋友们想一下,人可不可以浮在水面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出示人漂浮在死海上的图片和视频}

  人能够漂浮在死海上呢是因为死海和一般的海不一样,死海里面含有很多很多的盐分,比一般的海里面含的盐要多得多,所以人可以漂浮在死海上面不沉下去,小朋友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五、活动延伸: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盐巴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而且不同大小的土豆块浮起来需要不同的盐巴,那么盐巴可不可以使其他物品浮起来呢?需要几勺盐巴才可以浮起来呢?今天小朋友们回家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索一下吧,然后明天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初步了解盐的特性。

  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通过实验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并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幼儿动手实践,感受到科学的奥妙。

  活动准备

  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脸盆、气球、钥匙、积木、小石头、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教师出示脸盆和半盆水,再出示一些小物品,让幼儿猜猜谁浮谁沉。然后,看教师的演示。

  二、基本环节。

  1、教师将鸡蛋放进杯子里,幼儿观察。

  2、教师将一种东西放到水里,再将鸡蛋放进杯子里,幼儿观察。

  3、幼儿分组,尝试实验。

  4、幼儿共同在水中放上盐,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

  三、结束环节。

  盐可以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也可以使人在水中漂浮,这多有意思呀。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能够多动手,勤动脑,发现更多的科学秘密。

  四、延伸环节。

  教师介绍死海的相关知识,鼓励幼儿自己去查阅资料,得到更多关于死海的知识。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了解碳酸盐的性质

  3、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有物质的性质对陌生物质进行探究

  2.根据物质的用途分析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碳酸盐的性质

  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问题导入

  师:引入:在盐这个大家族中,有一类盐的酸根是碳酸根或碳酸氢根,我们把它们叫做碳酸盐。其中常见的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你能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吗?

  生:认识几种碳酸盐的组成和命名。

  活动2【讲授】互动解析

  师提问:把它们放在一起学习,是因为它们很相似吗?

  生:观察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三种碳酸盐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师:我们先来了解这几种碳酸盐及它们的用途。

  阅读教材,了解几种碳酸用途,划出关键信息,感受几种碳酸盐在用途上的差异。

  师:引导:这几种碳酸盐不同的用途反映了它们性质的差异,但它们作为一类物质有相似组成,决定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何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我们将以碳酸钙为参照物来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回忆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在学案中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师提问: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会不会发生反应呢?

  生实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完成学案。

  师提问:它们会与碱反应吗?

  生猜想:能或不能

  生设计并实验: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师提问: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后有白色沉淀,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测这个反应的产物吗?

  生:在学案中完成化学方程式,

  活动3【练习】提升训练

  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Na2CO3+Ca(OH)2=2NaOH+CaCO3↓

  活动4【讲授】讲授

  师:提问:为什么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却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呢。

  师讲述:请大家观察这些反应的特点。

  这类反应的特点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而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生:在老师引导下分析上述几个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发现它们的产物都是由两种反应物的阴、阳离子交换后得到的)

  活动5【练习】巩固所学

  师:布置练习:判断下列反应的类型:

  生:在学案中完成练习(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把置换反应也认为是成分的交换。

  活动6【讲授】讲授

  师引导: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生:实验11-3:讨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师:讲述:复分解反应发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够发生。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师:提问:通过实验及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我们丰富了对碳酸盐性质的认识,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检验一种物质是否是碳酸盐。

  生:学习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师:小结: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都属于碳酸盐,它们有相似的性质,例如,碳酸钠的溶液显碱性,俗称纯碱,碳酸盐都可以与酸反应等,利用此性质可以进行碳酸盐的检验。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几种碳酸盐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几种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

  4:碳酸盐的检验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2、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3、乐意参与观察和探索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小包糖和盐,两只喝水的杯子,一把调羹;两个玻璃杯里分别放有糖水和盐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教师:“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3)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的用途。(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1)教师: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2)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在盐和糖在水里溶解时,为了激起幼儿的兴趣,我准备了两个透明杯子,以跟孩子边魔术的形式,让孩子观察盐和糖在水里怎么不见了。

  活动反思:我一直注重培养孩子的尝试精神,在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去发现问题,获得经验。

  孩子们在操作后,能区分出白糖和白盐,从外表相似的形状和颜色中,在用多种感觉中区分了白糖和白盐。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二、引导发现:

  1、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科学小实验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2、能观察到盐粒随着音乐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STEAM学习目标S通过观察体验,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

  T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能力

  E提升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A学会观察后进行记录结果。

  M认识距离远近,音乐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大小。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体验,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

  活动难点:

  能观察到盐粒随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准备】

  提前做好的玻璃杯薄膜,盐粒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纸屑,枯叶,小米。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

  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

  2、音乐结束,引出盐粒

  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7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

  (出示盐粒)师:盐粒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盐粒在玻璃杯薄膜上,观察探索。

  3、幼儿分组,尝试将盐粒均匀的撒在玻璃杯薄膜上,观察观察。

  二、观察探索盐粒“跳舞”。

  (1)第一次观察

  音乐的音呈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

  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盐粒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盐粒是怎样变化的,并请

  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

  小结:

  声音越大,盐粒跳的越高;

  声音越小,盐粒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观察:

  插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盐粒的变化。

  插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盐粒的变化。

  小结: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盐粒跳的快、跳的高;

  播放节爽慢的`、舒缓的音乐

  时,盐粒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盐粒的变化与玻璃杯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

  插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玻璃杯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盐粒的变化。

  播放同一首音乐,将玻璃杯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盐粒的变化。

  小结:

  播放音乐时,玻璃杯离音响远,盐粒跳的慢或不跳;

  玻璃杯离音响近时,盐粒跳的快、高。

  三、讨论交流

  1、请幼儿猜想盐粒为什么会跳舞?

  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

  传给玻璃杯薄膜,薄膜上有盐粒,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

  【活动延伸】

  盐粒在声波的震动下可以跳舞,这里还有些碎纸屑、小米、干枯的树叶,他们能不能跳舞呢?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进行尝试呢?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一起探究。下面我们开始去尝试吧!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8

  活动分析:

  糖和盐都是白色的,要让幼儿区别是比较难的,因此通过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糖和盐的主要特征,因此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糖和盐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2、学习词:盐、咸、红糖。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糖、盐、咸蛋、咸肉、纸、笔

  活动过程:

  1、认识糖和盐的特征

  (1)桌上的东西什么颜色?

  (2)它们一样吗?用什么方法区分?

  (3)糖是什么味道?盐是什么味道?

  (4)除白糖外还有什么糖?(红糖)

  2、了解糖和盐的用途

  (1)盐有什么用?

  (2)出示咸蛋、咸肉。这是什么?什么味道?为什么用盐腌起来?

  (3)你吃过什么放糖的东西?请画出来

  活动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就应该和孩子们站在一起,针对他们的好奇、好动等特点,运用感知、交流、观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积累感性经验。在探索活动中能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进行操作。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9

  为了让大班的孩子认识盐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初步了解盐,提供了盐的科学活动教案给老师们借鉴!

  活动目标:

  1、乐于实验,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活动准备:

  1.大小芋头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的故事。死海的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导,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师: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幼:沉下去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可是使它不沉下去,浮在水面上吗?

  幼儿讨论,说各自的办法。

  2、教师演示实验。

  出示两只杯子,一杯装满自来水,一杯装满盐水。

  师:我把芋头放在两个杯子里,小朋友观察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呢?

  自来水杯里的芋头沉了下去,盐水杯里的芋头浮了起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芋头会浮起来吗?

  幼儿摇头。

  二.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盐能使芋头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盐,糖还有味精,这三种东西有一种可以使芋头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小组合作来做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还有味精分别舀进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他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芋头块,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会发生呢?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者符号纪录在这张表格上。

  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3、汇总

  师:刚才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抒发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芋头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芋头块浮起来了。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盐能让芋头浮起来吗?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芋头才能浮起来,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经验拓展:死海的故事

  有关“死海”的介绍。

  师: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幅画: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而这片海名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幼儿各自抒发看法。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用更多的东西来做实验,看看每种沉下去的东西需要多少盐才能浮到水面上来。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投影本章题图,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照片上所展示的内容与哪些生命活动有关?

  (2)结合照片上的场面,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通过分析、讨论明确:

  (1)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2)中国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做可爱的人。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吃的东西过咸,为什么会感到口渴?

  (2)为什么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

  (3)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

  (4)“以饮料代水”的做法科学吗?……

  发生兴趣,激起疑惑,产生探究的欲望,处于外在的兴奋状态。

  1.提供信息资料:

  (见书中小资料)分析讨论,的出结论:水是构成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主要成分,且含量稳定。

  2.引导学生讨论:

  (1)人体内的水是从哪来的.?

  (2)排尿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吗?

  回忆旧知识,联系自身生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人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

  (2)排尿不是排出体内水分的惟一途径。

  1.引导学生回忆:

  (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3)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回忆旧知识,独立思考,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

  (1)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3)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2.进一步诱导:

  参与水平衡神经调节的

  (1)感受器是什么?

  (2)神经中枢在哪?

  (3)效应器是什么?

  通过回忆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分析自身的生理情况,学生能明确:感受器应位于人体内部,神经中枢一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对效应器会误认为是肾小管和集合管,需要教师进一步点拨更正。

  教后感: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理现象、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涉及到“尿的形成”这些初中生物学的知识,由于学过时间已久,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已把握不准,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应作适当复习。

【神奇的盐水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神奇的指纹》大班教案06-14

神奇的语言大班教案12-12

神奇的蛋壳大班教案11-06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12-08

大班《神奇的磁铁》教案12-08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11-20

大班教案《神奇的土壤》10-05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10-23

神奇的指纹大班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