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

时间:2022-03-03 19:41: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文言文断句

  大家对文言文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你们知道文言文怎么断句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断句,欢迎阅读。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1

  阅读语段,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4、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5、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6、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7、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8、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选自郦道元《江水三峡》)

  9、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选自《菜根谭》)

  10、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也。(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文言文断句 2

  一、走四步路

  学生给文言文标点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往上标点,看完了,也就标完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却又无法改正。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给文言断句时,应引导、训练学生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二、抓五关键

  给文言标点,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之时,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一定的方便。在这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抓五关键。

  1.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图且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2.抓修辞知识(对偶、排比等)断句。因为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对称整齐,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臣闻之言应断作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对话标志曰、云、言等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顾谓主曰等。

  4.抓句末语气词断句。正如上文所说,一些虚词常放在句末表各种语气,这是我们断句时的重要参考。

  5.抓句首助词断句。同样,一些助词常放在每句话或分句的开头,这也告诉我们在有这些词的地方前后可以分开。

  当然,要能为文言文正确断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须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做到标点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言现象和古代汉语相符合。在此,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运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就可以给前面例文进行如下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总而言之,正确地给文言断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外,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还应多读古书,经常实践,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标点正确,阅读文言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有较大的提高。

  文言文断句 3

  一、什么是“断句”?

  先从“句读”谈起。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何休的《公羊传解诂序》,又称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断。关于什么是“句读”,前人的说法不一。其中,元代黄公绍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在《韵会举要》一书中指出:“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也就是说,“句”是句末的停顿,而“读”则是句中的停顿。

  由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断句”,应该指的是对句意停顿的判断,而不是文句诵读上的停顿。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误解和曲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显然是将“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中的“诵读上的停顿”混同于“句意停顿”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语绝处”不加以停顿,那么就会使句意发生扭曲和变化。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两处断句:①“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必修三);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史记>选读》)。第①句的意思是“赵王认为蔺相如是贤能的大夫,出使他国而能不被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应该翻译为“赵王认为,贤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国而不被诸侯侮辱”。这两句译文的含义相差很大。显然,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第①句的断句才是正确的。

  二、断句的基本原则

  ⑴总原则:是否需要“断句”,决定于句子的语气。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结尾处要自然断句。因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语气完备的地方。断句与句子的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本纪》)。

  以下几点虽是特例,但都和“语气”有关:

  ⑵主语较长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⑶句首状语后要断句。

  例如,“久之/荆柯未有行意”(《刺客列传》);再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屈原列传》)。

  ⑷即使主语较短,但当出现表示提顿的词语(如“者”)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羽本纪》)。

  ⑸句中出现标示语气延长的词语(如“也”)时,其后要断句。

  例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⑹对话的提示语(如“曰”)后,要断句。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⑺主谓倒装时,中间要断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独立成分前后,应该断句。

  例如,“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孔子世家》);另如,“於/鲧哉”(《尚书》)

  ⑼词与词之间并列时,不必断句;但短语之间并列时,中间有较大的停顿,两者之间则需要断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集序》。这一句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内部则不必断句。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简要地说,断句的方法是: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

  ⑵尽量分清语段的层次;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前后延伸;

  ⑷用翻译的方式验证句子间是否意思连贯。

  断句的步骤也大体如此。下面是笔者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一则断句训练题。文后的注释是原题所附。断句示例如下:

  用斜线(/)为材料中画线的文句断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注]节选自韩愈《送区册序》①廉利:锋利;②侔:如同

  解题的方法与步骤演示:

  ⑴整体把握语段含意——准确断句的前提。

  根据末句“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可以判断:写作本文时韩愈已被贬官阳山;选文开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一句中的“穷处”应该是“偏远的地方”的意思;画线的文字具体描绘的就是阳山的“穷”。

  ⑵分清语段的层次——准确断句的基础。

  从画线文字中的“陆”、“江”、“县廓”等字眼来看,为了显示阳山地处偏远,作者写两个层次的内容:地理环境(“陆”、“江”)和人居状况(“县廓”、“……之间”)。

  ⑶从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借助技巧加以判断——准确断句的关键。

  首先,从注释的暗示入手,根据语法关系,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句子:“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接下来处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这部分文字写地理环境,又可分“陆”、“江”两个小层次,再考虑到“丘陵之险”、“虎豹之虞”句式齐整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断句:“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后半部分文字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此处从略。

  ⑷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准确断句的保证。

  事实上,只有断句正确,才能使译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上下文和谐浑整。所以,通过大体翻译原文,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断句的准确度。

  【附】参考答案: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四、断句的常用技巧

  准确断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文言文语感。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但古人却能够几无障碍地阅读书籍。这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从解题角度来说,在断句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标志”:

  ㈠句末语气词

  管敏义先生在《句读考》中指出:“由于古书不施句读,所以运用大量虚词来帮助断句;反之,由于大量虚词的运用,又为古书不加句读提供了条件。”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标点符号”的观点。这些论述提示我们,文言断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虚词。

  句末语气词标示着句子或分句的结束,对我们断句的帮助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句末语气词有以下8个:

  ⑴也——可以表示判断、肯定、解释、感叹、推测、疑问、祈使等语气。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⑵矣——可以表示强调、感叹、推测、祈使等语气。

  例如:“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语气。

  例如:“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刺客列传》)

  ⑷焉——表示加强、停顿、疑问等语气。

  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庄子》)

  ⑸乎——表示反问、疑问、揣度、赞叹等语气。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⑹邪/耶——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邪/”(《史记》)

  ⑺哉——表示感叹、强化、揣度、反问、疑问等语气。

  例如:“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⑻与/欤——表示询问、揣度、反问、感叹等语气。

  例如:“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语气词之间经常连用,用于强化语气。比较常见的有:

  ⑼而已:“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⑽而已矣:“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⒀则已、则已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㈡句首虚词

  利用句末语气词可以确定句子的“讫”,利用句首虚词则可以确定句子的“起”。句首虚词的断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句首语气词是“夫”、“盖”。

  ⑴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⑵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一些固定短语也常常用于句首。常见的有:

  ⑶于是:“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⑷然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⑸无乃:“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⑹是以、是故:“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㈢单独使用的叹词

  在汉语语法中,这一类词语常被划分为“独立结构”,与常规的句子剥离开来。因而,这些单独使用的叹词可以作为一种断句的凭借。例如:

  ⑴呜呼:“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本纪》)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声赋》)

  ㈣句式——对偶和排比

  对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齐整,我们可以从这个特点入手进行断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⑴对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借助文体特点;⑵考虑语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结构;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每个人的文言功底和阅读习惯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办法和技巧。

【文言文断句】相关文章:

有关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案08-02

文言文教案09-15

文言文教案03-04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02-28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02-02

文言文《口技》教案09-01

文言文教学反思12-27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01

有关文言文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