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差生转化问题的认识(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09:20:0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对差生转化问题的认识(教师中心稿)

重庆第十五中学校 刘珍伟

浅谈对差生转化问题的认识(教师中心稿)

关于“差生”问题的探讨,各种报刊杂志可以说是连篇累牍,同行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处为人师的班主任,我并没有什么丰富的工作经验可值一提,在这里仅仅是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以求大家斧正。

我个人认为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差生”这个概念的本身涵义。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许多教师一提到“差生”这两个字眼就感慨万千,引用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教十个优生,不教一个差生”。但我个人认为,就“差生”这个概念而言,它的本身涵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在不断的发展成长,我们教师就不能以静止不变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个较差的学生。古人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鲁肃从吕蒙身上都能悟出这个道理,而我们教师顾不如三国之鲁肃哉?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差生”。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昨日的“差生”经过教育和转化,今日就有可能取得一定的进步,或许明日还会成为一名不可限量的人才。全世闻名的科学家牛顿、爱迪生在小时侯,不都一度被认为非常愚笨吗?但后来他们以自己卓越的成就否定了那些人为的偏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告诫过我们“你这糊涂的先生啊!你可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所谓的差生。另外,就划分差生尺度而言,过去那种传统的标准也是不科学的,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引起我们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大讨论的上海松江二中的韩寒,只因学习成绩差就被校方勒令退学。面对现在的韩寒,我们还能底气十足地说他是一个“差生”吗?因此,我认为一些较为陈旧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只用分数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会深深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做人的尊严”。所以,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教师一种平常的心态去正确对待每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尽快的取得进步和发展。

其次,要深入了解“差生”的各种基本情况,找准转化的切入口。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在开学初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时,他无精打采不专心听讲,老师为了提醒他,便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是他总是显得那么腼腆,小得像蚊子一样的声音总是那三个字“不知道”。但是,下课铃声一响后,上课时的那些“不良症状”马上就消失了。在教室里和同学开玩笑、打闹,有时他大喊大叫的声音连离教学楼较远的办公室都能听见。甚至一周内在校的五天每一天他都能干出让你“意外”的傻事。比如和同学半夜讲话、唱歌;悄悄地在自己看不惯的同学的床上倒水等等。刚开始,我也对他发过火,每天都把他拉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但事后证明,这些工作都没有多大成效。于是我冷静地思考了很久,决定从调查他从前的基本情况入手,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再来考虑转化的对策。通过电话和家长联系后,我详细摸清了这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他所处的家庭是一个离异的家庭,继父常年在外开车,母亲是一个忙着做生意的个体户,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根本无法教育和管理孩子,即使有时挤点时间出来,也是采用十分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就是把他锁在家里看书、做作业,否则,就是棍棒上身。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该生养成了极强的逆反心理。你把我锁住,我就翻窗偷偷溜出去,跑到外面去和一些社会人员闲混。每到周五下午放假,别的同学都急着想回家,而这位同学却有家不想回,不敢回。另外,我还通过“家长联系本”开家长会等渠道了解这名学生的其他一些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包括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以及偏科情况,他的人际交往情况,性格,爱好和兴趣等情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我才能在做转化工作之前做到胸中有数,比如从他的人际交往情况中,我就能够了解他经常喜欢同哪一类人来往。正如古龙先生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所说“要了解一个人,只需了解他的朋友或敌人”。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从侧面了解一个学生自身情况的方式之一。在充分掌握了该生的情况之后,我经过冷静的分析,决定从家长那里入手,来作为整个转化工作的切入口。通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改变,既让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让他把我当做了贴心人,下课之后,愿意和我交流思想与感情。这些都为我下一步的转化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再次,要正确采取各种转换方法,在转化过程中,如果发现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恰当,要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第一、我引导了这名学生调整对自我的期望值,让他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比如一开始,他满怀信心地向我保证:要从入校的36名(倒数第一名)进步到前15名。我就引导他结合自己的实际:鉴于小学基础太差,目标暂时定为进步10名,即进入前26名。如果达到了,教师和家长都高兴并且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真是进步到前15名,那就是取得重大胜利,到时一定会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名学生听了我的分析之后,信服地点了点头。第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十分注意尽量给他创造感受成功体验的机会。比如,上课的时候,如果有些简单的问题,就尽量叫他来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下课后,也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慢慢淡忘自己是一名差生,逐渐消除以前那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第三、我还十分注意培养团结而热心的班干部,让他们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帮助这名同学,从而形成转化的凝聚核。比如说,我把学习委员的位置调到他的旁边,让他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可以随时请同学帮助。其他干部也随时在学习上帮助他,纪律上提醒他,生活上关心他。经过一个学期,这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变化。如果把今天的他和刚进校时的他一做比较,你马上就能感受到他已不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第四、我还十分注意随时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比如每周六通过电话和家长交换意见,周五要带“家长联系本”回家,我把周末的作业全部都记录在上面,由家长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做出评价并签上意见,然后,返校时同作业一并交上来。这种班主任、家长、学生干部的密切配合关系,便构织成了一张较为完善的转化教育网。

最后,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差生”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差生”的转化十分困难,这是所有班主任的共同心声。这种困难不仅是由于“差生”以前成堆的缺点造成的,而且在整个转化过程中,还会时常出现反复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耐心。我们千万不能因为看到“差生”在有点进步之后,又开始犯“老毛病”就恼羞成怒或气馁、打退堂鼓。我们知道一个人变坏容易变好难,“差生”的转化就犹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但日有所长”。更何况一个人是否变好,也不是一、两周或一、两个月就能断定的。这也正如白居易在《放言》一诗中所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总之,“差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是取得这项工作成功的关键。

附简介:

刘珍伟,男,1976年生。重庆沙坪坝实验外语学校语文教师。擅长利用CIA课件辅助教学工作,现已多个课件在教学网站发表。